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东北秧歌动作有哪些,东北秧歌 动律组合讲解 基本手绢花
来源:整理 编辑:风之神舞蹈 2024-12-05 08:39:24
本文目录一览
1,东北秧歌 动律组合讲解 基本手绢花

2,怎样才能跳好东北秧歌啊
跳东北秧歌时幅度要大而夸张更好看,不像南方秧歌那么扭捏,我认为东北秧歌主要是跨和腰的扭动不太好掌握,你可以上课时站在老师的身后,盯着老师的跨和腰仔细学,另外下课后多练习脚的步伐,如反拧、小颤、颠步等。优酷网上有多东北秧歌教学,你可以看看。反正我那会刚学的时候也很别扭,我只要一走路就练扭跨、练小颤。多练一些顺过劲来就好学了。加油不知道你做什么用 教课用还是 跳舞用 跳舞的话可以用《大姑娘美大姑娘浪》我这里有几首东北秧歌的音乐。其实一些民歌《欢聚一堂》《好日子》《欢天喜地》《好收成》等都可以跳东北秧歌用。跳东北秧歌时幅度要大而夸张更好看,不像南方秧歌那么扭捏,我认为东北秧歌主要是跨和腰的扭动不太好掌握,你可以上课时站在老师的身后,盯着老师的跨和腰仔细学,另外下课后多练习脚的步伐,如反拧、小颤、颠步等。优酷网上有多东北秧歌教学,你可以看看。反正我那会刚学的时候也很别扭,我只要一走路就练扭跨、练小颤。多练一些顺过劲来就好学了。加油不知道你做什么用 教课用还是 跳舞用 跳舞的话可以用《大姑娘美大姑娘浪》我这里有几首东北秧歌的音乐。其实一些民歌《欢聚一堂》《好日子》《欢天喜地》《好收成》等都可以跳东北秧歌用。
3,请问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有哪些 急需谢谢
舞蹈知识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流传于我国的东北三省。它热烈、火爆、逗趣、诙谐的独特风格特点。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蕴含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东北秧歌有其特定的,这种风格存在于各种动作之中。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活泼),浪中俏,俏中艮,总体归纳为“艮、俏、浪。不管春夏秋冬都有自发的秧歌队伍在路边或活动中心翩翩起舞,如果不同秧歌队伍相逢时,就会鼓乐齐鸣,以礼相拜,接着就是一通各显高低的竞技性表演。观者为之叫好,表演者自娱其中,忘我投入,情趣万千。同时它的表演形式一共有三种:“大鼓秧歌、小鼓秧歌、地秧歌 (一)大鼓秧歌 大鼓秧歌在三种形式中流传最广,尤其以辽南地区的营口、海城及盖县等地更为盛行。主要通过使用的道具来与小鼓秧歌区分。 (二)小鼓秧歌 小鼓秧歌分“天津高跷”和“小鼓高跷”两种。表演者脚踩一尺六寸左右的木制跷腿,因为两者都以腰鼓和手锣伴奏,所以统称小鼓秧歌。 (三)地秧歌 地秧歌是一种不踩高跷表演的秧歌,现在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都属于地秧歌。地秧歌又叫“地蹦子”,主要流传于沈阳、抚顺一带。希望可以帮到你舞蹈知识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流传于我国的东北三省。它热烈、火爆、逗趣、诙谐的独特风格特点。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蕴含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东北秧歌有其特定的,这种风格存在于各种动作之中。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活泼),浪中俏,俏中艮,总体归纳为“艮、俏、浪。不管春夏秋冬都有自发的秧歌队伍在路边或活动中心翩翩起舞,如果不同秧歌队伍相逢时,就会鼓乐齐鸣,以礼相拜,接着就是一通各显高低的竞技性表演。观者为之叫好,表演者自娱其中,忘我投入,情趣万千。同时它的表演形式一共有三种:“大鼓秧歌、小鼓秧歌、地秧歌 (一)大鼓秧歌 大鼓秧歌在三种形式中流传最广,尤其以辽南地区的营口、海城及盖县等地更为盛行。主要通过使用的道具来与小鼓秧歌区分。 (二)小鼓秧歌 小鼓秧歌分“天津高跷”和“小鼓高跷”两种。表演者脚踩一尺六寸左右的木制跷腿,因为两者都以腰鼓和手锣伴奏,所以统称小鼓秧歌。 (三)地秧歌 地秧歌是一种不踩高跷表演的秧歌,现在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都属于地秧歌。地秧歌又叫“地蹦子”,主要流传于沈阳、抚顺一带。希望可以帮到你
4,如何跳秧歌十字步
一、为了演示方便,选用地面砖做参照物,看好其中的十字形缝隙。二、将左右两脚分别放在十字形横线的下方、中线的左右两边,站好位置。三、第一步,左脚向右前方迈出,同时右手高左手低,自然摆动。可以根据需要拿绸子、扇子、手绢等道具。四、第二步,右脚向左前方迈出,同时左手高右手低,自然摆动。五、第三步,左脚撤回,同时手臂左低右高,腰身自然扭摆。六、第四步,右脚脚撤回,同时手臂右低左高,腰身自然扭摆。至此,一个完整的秧歌步完成。然后,听音乐继续重复以上动作。1、首先将左右两脚分别放在十字形横线的下方、中线的左右两边,站好位置。2、左脚向右前方迈出,同时右手高左手低,自然摆动。3、右脚从左脚内侧绕过左脚,站在左脚的左前方,这时右脚脚跟可以向左边倾斜一些,这样更有利于站稳,不摇晃摔倒。4、迈左脚。左脚向左侧平行移过来就可以,移动的宽度与肩同宽就行,学习的时候动作不要太大,以便保持平衡。5、右脚直接下移到自己感觉到舒服的地方站稳。这样扭秧歌的基本步十字步就完成了。扩展资料:社会影响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秧歌是中国农村流行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它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有红蓝黄绿。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第一步:左脚向前跨一步; 第二步:然后右脚也向前一步,要略超出左脚一点; 第三步:左脚跨到后面偏左; 第四步:右脚也退回和左脚一齐,中间约30厘米 多走几次,就成功啦! 加油!一、为了演示方便,选用地面砖做参照物,看好其中的十字形缝隙。二、将左右两脚分别放在十字形横线的下方、中线的左右两边,站好位置。三、第一步,左脚向右前方迈出,同时右手高左手低,自然摆动。可以根据需要拿绸子、扇子、手绢等道具。四、第二步,右脚向左前方迈出,同时左手高右手低,自然摆动。五、第三步,左脚撤回,同时手臂左低右高,腰身自然扭摆。六、第四步,右脚脚撤回,同时手臂右低左高,腰身自然扭摆。至此,一个完整的秧歌步完成。然后,听音乐继续重复以上动作。1、首先将左右两脚分别放在十字形横线的下方、中线的左右两边,站好位置。2、左脚向右前方迈出,同时右手高左手低,自然摆动。3、右脚从左脚内侧绕过左脚,站在左脚的左前方,这时右脚脚跟可以向左边倾斜一些,这样更有利于站稳,不摇晃摔倒。4、迈左脚。左脚向左侧平行移过来就可以,移动的宽度与肩同宽就行,学习的时候动作不要太大,以便保持平衡。5、右脚直接下移到自己感觉到舒服的地方站稳。这样扭秧歌的基本步十字步就完成了。扩展资料:社会影响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秧歌是中国农村流行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它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有红蓝黄绿。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第一步:左脚向前跨一步; 第二步:然后右脚也向前一步,要略超出左脚一点; 第三步:左脚跨到后面偏左; 第四步:右脚也退回和左脚一齐,中间约30厘米 多走几次,就成功啦! 加油!想象下你站在一个十字的交叉点处 那么前后左右各有四个点 如果先迈左脚 那么左脚向右踩在右边的点上 然后右脚踩在前面的点上 左脚再踩左边点 右脚再踩在后边的点上 如果先迈右脚与之相反 其实就是两个脚轮换着一直踩十字上的点啦想象下你站在一个十字的交叉点处 那么前后左右各有四个点 如果先迈左脚 那么左脚向右踩在右边的点上 然后右脚踩在前面的点上 左脚再踩左边点 右脚再踩在后边的点上 如果先迈右脚与之相反 其实就是两个脚轮换着一直踩十字上的点啦
5,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与风格特点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移动重心,平时行走时重心就是在不断地移动,就是坐着、站着,也可以随时移动重心,人体的中心点一移动,重心就要随之移动,反过来说:重心一移动,中心点就会移动,这才能保持平衡。在舞蹈中亦是如此,几乎所有的舞蹈,缺少了重心移动就流动不起来,而舞蹈中的步伐,就是最典型的重心移动。在民间舞蹈中,所有的步伐,如朝鲜舞的平步、胶州的碾步、花鼓灯的风柳步都是独具风格的重心移动。在东北秧歌中,最有特色而又最能体现重心移动的步伐便是“踢步”了。 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及泼辣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东北秧歌的“浪”,体现在身上的动律;“艮”表现在踢步的“出急落稳”中,“踢步”的节奏感特别强,单一的踢步在一拍里有三种不同的变化,踢出的那一瞬间是非常快的用力过程,这一过程犹如一个快吸气,落脚时仿佛突然呼吸的顷刻,但很快地又转化为一个长叹似的重心移动。在这三种变化中,踢出的一刹那体现了艮、俏、泼辣、爽快、干脆的特点,落地与重心移动充分地体现了稳、美、浪的动律风格特点,由此可见,踢步不仅表现了“艮”,同时也表现了“浪”。“浪”使人联想起弧线。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其实就是一个小弧线,做前踢步重心移动是下弧线;做后踢步与侧踢步,重心移动的感觉是上弧线。把这些弧线连贯起来,就是“浪”的弧线型动感了。 从“踢步”的慢移重心来说,“慢移”本身就给人连绵不断,非常连贯优美的视觉形象,充分流露出成熟汉族女性的委婉、细腻、温柔、羞涩、含蓄的曲线美。所谓的“美劲儿”,在这时就表露无遗了。“双花”中的“双颤步”又别有特点。“双颤步”重心移动是上弧线,其节奏较为平均,移重心后踢所占的时间值基本上是相等的,加上音乐多用小快板,就给人轻松愉快、欢乐向上的感觉。“缠花”中的“顿步”是典型快移重心的步伐,由于重心移动的过程非常快,无形中使整个格调向热情火爆的气氛中去,体现了东北秧歌风格中的“艮劲儿”及“泼辣劲儿”。东北秧歌的训练点是自下而上,连锁反应的协调。组成这一连锁反应的三个主要环节便是脚下的步伐、身上的动律与手上的手巾花。手脚不能协调运动是一般人的通病,而这恰恰是掌握动律风格的最基本要求。面对一个初学者,要让他协调起来运动,就必须把这三者的关系分析清楚。尤其是要点出三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以方便记忆,使学者更快地掌握协调动作的窍门。三者的运动都是有“点”有“线”的,在动律与手巾花中都存在着“快吸气、停止呼吸、化为长叹”三个过程,在绕花中,花绕犹如快吸气,刚绕完的顷刻是停止呼吸的瞬间,从手腕到另一次绕花之间所走的弧线是化为长叹的时候,动律同样也是有“点”与“线”的关系。动律犹如钟摆一样,到弧线的尽头,就“点到为止”,立即回到动作过程(即“线”)中去,踢步、动律、绕花是平行进行的,动律与绕花的“点”与踢步的重心移动同步进行,这样三者便协调了起来。 “踢步”之所以显得“稳”、“艮”,是因为其速度之快,如果没有“稳落”、“慢移”来缓冲对比,恐怕这个特点就不是特别突出了。如古典舞中所说的“欲左先右,欲上而下”,在东北秧歌中成了“欲快先慢”,或“欲急失稳”了。因此,“踢步”的“艮”,重心移动才显得格外的“稳”。 一般而言,舞蹈中的慢板是不容易掌握的。“浪”在东北秧歌的慢板中占有重要地位,要跳好慢板就得先“浪起来”。这时就必须从动作与动作衔接的过程中着手,只有把动作过程做好了才能跳好慢板,有了细腻的动作过程就不容易出现抢节拍的现象。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是不可缺少的过程,是“浪起来”的基础,它起着掌握节拍、灌满音乐的作用,从前到脚的运动过程,速度及幅度都由它牵动及控制。重心移动的过程越慢、越细腻,走的路线越长,弧度越大,那身上的“浪”,就越清楚,与此同时,整体动作就显得较有力度、有韧劲、有文化、有内涵。 看民间舞最过瘾之处莫过于其动作中所蕴藏的韵味,这个韵味包括了很浓郁的地域特色。当跳得非常娴熟时,风格韵味都是在不自觉中流露出来的,这是一种非常巧妙而又自然的流露。但在这之前,就要下一定的功夫去揣摩其中的奥妙,只有掌握了这微妙之处,呈现出来的舞蹈才不会流于一般,才不会成为一串不值一看的“动作”。同样的道理,如果要掌握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就得抓住其奥妙所在。这妙处所在便是脚下的重心移动。我认为,解决好“踢步”与重心的移动,是掌握东北秧歌动律风格的最好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移动重心,平时行走时重心就是在不断地移动,就是坐着、站着,也可以随时移动重心,人体的中心点一移动,重心就要随之移动,反过来说:重心一移动,中心点就会移动,这才能保持平衡。在舞蹈中亦是如此,几乎所有的舞蹈,缺少了重心移动就流动不起来,而舞蹈中的步伐,就是最典型的重心移动。在民间舞蹈中,所有的步伐,如朝鲜舞的平步、胶州的碾步、花鼓灯的风柳步都是独具风格的重心移动。在东北秧歌中,最有特色而又最能体现重心移动的步伐便是“踢步”了。 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及泼辣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东北秧歌的“浪”,体现在身上的动律;“艮”表现在踢步的“出急落稳”中,“踢步”的节奏感特别强,单一的踢步在一拍里有三种不同的变化,踢出的那一瞬间是非常快的用力过程,这一过程犹如一个快吸气,落脚时仿佛突然呼吸的顷刻,但很快地又转化为一个长叹似的重心移动。在这三种变化中,踢出的一刹那体现了艮、俏、泼辣、爽快、干脆的特点,落地与重心移动充分地体现了稳、美、浪的动律风格特点,由此可见,踢步不仅表现了“艮”,同时也表现了“浪”。“浪”使人联想起弧线。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其实就是一个小弧线,做前踢步重心移动是下弧线;做后踢步与侧踢步,重心移动的感觉是上弧线。把这些弧线连贯起来,就是“浪”的弧线型动感了。 从“踢步”的慢移重心来说,“慢移”本身就给人连绵不断,非常连贯优美的视觉形象,充分流露出成熟汉族女性的委婉、细腻、温柔、羞涩、含蓄的曲线美。所谓的“美劲儿”,在这时就表露无遗了。“双花”中的“双颤步”又别有特点。“双颤步”重心移动是上弧线,其节奏较为平均,移重心后踢所占的时间值基本上是相等的,加上音乐多用小快板,就给人轻松愉快、欢乐向上的感觉。“缠花”中的“顿步”是典型快移重心的步伐,由于重心移动的过程非常快,无形中使整个格调向热情火爆的气氛中去,体现了东北秧歌风格中的“艮劲儿”及“泼辣劲儿”。东北秧歌的训练点是自下而上,连锁反应的协调。组成这一连锁反应的三个主要环节便是脚下的步伐、身上的动律与手上的手巾花。手脚不能协调运动是一般人的通病,而这恰恰是掌握动律风格的最基本要求。面对一个初学者,要让他协调起来运动,就必须把这三者的关系分析清楚。尤其是要点出三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以方便记忆,使学者更快地掌握协调动作的窍门。三者的运动都是有“点”有“线”的,在动律与手巾花中都存在着“快吸气、停止呼吸、化为长叹”三个过程,在绕花中,花绕犹如快吸气,刚绕完的顷刻是停止呼吸的瞬间,从手腕到另一次绕花之间所走的弧线是化为长叹的时候,动律同样也是有“点”与“线”的关系。动律犹如钟摆一样,到弧线的尽头,就“点到为止”,立即回到动作过程(即“线”)中去,踢步、动律、绕花是平行进行的,动律与绕花的“点”与踢步的重心移动同步进行,这样三者便协调了起来。 “踢步”之所以显得“稳”、“艮”,是因为其速度之快,如果没有“稳落”、“慢移”来缓冲对比,恐怕这个特点就不是特别突出了。如古典舞中所说的“欲左先右,欲上而下”,在东北秧歌中成了“欲快先慢”,或“欲急失稳”了。因此,“踢步”的“艮”,重心移动才显得格外的“稳”。 一般而言,舞蹈中的慢板是不容易掌握的。“浪”在东北秧歌的慢板中占有重要地位,要跳好慢板就得先“浪起来”。这时就必须从动作与动作衔接的过程中着手,只有把动作过程做好了才能跳好慢板,有了细腻的动作过程就不容易出现抢节拍的现象。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是不可缺少的过程,是“浪起来”的基础,它起着掌握节拍、灌满音乐的作用,从前到脚的运动过程,速度及幅度都由它牵动及控制。重心移动的过程越慢、越细腻,走的路线越长,弧度越大,那身上的“浪”,就越清楚,与此同时,整体动作就显得较有力度、有韧劲、有文化、有内涵。 看民间舞最过瘾之处莫过于其动作中所蕴藏的韵味,这个韵味包括了很浓郁的地域特色。当跳得非常娴熟时,风格韵味都是在不自觉中流露出来的,这是一种非常巧妙而又自然的流露。但在这之前,就要下一定的功夫去揣摩其中的奥妙,只有掌握了这微妙之处,呈现出来的舞蹈才不会流于一般,才不会成为一串不值一看的“动作”。同样的道理,如果要掌握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就得抓住其奥妙所在。这妙处所在便是脚下的重心移动。我认为,解决好“踢步”与重心的移动,是掌握东北秧歌动律风格的最好方法。
6,秧歌基本步法有哪些
十字步秧歌的步法:第一拍,左脚起步向前交叉方向走,第二拍,右脚向前交叉方向走,第三拍,左脚向后交叉方向走,第四拍,右脚向后交叉方向走。【教学内容】
1、舞蹈基本功训练
2、东北秧歌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基本功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灵活性、协调能力与柔韧性。
2、学习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掌握其基本步法、手巾花拿法、耍法、扭法 并融于舞蹈组合中。3、通过舞蹈组合的学习,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东北秧歌的基本步法、手巾花拿法、耍法、扭法并融于舞蹈组合教学
【教学难点】东北秧歌的步法、耍法、扭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手巾花、琴
【教学方法】示范法、讲解法、练习法等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激情导入。
学生随着欢快轻松的《友谊舞曲》进入基本功训练。
1、檫地。 2、拧腰。 3、压腿。 4、压后腰。 5、胸腰。
二、新课东北秧歌教学
(一)、复习上节课舞蹈,导入新课东北秧歌教学
(二)、东北秧歌教学
1、了解东北秧歌风格特点和舞蹈韵律要求。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融泼辣、幽默、文静、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东北秧歌的动作既哏又浪(即欢快俊俏之意)。花样繁多的手巾花、扭、摆、圆身以及双膝屈伸是东北秧歌的主要特点、韵律。
2、东北秧歌手巾花拿法、耍法、扭法
①拿法:A—全把握巾;B—单指贴巾;(学2种,还有握巾角)
②耍法:A—里挽花;B—外挽花(学2种,另外还有小五花、碎绕花等)
③扭法:秧歌的扭法很多。
首先介绍手巾花扭法
A_单臂花;B—交替花;C—双臂花;D—十字花;E—展翅花;F--砍巾花;G--背巾花
再介绍身体扭法:主要由左、右摆动和 前后扭身既画∞字组成。
A—前后扭身韵律;B—左右横摆扭身韵律;
3、东北秧歌步法以及步法与手巾花配合学习
①:脚的屈膝与压脚跟(顿步)—顿步扭身、顿步背巾、顿步砍巾花
②:十字步 ③:颤步双花、颤步背巾 ④:跳步双臂花
4、东北秧歌舞蹈组合教学(过程中配音乐,由慢到快)
前奏:[1X 8拍]于三、七点准备出场
一段:[2X 8拍]顿步砍巾花出场再转向一点
[2X 8拍]颤步双花变颤步背巾
[2X 8拍]顿步砍巾花自转一圈
二段:
[1X 8拍]向左跳步双臂花1X4拍—向右跳步双臂花1X4拍
[1X 8拍]面向5点左跳步双臂花
[1X 8拍]顿步扭身、双手叉腰
[1X 8拍]踏步十字花
5、集体配合音乐练习,老师看学生动作后再纠正不正确动作。
1、配音乐训练,教师领跳。秧歌舞蹈动作的基本步法:
a) 压脚跟:不同脚位的压脚跟。如正步、小踏步、大八字步、弓箭步等。压脚跟时后半拍双脚跟提踵,前脚掌着地,双腿挺膝。前半拍迅速双脚落脚跟,提起脚跟的时间要短,落地的时间要相对的长一些。
b) 双膝屈伸:不同特点的双膝活动。硬屈伸时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软屈伸时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感,音乐重拍的动作身体重心向下;挺膝时双膝挺直以示动作的哏、俏特点。
c) 上身动律:东北秧歌的身体韵律主要是左右摆动和前后扭动。横摆身是身体的左右两侧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横摆。前后扭身是以腰为轴,以肩为主身体左右两侧交替前后扭身,肩与上身扭动形成一体,胯不要扭动,如肩的交替前后划圆即右肩带动上身后走上弧线到前方,同时左肩走下弧线到后方。
拓展资料:
秧歌演出形式以拜年贺喜为主。在城镇,秧歌队要到当地官署和商家铺户以拜年名义演出,在农村则是坐着大车到附近的村屯,在村公所或富家大户宅院中演出,也有登门拜年之意。这种演出,受拜者要预备烟茶款待,并在秧歌队临走时给“秧歌头”赏钱,有的还要管饭。
所以秧歌队拜年事先已选好对象,起码是要给得起赏钱的才能去,否则人吃马喂各种费用就难以开销了。当然,演出时当地男女老少都可以白看热闹。过去农村过年,一是图“喜兴”,二是讲面子。
秧歌的历史秧歌源于汉民族宵节庆时的集会表演,至今已有千年。秧歌队通常扮作生活中或历史神话的人物或方阵,由领舞者指挥,集体走出各种队形或图案,传统花样的二龙吐须,卷白菜心,基本动作较简答,仿造民间劳作的基本动作。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秧歌十字步秧歌的步法:第一拍,左脚起步向前交叉方向走,第二拍,右脚向前交叉方向走,第三拍,左脚向后交叉方向走,第四拍,右脚向后交叉方向走。【教学内容】
1、舞蹈基本功训练
2、东北秧歌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基本功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灵活性、协调能力与柔韧性。
2、学习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掌握其基本步法、手巾花拿法、耍法、扭法 并融于舞蹈组合中。3、通过舞蹈组合的学习,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东北秧歌的基本步法、手巾花拿法、耍法、扭法并融于舞蹈组合教学
【教学难点】东北秧歌的步法、耍法、扭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手巾花、琴
【教学方法】示范法、讲解法、练习法等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激情导入。
学生随着欢快轻松的《友谊舞曲》进入基本功训练。
1、檫地。 2、拧腰。 3、压腿。 4、压后腰。 5、胸腰。
二、新课东北秧歌教学
(一)、复习上节课舞蹈,导入新课东北秧歌教学
(二)、东北秧歌教学
1、了解东北秧歌风格特点和舞蹈韵律要求。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融泼辣、幽默、文静、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东北秧歌的动作既哏又浪(即欢快俊俏之意)。花样繁多的手巾花、扭、摆、圆身以及双膝屈伸是东北秧歌的主要特点、韵律。
2、东北秧歌手巾花拿法、耍法、扭法
①拿法:A—全把握巾;B—单指贴巾;(学2种,还有握巾角)
②耍法:A—里挽花;B—外挽花(学2种,另外还有小五花、碎绕花等)
③扭法:秧歌的扭法很多。
首先介绍手巾花扭法
A_单臂花;B—交替花;C—双臂花;D—十字花;E—展翅花;F--砍巾花;G--背巾花
再介绍身体扭法:主要由左、右摆动和 前后扭身既画∞字组成。
A—前后扭身韵律;B—左右横摆扭身韵律;
3、东北秧歌步法以及步法与手巾花配合学习
①:脚的屈膝与压脚跟(顿步)—顿步扭身、顿步背巾、顿步砍巾花
②:十字步 ③:颤步双花、颤步背巾 ④:跳步双臂花
4、东北秧歌舞蹈组合教学(过程中配音乐,由慢到快)
前奏:[1X 8拍]于三、七点准备出场
一段:[2X 8拍]顿步砍巾花出场再转向一点
[2X 8拍]颤步双花变颤步背巾
[2X 8拍]顿步砍巾花自转一圈
二段:
[1X 8拍]向左跳步双臂花1X4拍—向右跳步双臂花1X4拍
[1X 8拍]面向5点左跳步双臂花
[1X 8拍]顿步扭身、双手叉腰
[1X 8拍]踏步十字花
5、集体配合音乐练习,老师看学生动作后再纠正不正确动作。
1、配音乐训练,教师领跳。秧歌舞蹈动作的基本步法:
a) 压脚跟:不同脚位的压脚跟。如正步、小踏步、大八字步、弓箭步等。压脚跟时后半拍双脚跟提踵,前脚掌着地,双腿挺膝。前半拍迅速双脚落脚跟,提起脚跟的时间要短,落地的时间要相对的长一些。
b) 双膝屈伸:不同特点的双膝活动。硬屈伸时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软屈伸时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感,音乐重拍的动作身体重心向下;挺膝时双膝挺直以示动作的哏、俏特点。
c) 上身动律:东北秧歌的身体韵律主要是左右摆动和前后扭动。横摆身是身体的左右两侧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横摆。前后扭身是以腰为轴,以肩为主身体左右两侧交替前后扭身,肩与上身扭动形成一体,胯不要扭动,如肩的交替前后划圆即右肩带动上身后走上弧线到前方,同时左肩走下弧线到后方。
拓展资料:
秧歌演出形式以拜年贺喜为主。在城镇,秧歌队要到当地官署和商家铺户以拜年名义演出,在农村则是坐着大车到附近的村屯,在村公所或富家大户宅院中演出,也有登门拜年之意。这种演出,受拜者要预备烟茶款待,并在秧歌队临走时给“秧歌头”赏钱,有的还要管饭。
所以秧歌队拜年事先已选好对象,起码是要给得起赏钱的才能去,否则人吃马喂各种费用就难以开销了。当然,演出时当地男女老少都可以白看热闹。过去农村过年,一是图“喜兴”,二是讲面子。
秧歌的历史秧歌源于汉民族宵节庆时的集会表演,至今已有千年。秧歌队通常扮作生活中或历史神话的人物或方阵,由领舞者指挥,集体走出各种队形或图案,传统花样的二龙吐须,卷白菜心,基本动作较简答,仿造民间劳作的基本动作。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秧歌
文章TAG:
东北 东北秧歌 动作 哪些 跳东北秧歌动作有哪些 动律组合讲解 基本手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