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左脚舞 怎么跳,左脚舞 怎么跳 云南彝族的传统舞蹈
来源:整理 编辑:风之神舞蹈 2024-08-12 17:25:46
本文目录一览
1,左脚舞 怎么跳 云南彝族的传统舞蹈
关键是要踩到音乐的点子上,不同的调子有不同的跳法,建议你多看一下视频。。。左脚舞是彝族的一种习俗 不同地区的彝族有不同的跳法
2,彝族披风为何偏左披
彝族贵左,以母虎祖先概括男女祖先;认为太阳为女性居左,月亮为男性居右哀牢山南涧县虎街山神庙龛正壁绘一个黑虎头,两侧绘以虎为首的十二属相群身图像,左起为虎、兔、龙(穿山甲)、蛇、马、羊六图,因虎为彝所祖,故从左起首滇、川、黔古彝文和汉文同样为直书,汉文读法则从右到左,彝文读法则从左到右南华哀牢山彝族,男女均曾左襟。迄今彝村摩哈苴妇女盛装仍左襟。南华东北邻牟定县,今彝族歌舞时,脚跳"左脚舞",口唱"左脚曲"。
3,谁知道有关彝族舞蹈的资料
彝族舞蹈 彝族的民间歌舞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
《打歌》:包括“打跳”、“跳脚”、“左脚舞”、“跳歌”、“跌腿”、“跳月”(即“跳乐”)等圆圈舞,流行于云南省西部与四川省凉山交界地区、云南省西南部的彝族和相邻的其他少数民族之中。自娱性舞蹈《打歌》与汉族古代的《踏歌》极为近似。现存于云南省巍山县巍宝山文昌阁,绘制于清代乾隆时的《踏歌图》便记录了当地的舞态。每当节日和喜庆之时,人们挽手围圈,载歌载舞或随乐而舞,舞蹈始终以下肢动作为主。
《跳弦》:因舞者双手持“烟盒”边敲边舞,故也被称为《烟盒舞》。《烟盒舞》流行于云南省中部和南部红河、石屏、建水等地彝族支系尼苏人居住地区。舞蹈分为“正弦”和“杂弦”两类。“正弦”融双人自娱性舞蹈与表演性舞蹈为一体,主要传统段子有《哑巴砍柴》、《鸽子度食》等,舞姿优美轻盈、活泼风趣。而“杂弦”则是在“正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是一种表现人物、具有故事情节的歌舞小品。其中《哑巴摸鱼》、《童子拜观音》等具代表性的节目达百余种。当地所流传的“是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的口头禅,可说明《跳弦》在人们生活和心目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罗作》:也称《罗索》,是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彝族支系尼苏人中的另一种圆圈舞。曲调欢愉跳跃,节奏鲜明而强烈,伴之以快速摆手、错步、踏脚等舞蹈动作,特别受到青年们的喜爱。
《跳三弦》:也称《大三弦》、《跳月》,是云南省中部地区彝族支系阿细人、撒尼人喜爱的自娱性舞蹈。在大、中、小三弦和高、中、低不同音色的竹笛伴奏下的《跳三弦》,是“火把节”不可缺少的舞蹈。
披毡舞》:是四川省凉山地区彝族所特有的舞蹈形式。舞者以披毡为道具,通过双臂的伸展、收拢、摆动与身体旋转,来模仿鹰、熊的姿态。该舞现已成为彝族的代表性表演舞蹈。
以上五种类型的彝族民间舞蹈,如剔除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传统民间舞蹈所作的修饰,还原到它的本来面目,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彝族远古时代模拟动物的情态,看到反映人们劳动生活的原始而古拙的舞姿。前四类舞蹈源于彝族古代生活,第五类模仿鹰、熊的舞蹈,可能与彝族古代的多神和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这类动物模拟舞蹈,动作优美、高雅,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步从祭祀仪式中分离出来,并不断添加着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使之成为今天专供人们欣赏的表演舞蹈。
在彝族人民欢庆年节期间,我们还可以看到来源于中原文化的舞蹈形式《竹马》、《高跷》。现代彝族的《高跷》保留和发展了它的杂技特色,在高度上远远超过了汉族《高跷》,但却未能接受汉族《高跷》的舞蹈技艺。
在彝族人举行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仪式时,我们还可以看到《木鼓舞》、《铜鼓舞》、《羊皮鼓舞》等。这些舞蹈均由巫师“毕摩”和“苏叶”表演,在击鼓的同时,他们以迅速摆动双肩、胸、胯为主要舞蹈语汇。此外,在“跳宫节”表演的《跳宫》、《跳麒甲》等舞蹈中,仍保留着古代狩猎、部落间战争的痕迹,以及战士出征、作战、胜利凯旋的祭祀仪式和舞蹈场面,以此来表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和歌颂。这种人们手持器械的舞蹈,与羌族的《铠甲舞》在表现形式上大致相同。
现经加工并搬上舞台的著名舞蹈《红披毡》、《阿细跳月》、《快乐的诺苏》等。以跳跃欢腾的旋律表现了彝族人民生气蓬勃的生活而蜚声艺坛。
4,彝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主要有哪些姓氏
彝族风俗习惯1、彝族左脚舞有1000多年历史,三月会已有近400年历史,早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就有左脚舞最早的文字记载。2、彝族男女的婚恋:“姑娘房”是楚雄彝族特有的风俗。姑娘年满16岁,父母就为她另盖一间小草楼,让其单独在其中过夜,而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爱姑娘的草楼谈情说爱。他们在一起吹响蔑,对调子,互诉爱恋之情。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并无拘束。一旦爱情成熟,男女双方只要征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结婚,双方父母一般不会干涉儿女们的选择。3、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舞蹈着上菜。它是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仪,是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4、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夹菜、泡汤。5、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6、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换裙礼仪式上,姑娘要让姐妹们把她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还要把原先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以示吉祥。最后,姑娘脱去原先的红白两色童裙,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换上新裙后,姑娘便可到“玩场”跳舞唱歌,参加社交活动,开始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了。7、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出阁时,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须由接亲的小伙子来背新娘,并扶她上马。迎娶归途上还有种种规矩:倘山高路窄无法骑马时,须由接亲的小伙子轮流背负新娘而行;过河涉水,更得由人背过河,新娘的绣花鞋万万不能沾水。主要姓氏彝族没有固定的姓氏,属于多姓氏民族彝族姓氏 从明清以来,彝、汉杂居,相互交往逐渐增多,彝族上层首先使用汉姓汉名,并将自家的"搂衣"相对说成是彝姓。 因方言土语的差异,"搂衣"、" 笃"音译选字不同。"搂衣"亦写作纳一、呢义、嫩液、能益、娄溢等;" 笃"亦写作侯笃、吼督等。"搂衣"或汉译为"谱牒"、或"姓氏",至今在彝族东部方言中还无统一公认的说法,在汉语中找不到合适对应的词语,姑且从"彝姓"说,便于行文。"搂衣",从含义上理解,其实是表血统概念的氏族名称。彝族民间多将"搂衣"说为家支,也无不可。"笃"则""为姓氏,"笃"为类别。 昭通地区的彝族,今天知道自家"搂衣""笃"全称的人已经很少,而且发音也不准确,更不用说解释其含意了。如彝良县龙街乡恒底村汉姓罗的彝族,共有4支即礼底、卯歹、楼吉、侯而。其中还能记住全称的卯歹支是"马倮搂衣,语哼卯歹";楼吉支是"密所搂衣,麻迷楼吉"。还有奎香乡寸田村杨姓彝族中的1支是"蛇斋搂衣,阿月撮落",巧家县汉姓安的彝族计有8支,其中两支分别是"而补搂衣,夷氏斗鲁","掐吐搂衣,德布阿姆。"其他鲁甸、昭通、大关、镇雄和威信的少部分彝族之家,还能记住本家支的搂衣或笃。 彝姓,通常为两句,每句四字,如上所举的例子。第一句为氏族标志(图腾),有山、河、湖、石及植物,后一句为分宗祖名及姓氏或地名及姓氏。其基本模式:标志(图腾)、源头(搂衣),分宗祖名或地名、氏族名称(彝姓)。如"马倮搂衣,语哼卯歹。"可以理解为"以马倮(杜鹃花)为标志,在语哼(祖名)分宗后的卯歹氏族(家支);"密所搂衣,麻迷楼吉。"可以理解为"以密所(植物名称)为标志,在麻迷(地名)分宗后的楼吉氏族(家支)。但由于地名的演变、社会的变革、古代彝语的失传等诸多因素,今天对"搂衣"的会意难求甚解,只宜粗不宜细,知其大意即可。史书《清实录》、《乌蒙纪年》中视为人名的阿底、黑胯等,都是氏族名称或者说彝姓,不是人名,故"黑胯"死后有黑胯。 彝姓全称中都有"搂衣"一词,凡问"搂衣即问彝姓,问彝姓即说"搂衣"。"搂衣"一词是什么含意呢?仅解释为"源头"或"源流"很难让人理解,要从彝姓的产生说起。彝人家族繁衍,历九代、十一代、十三代时,要举行分宗仪式,变宗亲关系为姻亲关系,扩大开亲范围。其分宗仪式即"做斋"祭祀大典,规模浩大,仪式隆重,凡同祖先的人家不管你迁徙有多远,都要赶来参加,不容忘记自己的根源。做斋首先是祭天地,次祭祖先。念完祭天地祖先的经书之后即占卜取分支水(源头)的方向,由分宗家族成员准备一只公绵羊驮上取水用的壶,喂点盐水之后赶朝占卜所得的方向去找水。http://www.yeqm.com/prc2004/zhxs/items/xshdq/xsqm/ssxs/yzxs.htm
5,彝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彝族的传统节日有:“火把节”、 赛装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插花节、“跳歌节”等。按其传统的社会功用,可分五大类:祭祀性节日、节庆性节日、纪念性节日、社会性节日、农事性节日。祭祀性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密枝节、祭宫节(跳宫节)、祭龙节、祭火节等。其中火把节最为盛行。年庆性节日主要有凉山彝族的彝历年和云南哀牢山区彝族的“二月八”。纪念性节日主要有云南楚雄彝族的插花节。社交性节日主要有云南大姚彝族的服装节和楚雄牟定彝族的三月会等。农事性节日,则如大、小凉山彝族农历六月中旬的剪羊毛节、荞菜节。 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火把节,是包含有祭神祭田、祈求丰收、送祟祛邪等民俗内容的彝族的传统节日。四川、云南彝族一般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前后举行,贵州彝族则多在在历的六月初六左右进行。节时,晚饭前杀鸡祭祖,饭后举行点火仪式,各家以松木、细竹、苦蒿杆扎成火把,从屋的上方照亮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口中念道:“烧掉一切不吉之源,全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臣!”举火把绕屋一周后,汇入村寨的火把游行队伍。燃后,举行篝火晚会,跳舞唱歌,通宵达旦。火把节一般历时三日,节日期间举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等文娱活动。云南永仁彝族在火把节时,每家房屋前立一根高约七八米的巨型火把,一直燃烧三个晚上,以求六畜兴旺,人丁安康。贵州彝族过火把节时,最有特色的是赛歌,赛歌是青年男女交际择偶的大好时机。广西彝族在火把节期间杀牛祭山,然后举行赛马、斗牛、摔跤、踢毽等娱乐活动。 当夜幕降临后,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互相往对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满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照彝族的习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腾起一团绚丽的火花,并扬起一股香气,是表示一种美好心愿:后辈对老辈撒,是尊敬,祝福长寿;长辈对晚辈撒,是爱抚,祝愿吉利; 同辈互撒,是亲密友爱;青年男女互撒,则是恋爱的开始。 密枝节,是云南弥勒西山、石林地区圭山,以及巍山等地彝族祈求丰年的一种节日,一般在农历的冬月间举行,届时,由各家捐款买羊宰杀,前往林中祭祀"密枝神",以求保佑庄稼丰收。祭祀完后,全寨人上山赶麻雀一天,青年男女往往借此机会谈情说爱。 插花节是流行于云南楚雄彝族中的一种传统佳节,在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八举行。节时,人们采集火红的杜鹊花、山茶花等,编成花环挂在门上,并用花插在门媚、房角、畜厩、耕牛的角和农具上,以祝愿幸福安康、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如将花插在老人的头帕上,则表示祝福老人健康长寿;把花插在情侣的发髻、衣服、芦笙上,表示终生相许。节日期间,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头插鲜花,载歌载舞,姑娘和小伙子可互相插花,表达爱慕之情。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节日期间,人们弹着大三弦,跳起“阿细跳月”,同时举行摔跤、斗牛等活动;楚雄、弥勒等地的彝族,也举行传统的“祭火”仪式。节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处,到处是“火树银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壮观。 赛装节——彝族少女的时装表演:楚雄彝州有两个地方有赛装节。一个是永仁县直苴村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一个是大姚县三台乡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赛装节为居住分散,平时很难有机会相聚相识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表白爱情的机会。而姑娘们最能显示自己的,就是看谁的衣服最漂亮。彝族女子的服装,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绣,做一套衣服往往要花一两年的时间。因此,谁的衣服多、花样好,谁就会被看作是勤劳能干、心灵手巧的人。与过去的赛装方式不同、现在,人们已不再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而是不停地更换新衣,有的姑娘一天要换五六套衣服。于是,赛装节上也就多了一个景致:在山管边、青树下,老人们搭起无数帐棚,烹煮着食物,忠实地为自己的姑娘守护着服装。赛装节从一开始就有比赛的性质,这可谓是最早的时装表演。所不同的是,彝族少女既是服装的设计者,也是制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时装模特”。 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以四周沉寂肃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天幕为背景,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兴尽方休。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这种民间自娱性的歌舞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打歌”遍及云南,不仅彝族,就连白族、纳西族等民族中都盛行这种歌舞形式,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如有“打歌”、“左脚舞”、“踏歌”、“跳芦笙”等名称。据考证,“打歌”系“踏歌”转音而来。早在汉唐之际,“踏歌”就曾是我国中原及南方民间十分活跃的民俗性歌舞。而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形贮贝器上所铸的“滇族羽舞”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个垂尾人连臂环舞的铜扣饰以及凝固在云南沧源等地崖画上的舞蹈图纹,其舞蹈图案都与彝族的“打歌”形象相同,这也许可作为彝族“打歌”起源古老悠久的佐证。 至今,在云南巍山县巍宝山龙谭殿的壁画上还保留着一幅清代人绘制的"踏歌图",其情形与今天巍山彝族的打歌非常相似。庆年节!庆年节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彝族人民都要过庆年节,并相互拜祝,载歌欢舞,祝贺节日。跳虎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狗献“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6,彝族十八怪有哪些
彝族美女彝族十八怪猪毛用火烧。吃水用背背。赛马慢慢走。拜年只拜娘亲家。姐姐辈分始终没有弟弟高。新娘新郎不居一室。过年头天无肉吃。甘蔗叫“竹竿”。男人穿裙子,男人戴耳环。海椒串起卖,卖鸡藏在怀中卖。七个兄弟七种姓。酿酒的都是女人,喝酒的是男人。绵羊穿“内裤”。自喻是“绵羊”。钱币称“母羊”。留着独辫无婚嫁,蓄着双辫已婚嫁。老人不能穿白裤。猪儿麻布口袋装起卖。木盆用来当锅盖。 “彝人古镇”十八怪“彝人古镇”十八怪之一:江南民居彝家寨"彝人古镇"的前期的宣传中有一句广告语:“乔迁一段江南,还我一个家园”。走进彝人古镇,只见民居和山官的楼堂,都是青砖灰瓦,出阁架斗,庭院深深,门前小桥流水,桃花柳绿,好一派江南水乡的风光。见到此情此景,人们难免会问:这江南水乡何缘降落在“彝家山寨”呢?故有“彝人古镇十八怪,江南民居彝家寨”之说。“彝人古镇”十八怪之二:四季鲜花开不败彝州----楚雄地处滇中,气候更加宜人,是最适合人居的地方。彝人改组很在假设规划中特别注重花卉园林建设,将茶花、玉兰花、杜鹃花、百合、报春、兰花、绿绒蒿、龙胆等云南八大名花及各种名木花卉都移植到“彝人古镇”来,让你眼前一亮,可谓“一年四季有花香,花开四季景不同”,故有“彝人改组很十八怪,四季鲜花开不败”之说。“彝人古镇”十八怪之三:木头垛出房子来“垛木房”,又称为“闪片房”,是西南少数民族因地制宜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因其不用砖、石、土、瓦等材料,全是用木料建成,其中墙体及梁拄是用木料垛成,叫“垛木房”,屋顶用木片铺盖,又叫“闪片房”。“彝人古镇”为了展示彝族古朴的习俗,建盖有“垛木房”, 室内的堂屋设有佛龛、床、椅及火塘,是可供游客休闲体验彝家茶俗的地方,故有“彝人古镇十八怪,木头垛出房子来”之说。“彝人古镇”十八怪之四:大姑娘个个把花戴爱花、养花是彝家人的传统风俗。彝家村寨他们房前屋后都种植花木,满山遍野山花烂漫。平时姑娘们插一朵艳丽的山茶花,花绣在衣裤、鞋子、头帕上,头上戴花,可谓花枝招展,十分艳丽。楚雄大姚彝族每年春天还有一个节日叫做“插花节”。届时,姑娘们采些山茶花插在自家门前屋后,装扮起来,身着节日盛装,前去赴会。平时“彝人古镇”的姑娘也个个身着鲜艳的彝族服饰,头上戴花,花团锦簇,花枝招展,故有“彝人古镇十八怪,大姑娘个个把花戴”之说。“彝人古镇”十八怪之五:竹筒当烟袋烟筒,是彝族同胞吸草烟的用具,又称为“水烟筒(袋)”,在云南广为流行。它是取一根长约60~70厘米,口径8~10厘米的竹筒,将内节打通,在筒下端凿一孔,插入一根烟嘴,筒内注入清水,吸时,将烟放在烟嘴上点燃,用口猛吸,烟顺烟嘴进入水中,经过滤后方吸入口中。其吸食方法独特,能减少尼古丁的刺激作用,又过“瘾”。竹筒水烟袋制作十分精美,已成为民族工艺品。由于其吸食方法十分奇特,外地人少见多怪,被说成“彝人古镇十八怪,竹筒当烟袋”之说。“彝人古镇”十八怪之六: 木瓢当画卖木瓢原是彝家舀水的用具,又称“水瓢”,随着旅游的发展,人们把他作为绘画和雕刻的材料,经过绘制后,作为一件绘画艺术品,,称为“瓢画”,开口的称为“吞口”,现彝人古镇的彝族画师绘制各式各样的精美“瓢画”和“吞口”,,在民族商店中销售,深受顾客的欢迎,故有“彝人古镇十八怪,木瓢当画卖”之说。“彝人古镇”十八怪之七:母鸡当做公鸡卖武定壮鸡,是将母鸡煽后养大,其羽毛完全象公鸡一样,被称为“阉母鸡”,又叫做“人妖鸡”。其肉丝细嫩,不论清汤、黄焖或用汽锅烹制都十分可口,成为云南美食的一大品牌。现除了活鸡供应外,还制成腊制品行销全国。彝人古镇在民族食品商店均可以买到武定壮鸡,在彝风园还可以吃到可口的武定壮鸡,故有“彝人古镇十八怪,母鸡当做公鸡卖”。 “彝人古镇”十八怪之八:银器遍街卖云南是有色金属王国,金、银是人们最喜爱的首饰品,其中尤以银的产量最为丰富。彝州楚雄的银器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在彝人古镇的前期成功运作后,前来游览观光的游客日益增多,不仅彝州的银器,还有鹤庆的白族银器都来到彝人古镇摆摊设点,其品种有首饰、胸佩、头饰等多种商品,可谓琳琅满目,遍街都是,故有“彝人古镇十八怪,银器遍街卖”之说。 “彝人古镇”十八怪之九:新娘要把墨镜戴墨镜,是眼镜的一种,因戴起来让人们看不清自己的眼神,其色为墨黑,,故称为“墨镜”。按传统的彝家婚俗,拜堂时,新娘都要顶一块头帕,称为“盖头”,过去是为了遮盖辟邪,到了近现代,随着墨镜的普遍使用,彝家新娘有的已不盖头帕,而戴起墨镜来。在彝人古镇“彝风园”每晚演出的 “猜新娘”节目中,每个新娘都戴墨镜,故有“彝人古镇十八怪,新娘要把墨镜戴”之说。“彝人古镇”十八怪之十:大姑娘叼烟袋在云南的彝、拉祜、哈尼等少数民族中,妇女也有吸草烟的习俗、不论劳动或休息,为解除疲劳,经常点上一锅烟叼在嘴上,显得悠然自得。彝族青年在情场上离不开烟草,他们在山林间歌舞,点烟相戏,称为“吃火草烟”;定情时,女方要绣荷包送情人作为定情物,有“妹绣荷包给郎戴”之说;有的女方父母还用点烟来“考女婿”,会点烟方能成为女婿。点好“烟”,才有“缘”,即所谓“姻缘”的由来。彝人古镇彝风园的歌舞中还有“烟盒舞”,有“大姑娘叼烟袋”展演,故有“彝人古镇十八怪,大姑娘嘴里叼烟袋”之说。“彝人古镇”十八怪之十一:博士帽子茶官戴“博士”,原本是学术界最高的学位,后来对茶馆里具有高超上茶敬水的茶倌也称为“茶博士”。在“彝人古镇”的彝风园及茶马司的茶室中,都有几位身穿红色戎装,前胸和后背饰有“茶”字,头戴博士帽的“茶倌”,他手提一吧特制的长嘴茶壶,来回穿梭于席间,向顾客上茶敬水。他们技艺超群,上茶敬水间刷耍杂技一般,有“隔山取水”、“双龙戏珠”等高招,每次都能做到滴水不漏,这真是艺高人胆大,被称为“茶博士”。故有“彝人古镇十八怪,博士帽子茶倌戴”之说。“彝人古镇”十八怪之十二:长街宴筳彝家菜 长街宴,为彝族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龙日的年节,称为“彝族年”,届时,村里各家的家庭主妇,烹制成各式菜肴,摆放在各家门前,一桌连着一桌,形成长街宴,全寨人聚在一起并热情邀请客人同餐共饮,猜拳喝酒,热闹非凡。“彝人古镇”为欢度彝族年节,在数百米的威楚大道上,摆起长街宴,其菜肴以彝家羊肉汤锅为主,配有各种炒菜供大家食用。彝人古镇彝风园的青年演员,端着米酒,走到桌前唱“祝酒歌”,与客人同欢共饮,气氛融洽。桌上的菜肴并非各家所做,而是经过精心制作的“彝家菜”,故“彝人古镇十八怪,长街宴席彝家菜”之说。“彝人古镇”十八怪之十三:羊肉汤锅人人爱羊,是中国传统的五畜之一,特别是生长在山区的黑山羊,肉味鲜美,是彝族最喜爱吃的肉食之一,其吃法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羊肉汤锅,即把羊宰杀后,汤褪,开肠剖肚,洗净头蹄后,整只煮如锅内,放花椒、草果、姜、盐等调料烹制,5---6个小时后,驱除去骨,切成小块,再家汤,配葱花、芫蓿、盐巴、辣椒等蘸水食用,十分可口。最近,彝人古镇彝风园,推出的“游彝人古镇,看彝家宴舞,吃羊肉汤锅,购彝族商品”等旅游项目,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顾客们十分喜爱吃羊肉汤锅,故有“彝人古镇十八怪,羊肉汤锅人人爱”之说。“彝人古镇”十八怪之十四:谈情说爱用歌代彝人古镇有条桃花溪,溪水清幽,花红柳绿,两旁是灰墙青瓦的民居,,商家在门前摆放好一张张供游客品饮的茶台。每天都有彝家青年男女来到溪边对歌玩耍,以歌声来表达他们的爱情。歌声沟通了他们的心灵,最终成为情侣,故有故有“彝人古镇十八怪,谈情说爱用歌带”之说。 “彝人古镇”十八怪之十五:“老虎”跑到古镇来 老虎是彝族人民崇拜的图腾,称为虎的民族,有最古老的三笙(即老虎笙、大锣笙、豹子笙)的祭祀性舞蹈,在彝人古镇的装饰中有虎图腾的图象,“黑虎桥”,以及彝风园每晚有三笙之一的老虎笙表演,古镇内处处出现了老虎的形象,故有“彝人古镇十八怪,老虎跑到古镇来”之说。 “彝人古镇”十八怪之十六:歌舞成了下酒菜云南各少数民族大都能歌善舞,特别是彝家有句话叫作“会说话的都会唱歌,会走路的都会跳舞”,唱歌跳舞成为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生产劳动、红白喜事、走亲访友都以唱歌跳舞的形式来表达。彝风园每晚演出的“看彝家宴舞,吃羊肉汤锅”的节目,内容丰富,精彩纷呈,有的游客因全神贯注地去看台上的歌舞表演,忘记了吃菜,故有“彝人古镇十八怪,歌舞成了下酒菜”之说。“彝人古镇”十八怪之十七:火塘会上“跳左脚”火塘会,是彝人古镇设置的群众性大型娱乐场所,是专门供彝家踏歌的地方。踏歌,是彝族传统的歌舞习俗,因有踏地而歌,即“三步一跺,四步一翻”的动作,多以左脚跺为主,又称为“跳左脚”。每晚,当夜幕降临,火塘中升起熊熊的烈火,身着彝族服饰的男女老少就去火塘会上踏歌起舞,气氛十分热烈,前来游览的游客也被彝家兄弟热烈激昂的气氛所吸引,走进去,手拉手与彝家兄弟跳起了左脚舞,故有“彝人古镇十八怪,火塘会上跳左脚”之说。“彝人古镇”十八怪之十八:开着“宝马”打陀螺“扯嗡”云南人叫做“陀螺”,“嗡”要“扯”,“螺”要“打”。“扯嗡”拉得嗡嗡响,“陀螺”打得团团转;“陀螺”是幼童喜爱的游戏,今天身为“老板”和“白领”阶层的先生们,打高尔夫球打厌倦了,留恋童年时代的“打陀螺”,闲暇之余,开着豪华轿车,前来打“陀螺”,成为“彝人古镇十八怪”之一,故有“彝人古镇十八怪,开着宝马打螺来之说。
文章TAG:
彝族 怎么 云南 彝族左脚舞 怎么跳 左脚舞 怎么跳 云南彝族的传统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