本文目录一览

1,阿细跳月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阿细跳月阿细语称“嘎斯比”,即“欢乐跳”之意,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细跳月”。阿细跳月也称“阿西跳月”、“跳乐”。自称“阿细”、“撒尼”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它发源于云南省弥勒市西山阿细人聚集区,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泸西等地。青年男女社交娱乐形式。男舞者弹大三弦或吹笛子,女子合着节拍与男对舞。或者牵手围圈,左右摆动,拍掌踹脚,旋转而舞。 彝族撒尼人和阿细人的民间舞蹈之一。流行于云南彝族地区。主要动作有三步一蹦跳、拍掌、跳转等。节奏鲜明,情绪欢快。又称跳乐。中国民族音乐家彭修文曾根据该舞蹈的音乐,写了民族管弦乐曲《阿细跳月》。参考百度百科

阿细跳月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2,云南有什么民族舞蹈或服饰

早在没有笔墨纸砚的年代,云南各少数民族,就已经开始把他们所喜爱的东西,把要记录下来的一切,纺织、缝制、刺绣在天天以身相随的衣服上了,这其中有神话、传说、图腾;有吉祥物、两性、求子、爱情、辟邪、祈祷、护身符等。如果把哈尼族碧约妇女穿在最外面那件又长又宽的衣服铺展开来,那上面精美复杂的刺绣花纹,其实就是一部无字的哈尼族迁徙史诗。服饰的含义也是说不清,至于歌舞,我所知道的一绝是花腰彝,他们口中唱的是四分之三拍,脚下跳的是四分之二拍,手中拍的是四分之一拍,三种节奏自然融合,让人很不可思议。《云南映象》里有这么一段,特别的欢快。花腰彝族姑娘身上的那一身服饰,也是一绝啊!每晚20:00在云南艺术剧院演出,如果你来了云南,建议不要错过。

云南有什么民族舞蹈或服饰

3,阿细跳月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阿细跳月是彝族民间传统舞蹈。 阿细是生活在云南省路南等地的彝族支系的人群。说白族是不准确的。
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阿细跳月阿细语称“嘎斯比”,即“欢乐跳”之意,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细跳月”。阿细跳月也称“阿西跳月”、“跳乐”。自称“阿细”、“撒尼”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它发源于云南省弥勒市西山阿细人聚集区,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泸西等地。青年男女社交娱乐形式。男舞者弹大三弦或吹笛子,女子合着节拍与男对舞。或者牵手围圈,左右摆动,拍掌踹脚,旋转而舞。 彝族撒尼人和阿细人的民间舞蹈之一。流行于云南彝族地区。主要动作有三步一蹦跳、拍掌、跳转等。节奏鲜明,情绪欢快。又称跳乐。

阿细跳月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4,在云南丽江他们跳的哪个集体舞是叫什么舞蹈曲目分别用的是那

一般外人称为打跳,我们本地的称甲搓舞。曲目有——纳西三部曲,姑娘小伙来打跳,好玩好耍来打跳,花楼恋歌,敬酒歌,打跳欢歌等等。其实你百度搜索视频就能找到。舞蹈是丽江纳西人创造的比较多,歌曲和伴奏则是摩梭人的原生态创作。
多少人跳啊 要是人很多 还是健美操比较好跳 sj舞蹈毕竟需要点舞蹈功底
我喜欢在视频空间里上传视频,特别是丽江当地的民族歌舞,不仿你到我的土豆网http://www.tudou.com/home/item_u44589533s0p1.html空间看一下,那里应该是有的。
纳西歌曲主要有打跳歌、东巴吉日经、纳西净地、纳西酒歌、古城之恋、嫁给丽江、好梦在丽江、月亮姆等等。本人在丽江,对丽江还是蛮了解的,楼主还有啥问题欢迎再提出来问我哈,也可以通过QQ直接询问我 。
俗称打跳,专业叫法甲搓舞,曲目最出名的有纳西三部曲纳西姑娘来打跳等,还有很多,建议你到古城里的一些音像店或者网络上搜索下就知道哦

5,云南民族舞蹈小河躺水简介

这是一首云南民歌,歌词如下:   哎~~~   月亮出来亮汪汪   亮汪汪   望见月亮   想起我的   好阿哥   哥象月亮天上走   天上走   哥啊哥啊哥啊   山下小河淌水清   悠悠   ----   哎~~~   月亮出来照半坡   照半坡   望见月亮   想起我的   好阿哥   一阵清风吹山坡   吹山坡   哥啊哥啊哥啊   你可听见阿妹叫   好阿哥  这是一首来自于大理白族自治州一个名叫弥渡的云南民歌。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全曲是羽调式,五个乐句,速度稍慢,以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而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聪慧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谊,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所在的地方。 演唱时感情要真挚、内在,歌声要向小河流水那样流畅,音色圆润甜美。全 曲的音量由弱渐强,再由强渐弱,创造一种歌声由远及近,逐渐流向远方的意境。   “哎”一声遥远的呼唤般的声音,仿佛从天边飘来,把人带到了美妙的意境中去。“哥啊哥啊!”的呼唤是全曲高潮的地方,回肠荡气的呼唤,柔情万千的呼唤,情真意切的呼唤,情绪一定要饱满、真挚。   由于这首歌音区较高,音乐较宽,所以全曲自始至终应以气息支持着声音的高低走向和轻重缓急。在强调头腔共鸣的同时,还应加强整体共鸣的运用。为了表现少女的纯情,声音要甜美柔和,明亮圆润,吐字要亲切清晰。要以内在的丰富感情,刻画出悠然缥缈、情谊无尽的意境

6,苗族人的舞蹈有什么

苗族,保存着一种源于古代祭祀的大型舞蹈《芦笙堂》。表演时,由男子吹奏芦笙,专人敲击铜鼓,身着盛装、头戴银冠的少女,微乍双臂作鸟态款款起舞。这种情景与云南省开化出土的2000余年前铜鼓鼓面上的纹饰极为相似。此外,从云南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形贮贝器上的“击鼓歌唱图”中,可进一步窥探到苗族与古代百越部族及铜鼓文化间的密切关系。   在苗族的自娱性舞蹈中,还有头戴银冠、身着彩条长裙模仿锦鸡动态的《锦鸡舞》;头戴羽冠、模仿雉鸡相斗、跳跃、嬉戏,含有杂技技巧的男子双人《芦笙舞》和源于妇女刺绣、搓麻等家务劳动的《板凳舞》等。   中国苗族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除以上介绍者外,贵州省“花溪苗”的《芦笙舞》、“红粘苗”的《跳硐》、“花苗”的《花树舞》、流传在丹寨县的《古瓢舞》、云南省苗族的《芦笙舞》、广西壮族自治区苗族的《芒哥舞》,以及《斗牛》、《牵羊》、《花棍舞》等,种类之多不胜枚举。 新中国成立后,在苗族诸多种自娱性和表演性“鼓舞”的基础上,人们又创造出了由四人同时敲打作舞的《四面鼓舞》。这种“鼓舞”流传在湘西的凤凰县和贵州省松桃县苗族聚居的地方。该舞男女均可参加,四人分别站在鼓面前,双手持槌击鼓。在统一的节奏下边击鼓边表演规定套路。每一套路动作完成后,大家按顺时针方向换到下一鼓面位置,再进行其它套路的“鼓舞”表演,既有表演性又有娱乐性。   苗族演奏芦笙、以芦笙伴舞的历史,自宋代已有记载。清代刻本《广舆胜览》中的舞蹈形象与“每岁孟春,择平地为月场,男吹芦笙,女摇铃,盘旋歌舞,谓之跳月”,分明是对现在所谓《铜铃舞》的记载。   曾生活于洞庭湖畔的苗族先民,以鸟为图腾,因而今日苗族妇女的头饰银冠与彩条长裙,仍充满着锦鸡羽毛的斑斓色彩和飞鸟图案。至今贵州省黔南   苗族,保存着一种源于古代祭祀的大型舞蹈《芦笙堂》。表演时,由男子吹奏芦笙,专人敲击铜鼓,身着 盛装、头戴银冠的少女,微乍双臂作鸟态款款起舞。这种情景与云南省开化出土的2000余年前铜鼓鼓面上的纹饰极为相似。此外,从云南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形贮贝器上的“击鼓歌唱图”中,可进一步窥探到苗族与古代百越部族及铜鼓文化间的密切关系。

文章TAG:云南  南的  舞蹈  哪些  云南的舞蹈有哪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