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永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舞团要求的一万永驻是什么意思
来源:整理 编辑:风之神舞蹈 2024-06-02 08:25:44
本文目录一览
1,舞团要求的一万永驻是什么意思

2,夜半宴归宫漏永的宫漏永是什么意思
宫漏是指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制造的一种漏壶。 漏壶是商朝以前已经开始制造的古代计时器,而元顺帝制造的漏壶高七尺,宽四尺,以木为柜,中置漏壶,以水运行。柜上雕有三圣殿,柜腰立一玉女,捧一漏箭,上有刻度,随时浮水而上,显示时刻。柜左悬钟,柜右悬钲,钟钲各立一金甲神,按时撞钟击钲,不差分毫。钟钲响时,两旁的雕凤镂狮亦飞舞应和。在三圣殿两侧分别为日宫、月宫,宫前各立飞仙三人,子、午时刻一到,飞仙便合为一队,鱼贯而行,度过仙桥至三升殿前舞拜。时间一过又自动退回原处。这种漏壶因为有日、月两宫,故名“宫漏”,其构思奇妙,精巧绝伦,非常罕见。 永通“咏”。曼声。长吟,歌唱夜半宴归宫漏永,全文的意思是半夜赴宴之后归来的时候,听见宫漏敲击吟唱报时的声音。宫漏永的意思就是宫漏吟唱报时。
3,翩翩起舞的意思是什么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起舞来。【拼音】 piān piān qǐ wǔ【出处】唐·李白《高句骊》:“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白话释义:挥舞长袖轻快地跳起舞来,就好像是鸟儿从东海飞来一样。【例句】1、音乐响起,青年们纷纷走入舞池,一对对恋人翩翩起舞。2、一位公认的坏男孩总能邀起最漂亮的小姐翩翩起舞。扩展资料翩翩起舞的近义词:载歌载舞、欢欣鼓舞、轻歌曼舞、手舞足蹈1、载歌载舞 [ zài gē zài wǔ ]释义: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出处: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昭夏乐》:“饰牲举兽,载歌且舞。”白话释义:装饰牲口举起野兽,一边唱歌,一边跳舞。2、欢欣鼓舞 [ huān xīn gǔ wǔ ] 释义:形容非常高兴振奋。出处:宋·苏轼《上知府王龙图书》:“是故莫不欢欣鼓舞之至。”白话释义:所以大家无不欢欣鼓舞他的到来。3、轻歌曼舞 [ qīng gē màn wǔ ]释义:轻松愉快的音乐,柔和优美的舞蹈。出处: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一折:“似大姐这般玉质花容,清歌妙舞,在这歌妓中可是少也。”4、手舞足蹈 [ shǒu wǔ zú dǎo ]释义:双手舞动,两脚跳跃。形容高兴到了极点。出处:春秋·佚名《诗经·周南·关雎·序》:“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白话释义:吟咏歌唱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来予以表达。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翩翩起舞字面:轻盈而优美地舞动~百科上解释:随着音乐轻快地跳舞。
4,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是什么意思
您好!“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何休《公羊传解诂》),直接反映了人民生活和喜怒哀乐的感情,语言生动,形式活泼,文学价值很高,是《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 饥者,就是饥饿的人;歌,就是通过音乐的形式来表达;其食,则是于饥者息息相关的食物。“歌”,按照现在的理解,大约是歌颂一类的意思,但是在诗经中确并非如此。《毛诗序》中有言的:“在心为志,发言为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按照现在的意思来看是说,“饿了的人在喊着,我要吃东西,干活累了的人在叫唤,我好累”。诗经是在老百姓的劳动中产生的,因而非常贴近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具有很高的人民性,这也符合当初的实际。其实怨天尤人、发牢骚,才是最没意义最无趣的事情。那既然改变不了工作,那就珍惜着吧。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都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天堂。 我希望,“歌”,按照现在的理解,大约是歌颂一类的意思,“饥饿的人赞美食物,勤劳的人歌唱工作”...你好“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何休《公羊传解诂》),直接反映了人民生活和喜怒哀乐的感情,语言生动,形式活泼,文学价值很高,是《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饥者,就是饥饿的人;歌,就是通过音乐的形式来表达;其食,则是于饥者息息相关的食物。“歌”,按照现在的理解,大约是歌颂一类的意思,但是在诗经中确并非如此。《毛诗序》中有言的:“在心为志,发言为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按照现在的意思来看是说,“饿了的人在喊着,我要吃东西,干活累了的人在叫唤,我好累”。诗经是在老百姓的劳动中产生的,因而非常贴近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具有很高的人民性,这也符合当初的实际。其实怨天尤人、发牢骚,才是最没意义最无趣的事情。那既然改变不了工作,那就珍惜着吧。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都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天堂。我希望,“歌”,按照现在的理解,大约是歌颂一类的意思,“饥饿的人赞美食物,勤劳的人歌唱工作”
5,娇情是什么意思
矫情,北京方言,指那些扭捏,害羞的,多指形容女性的词汇,有事也指一些作做,不讲理,无理取闹,耍赖的意思 jiāo qínɡ 娇情 掩饰真情
编辑本段典故 柔情。 南朝 梁简文帝 《咏舞》:“娇情因曲动,弱步逐风吹。” 汉 董仲舒 《士不遇赋》:“虽矫情而获百利兮,复不如正心而归一善。” 《后汉书·王允传》:“王允矫情曲意,每相承附。” 《宋书·武帝纪上》:“今方是 玄 矫情任算之日,必将用我辈也。” 《晋书·谢安传》:“玄(谢玄)等既破坚(苻坚),有驿书至,安(谢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宋 陈岩肖 《庚溪诗话》卷下:“ 明皇 之褊而不容,幸无人君之量,然则 开元 之初,亦矫情强勉而为之者也。” 明 刘元卿 《贤奕编·闲钞上》:“儒生家类诮 安石 围棋赌墅,若不事事忘国戚者,又多即折屐事证其矫情云,是迂腐之谈也。” 夏衍 《两个座谈会书面回答》:“我们也不必矫情,说每一部 苏联 电影都好。” (2). jiǎoqíng谓故违常情以立异。 《后汉书·逸民传·高凤传论》:“或高栖以违行,或疾物以矫情,虽轨迹异区,其去就一也。” 宋 苏轼 《刘恺丁鸿孰贤论》:“ 安 、 顺 、 桓 、 灵 之世,士皆反道矫情,以盗一时之名,盖其弊始於 西汉 之世。” 《老残游记》第八回:“ 东造 便将看 老残 身上着的仍是棉衣,故赠以狐裘,并彼此辩论的话述了一遍,道:你看,他临走到底将这袍子留下,未免太矫情了。” (3).jiáoqing方言。强词夺理,找麻烦。 矫情在北京话里有“装假”,“装蒜”的意思。 矫情,取自北京土话,原指应该是扭捏、害羞、多用来形容女性的词汇,用到人物性格里,应该解释为做作,不讲理,无理辩三分的意思。 如“这个人太~~”,(“情”读轻声)。这是口语用词。 张寿臣 《小神仙》:“他那意思是等着,哪怕进去一个串门儿的哪,回头我好跟他矫情矫情啊,我好有说的。”
6,什么是起兴修辞手法
起兴,又叫“兴”手法。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有起情,营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等的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相似修辞来源象征手法,来源于《诗经》中的“比”、“兴”。《楚辞.橘颂》就是通篇运用比兴手法的古代名作。此后在诗歌、散文中成为常见的手法之一。它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的现象,它既可以通篇运用,作者并不点明,而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象征的含义,也可以只用于某些章节片段,由作者直接点明象征的含义。“借物言志” 作用:起兴,又叫“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咏之词也”。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有起情,创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等的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 有关的起兴修辞手法的特点句式有: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只要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具有相似点就可形成比喻。比喻由本体、喻体、喻词构成,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类。比喻的作用是对事物进行描绘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深刻印象,也可以用常见的事物说明深奥的道理,使道理显明。使用比喻要注意:①喻体要常见易懂;②比喻要贴切,不能信手拈来;③要注意思想感情。2.比拟 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形式。比拟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读者对事物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引起感情的共鸣。使用比拟要注意与比喻的区别: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且喻体必须出现;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而喻体始终不出现。3.借代 借代就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主要有以下七种借代方式: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结果代原因,牌号代本体,产地代本体。运用借代可以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事代情,从而引发读者联想,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使用借代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借代的事物要有所交代,本体借代体不能同时出现;借代与借喻不同,前者注重相关性,后者注重相似性,借喻可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4.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的修辞手法。使用夸张可以揭示事物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使人联想,创造意境。使用夸张既要注意显豁,又要注意以事实为基础,还要注意文体特征。5.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有正对、反对、串对等。使用对偶可使表意凝练、抒情酣畅;语言整齐,富于美感;也便于记忆。使用对偶要注意与对比的不同,前者指形式而言,后者指内容而言;对偶中的反对则是两种修辞的兼用。对偶有严式和宽式两种,严式的对偶通称对仗,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对对联往往就要达到这样的要求。6.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一组句子。使用排比可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使用排比要注意与对偶的区别,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排比常用同一词语作为提示语,对偶一般不重字。7.设问 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说出自己的看法的一种修辞方法。分自问自答和问而不答两种。使用设问,可起到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的作用;有时用在文章中间,也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8.反问 反问也叫反诘,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包括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使用反问能加强语气,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也有区别。设问多是自问自答,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人们可从问句本身体会出答案;设问本身不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答案在后面说出,反问则本身就包含着作者的意思;设问是为了提请注意引发思考,反问则是为了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们学习和研究修辞方法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和表达,高考的命题也是基于这样的共识,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和练习都要从理解运用着手,要能分清这八种修辞手法,能分析其作用。 几种易混的修辞格的辨析 1、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3)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2)不同点 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3、对偶和对比的辨析 (1)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例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 (2)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格现象。 [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4、排比和对偶的辨析 (1)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例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3)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5、反问和设问的辨析 (1)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 [例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例2]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例1是反问,能明确肯定“美”的意思,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例2是设问,问句本身不能明确什么意思,句末只能用问号。 6.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注意辞格的综合运用 1.兼用——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格。例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反对党八股))比喻、引用兼用。 2.联用———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 3.套用——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它辞格。例如: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泰山极顶》)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起兴的修辞手法,又叫“兴”的修辞手法。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意思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修辞手法。例如《诗经 关雎》的开头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用了起兴的修辞手法。由这句起兴,引出了下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文章TAG:
是什么 什么 什么意思 意思 舞永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大家都在看
-
舞蹈心中的红,心中那一抹红舞蹈
2023-12-20
-
hdt舞蹈,HDT舞蹈是什么
2024-01-10
-
贵阳舞蹈培训前十名是哪些,在贵阳小孩学舞蹈哪比较好
2024-03-05
-
古代舞蹈俏媳妇,舞蹈俏媳妇口令教学
2024-02-08
-
派澜舞蹈福田校区地址
2024-03-02
-
天天向上舞蹈视频,罗夏恩在天天向上跳舞视频
2024-05-23
-
舞蹈类型列表,舞蹈按风格类型分为
2024-03-24
-
民族考级舞蹈2级,民族舞舞蹈考级证书有用吗
2024-04-13
-
天边舞蹈教学完整版5人,北舞天边舞蹈教学视频
2024-04-05
-
以脚为主题的舞蹈,乒乓球为主题的舞蹈
2024-04-25
-
萌萌地乖乖滴的舞蹈,萌萌滴乖乖滴 童可可
2024-03-17
-
简单节奏感强的舞蹈,幼儿舞蹈节奏感强
2024-04-22
-
幼儿学舞蹈的最佳年龄,孩子几岁学舞蹈最好
2024-05-14
-
2021舞蹈学院考级暂停,舞蹈考级暂停通知
2024-03-25
-
百合舞蹈动漫百度云
2024-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