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芭蕾舞有什么背景音乐呢

传统的《小天鹅》
小天鹅好喜欢

芭蕾舞有什么背景音乐呢

2,幼儿舞蹈水中小芭蕾用的什么背景音乐

《荷塘月色》一类的

幼儿舞蹈水中小芭蕾用的什么背景音乐

3,跳芭蕾舞装什么地面是地毯还是木板

你好 跳芭蕾的话,我建议你装木地板好。 希望楼主采纳
地板比较好
铺地胶最好。
木板

跳芭蕾舞装什么地面是地毯还是木板

4,求适合芭蕾舞蹈形体的背景音乐

  睡美人,天鹅湖,(与伊万诺夫合作),堂吉诃德,舞姬,雷蒙达,小夜曲,莫扎特曲,柴可夫斯基双人舞,仙凡之恋等这些都可以。  芭蕾舞(意大利语:balletto;法语、英语:ballet),欧洲古典舞蹈,孕育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十七世纪后半叶开始在法国发展流行并逐渐职业化,在不断革新中风靡世界。芭蕾舞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女演员表演时以脚尖点地,故又称脚尖舞。其代表作品有《天鹅湖》、《仙女》、《胡桃夹子》等。  芭蕾舞是用音乐、舞蹈手法来表演戏剧情节。芭蕾艺术孕育在意大利,降生在十七世纪后期路易十四的法国宫廷,十八世纪在法国日臻完美,到十九世纪末期,在俄罗斯进入最繁荣的时代。芭蕾在近四百年的持久历史成长过程中,对世界列国影响很大,传布极广,至今已成为世界列国都全力成长的一种艺术形式了。女演员舞蹈时常用脚趾尖点地。

5,床前明月光舞蹈背景应该是什么样的

应该以古典舞的形式去演绎 背景可以参照古诗的意境去做背景的大投影 黑白色调会更好 显得古朴沉稳 配合古典舞的艺术形式 很合适
我有视屏。。可以给你。。我拍过那个舞。。建议音乐换个现代点的会更好。。我加你qq

6,芭蕾舞的历史文化可从哪些方面分析

与其他的舞种相比而言,芭蕾舞的重要性和独特魅力是任何舞种都无法比拟的。 芭蕾舞的肢体动作十分独特,足尖和舞裙的应用使得芭蕾舞的肢体展现光彩四射。 芭蕾舞利用四肢尤其是足尖和跳跃,以夸张而具有极大伸展性的肢体语言来表现独特的视觉效果,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盛宴般的享受。 1、芭蕾舞的发展过程 芭蕾舞最开始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于繁荣发达的意大利。 文艺复兴是一场关于文艺的思想和文化方面的运动,引起欧洲各国社会的波动。 文艺复兴重新复起古代的文化,凸显人的自由发展。 芭蕾的艺术结合古代希腊、意大利和法国等欧洲各个国家的独特舞蹈的艺术形态。 古代希腊是文化的集聚地,人体的形态美备受推崇,舞蹈种类众多。 意大利的职业方面的喜剧舞蹈,背景主要是民间文化。 意大利总是在宴会活动中表演芭蕾舞,传到法国之后,由国王带领全国人民跳芭蕾舞,从而掀起了 *** 。 后来路易十四把芭蕾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非常热爱舞蹈,成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他也了解到舞蹈对教育发挥着重要影响。 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和宣传引导,使得芭蕾舞的发展更加快速而繁荣。 浪漫主义改变了芭蕾舞的性质和方式,使得民间故事和神仙妖怪的内容成为芭蕾舞的演绎背景。 2 、芭蕾舞的具体肢体展现 2.1足尖在芭蕾舞中的展现 在芭蕾舞中,足尖是非常重要的肢体部分,它是舞蹈表现张力的核心因素。 芭蕾舞讲究足部的力量,先由足的根部出发,提起并离开地面,然后将中间的脚掌抬高,进而抬高半个足尖,直到整只脚直立而上,完全只靠足尖来支撑。 这种足尖的肢体动作,将整个人物抬高在半空中,悬浮而空灵的舞蹈,自然而然描绘出高雅飘逸神秘的仙女形象,生动而形象。 把重心放在脚上,把身体抬高,最后靠足尖来支撑整个身体,这种引体向上的肢体形态主要受浪漫主义的影响,有助于产生清逸脱俗、飘然若仙和优美轻松的视觉感受。 2.2躯干在芭蕾舞中的展现 躯干是芭蕾舞中的主要肢体表现之一,身体向上引伸的形态美感是芭蕾舞的独特特色,是其他种类的舞蹈无法模仿和超越的。 如果没有跳起或跃起,没有足尖运用,芭蕾舞仍然还是芭蕾舞,但是失去了向上升起的形态,立于一切万物之巅的感觉,那么芭蕾舞就失去了应用的特色。 向上的芭蕾形态美,塑造了高雅、美丽和轻飘的芭蕾形象。 这种肢体表现是其他种类的舞蹈都没有的,是芭蕾舞才能完美展现和诠释的形态,正是其独特魅力所在。 躯干向上的肢体展现,富有美学价值,完美的视觉享受,也对其他种类的舞蹈产生了有利的作用。 3芭蕾舞肢体的独特性展现要求 芭蕾舞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具有完美的视觉效果。 芭蕾舞根据肢体的延伸或扩展、绷紧或扩张总结出八个独特性肢体展现技巧,主要分为基础美学要求和高级美学标准。 3.1肢体的外开性体现 肢体的双肩、胸部、双膝盖和脚踝等都向外张开,全身上下一致打开。 左边和右边需要平衡,尤其是两只脚需要呈一条直线。 芭蕾舞的外开性最大程度上伸展了肢体形态,扩大了舞蹈的肢体展现空间,使得动作更加具有灵性和活力,彰显舞蹈中蕴含的高贵典雅气质。 外开性体现了芭蕾舞的历史文化特征,展示了优美的视觉美感。 3.2肢体的延伸性体现 芭蕾舞者通过足部的绷直,来体现芭蕾舞的延伸性。 芭蕾舞在跳跃时,紧绷肢体的下部,随着足的根部、掌心和尖部的逐渐提高,足尖的站立,脚趾头向内弯曲扣入足心。 最后随着跳跃到空中,从而延展和伸长肢体的线条感。 芭蕾舞是讲究直线美的舞蹈,紧绷直立的肢体才能造成延伸的视觉效果,使肢体向四周伸展延长开来,更加具有舒展的魅力。 3.3肢体的直线性体现 肢体的腿部和背部都需要伸直,整个身体的肌肉拉伸开来,形成一条完美的直线。 芭蕾舞追求直线美,很多动作都采用直线的形态。 不管是跳跃还是旋转时,身体的各个部位都需要处于垂直状态。 3.4肢体的挺立性体现 跳芭蕾舞时,身体需要把重心放在腿上,从而使整个身体挺拔地立起来,产生一种一览众山小的凛然霸气,体现皇族的高贵气质。 芭蕾舞产生于皇宫贵族之间,处处不乏高雅傲气的气质。 舞者的身体尽力向上,展现挺拔正直的躯体姿势,这与贵族的气质是一致的。 3.5肢体的轻盈性体现 芭蕾舞者的肢体动作应该轻飘盈跃,整个身体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收放自如,无声无息。 在跳起和落地时,都轻巧无声。 芭蕾舞的轻盈肢体很好地体现了一位翱翔空中的仙女,自由自在,没有牵绊。 3.6肢体的准确性体现 芭蕾舞的肢体展现需要保证每一个动作和姿势都准确无误,每一个落脚点,每一次旋转的角度都应该分毫不差。 芭蕾舞的技术要求很高,精确的肢体形态才能更好地展现芭蕾舞的独特魅力。 3.7肢体的稳定性体现 芭蕾舞的肢体动作处于稳当的状态,不能摇摇晃晃,摇摇欲坠。 在旋转时,在动中求稳,保持动作的稳定协调,最后要落到一个稳固的动作上作为结束。 就像体操比赛一样,在跳跃时,需要每一个动作都要稳住,最重要的还是收尾的动作,稍有摇晃都会对整个体操表演造成不良的影响。 3.8肢体的完美性体现 舞蹈最注重美感,芭蕾舞也不例外。 芭蕾舞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体现美感,给人们带来完美的视觉效果。 在观赏芭蕾舞的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完成一场绝佳的审美体验。 结语 芭蕾舞是舞蹈,同时也是诗画。 芭蕾舞的肢体展现了一幅魅力的诗篇画卷,给观众带来绝美的视觉享受。 芭蕾舞的表演需要做到肢体和精神的交合,用肢体动作来展现芭蕾舞的独特魅力。

7,古典芭蕾舞中一般用什么故事来演绎

都是根据一些故事而编排的,比如说《睡美人》、《天鹅湖》、《胡桃夹子》、《堂吉珂德》、《葛蓓莉娅》等等都是根据故事来编排的!
古典芭蕾主要是根据欧洲一些童话,剧集来编排的,让舞蹈更具有故事性. 采用的音乐也是比较著名的舞曲.

8,芭蕾舞的意义

  谈谈芭蕾舞传统和形成  法语ballet的音译,意指:①一种舞台舞蹈形式,即欧洲古典舞蹈,通称芭蕾舞。这是在欧洲各地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几个世纪不断加工、丰富、发展而形成的,具有严格规范和结构形式的欧洲传统舞蹈艺术。19世纪以后,技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女演员要穿特制的脚尖舞鞋用脚趾尖端跳舞,所以也有人称之为脚尖舞。②舞剧,最初专指以欧洲古典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哑剧、舞台美术、文学于一体,用以表现一个故事或一段情节的戏剧艺术,称古典芭蕾(或古典舞剧)。20世纪出现了现代舞以后,以现代舞结合古典舞蹈技术为主要表现手段来表现故事内容或情节的称现代芭蕾。逐渐地,芭蕾一词也用来泛指用其他各种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舞剧作品,尽管在舞蹈风格、结构特征、表现手法等方面均不同于古典芭蕾或现代芭蕾。③在现代编导创作的舞蹈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故事内容,也没有情节,编导运用欧洲古典舞蹈或现代舞蹈,或使两者相结合,用以表现某种情绪、意境,或表现作者对某个音乐作品的理解等等,这些也称为芭蕾。  ballet一词,源于古拉丁语ballo。最初,这个词只表示跳舞,或当众表演舞蹈,并不具有剧场演出的含义。芭蕾作为一门舞台艺术,孕育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盛大的宴饮娱乐活动,17世纪形成于法国宫廷,这种宫廷芭蕾实际上是在一个统一的主题下,具有松散结构的舞蹈、歌唱、音乐、朗诵和戏剧的综合表演,由专业的舞蹈教师设计,国王和贵族担任演员,女角也由男子扮演,表演场地在皇宫大厅中央,观众则围绕在大厅周围观看;演员戴皮制面具标志不同角色,故又称假面芭蕾。  1661年,路易十四下令在巴黎建立皇家舞蹈学院。17世纪70年代芭蕾演出开始使用黎塞留主教宫廷剧场。演出场地和观众观看角度的改变,引起了舞蹈技术和审美观点的变化,演员站立的姿势越来越外开,由此正式确定了脚的5个基本位置,这5个外开的位置成为发展芭蕾舞技术的基础。专业芭蕾演员应运而生,并逐步取代了贵族业余演员,职业女芭蕾演员也开始登台演出,舞蹈技术得以较迅速地发展。芭蕾演出从基本上是一种自娱性的社交活动逐步转变为剧场表演艺术。这个时期的芭蕾是从属于歌剧的,宫廷作曲家J.?B.吕利在歌剧中加入芭蕾场面,实际上是一连串舞蹈表演,剧情反而显得无关紧要,这时称为歌唱芭蕾或芭蕾歌剧。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叶。18世纪的芭蕾大师J.G.诺韦尔是芭蕾史上最有影响的舞蹈革新家。他在1760年出版的《舞蹈与舞剧书信集》中首次提出了"情节芭蕾"的主张,强调舞蹈不只是形体的技巧,而属于戏剧表现和思想交流的工具。诺韦尔的理论推动了芭蕾的革新浪潮,在他和其他许多演员、编导的持续努力下,芭蕾从内容、题材、音乐、舞蹈技术、服饰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使芭蕾终于能够与歌剧分离,形成一门独立的剧场艺术。  在芭蕾发展史上,主要有两种美学观点一直在起作用。一种观点认为,芭蕾是"纯粹的舞蹈",16世纪的意大利舞蹈教师、《王后的喜剧芭蕾》的编导B.de博若耶认为芭蕾是"几个人在一起跳舞的几何图案组合"。这种观点完全着眼于芭蕾的形式美,几乎完全不考虑芭蕾的内容或情节,往往导致单纯追求技巧的高超、华丽。18世纪中叶以前,这种观点在芭蕾创作中居统治地位。另一种观点强调芭蕾是"戏剧性舞蹈",诺韦尔的"情节芭蕾"理论最集中地代表这种观点。他认为在一部芭蕾作品中,舞蹈要表现戏剧性内容,"情节和舞蹈设计要保持统一,有合乎逻辑的、明白易懂的故事作中心主题,和情节无关的独舞及舞蹈片段都得取消",舞剧中"不仅是舞蹈技术光辉夺目,更须通过戏剧性表现,从情绪方面感动观众"。上述两种主要观点至今仍在起作用,不少编导致力于创作戏剧性的或有情节的芭蕾作品,也有的编导热衷于无情节芭蕾,注重形式美,两类作品中的优秀剧目都是观众所欣赏的,并作为保留剧目经常上演。20世纪以来,各种文艺思潮对芭蕾创作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出现了许多不同风格的作品。  创作一部芭蕾作品,编导是关键人物,他根据文学剧本(或一个故事、一首诗、一部音乐作品)构思出舞剧结构或舞蹈结构,再由演员来体现。编导和演员都必须掌握芭蕾语言(或芭蕾语汇)--芭蕾技术技巧,以及运用芭蕾语言表现特定内容或情绪的能力,编导应该深谙它们长于表现什么,不能表现什么;而演员则应该训练有素,能适应并创造性地体现编导的构思,只有具备这些基本条件,芭蕾创作才能进行和完成。芭蕾结构形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群舞等,编导运用古典舞、性格舞(舞台化的民族舞蹈和民间舞蹈)、现代舞等,按上述形式可以编出多幕芭蕾(分场或不分场,如《天鹅湖》)、独幕芭蕾(如《仙女们》)、芭蕾小品(如《天鹅之死》)等。芭蕾的这种结构形式在19世纪后期发展到高度规范化和程式化,以致影响和限制了芭蕾的发展。在20世纪编导创作的大量芭蕾作品 中,这些规范和程式已被大大突破,不断出现新的探索和创造。  世界芭蕾舞发展概况  宴会芭蕾  芭蕾出现于15-16世纪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家极力模仿古希腊的艺术风格。最早的芭蕾表演是在宫廷宴会上进行的,1489年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里,为庆祝米兰公爵和西班牙阿拉贡公主伊达贝尔的婚礼,演出了《奥菲士》。当时的表演形式与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芭蕾演出绝然不同,它的每一段表演大致都与上菜联系在一起,比如模拟狩猎的表演开始以后就吃野猪肉;海洋、河流神灵出场开始吃鱼。然后,许多神话人物上场献上许多菜肴和水果,最后客人们也都参加到热闹狂欢的表演中去。这是一种把歌、舞、朗诵、戏剧表演综合起来的表演形式,可以说是芭蕾的雏形,后人称它为“宴会芭蕾”。  宫廷芭蕾  随着意大利贵族与法国宫廷的通婚,意大利的“芭蕾”演出被带入法国,1581年,在亨利三世皇后妹妹——玛格丽特的结婚庆典上演出了《皇后的喜剧芭蕾》。当时没有舞台,观众坐在三面墙壁的两层楼廊里。国王和显贵们坐在坛台上,表演则在大厅的地板上进行。编导者博若瓦叶就是受聘于法国的意大利人。内容表现女妖西尔瑟如何征服了阿波罗,但不得不向法兰西国王陛下屈服。表演是戏剧、音乐、舞蹈、朗诵、杂技的混合体。路易十四时期(1643-1715),法国芭蕾发展到它的鼎盛时期,路易十四本人喜爱舞蹈,并受过良好训练。15岁即参加宫廷芭蕾《卡珊德拉》的演出,扮演阿波罗神。  情节芭蕾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深刻地影响着法国芭蕾的发展。它的革新思想表现在反对把芭蕾当作供贵族消遣的装饰品,要使芭蕾象戏剧一样,表现现实生活,提倡芭蕾要有社会内容和教育意义,这就是“情节芭蕾”产生的时代背景。诺维尔代表了欧洲芭蕾革新的主流,集中体现了启蒙运动的民主主义精神,他在《舞蹈和舞剧书信集》中,提出了他对芭蕾的革新主张。诺维尔的学生——让·多贝瓦尔所创作的舞剧《无益谨慎》至今还在上演,成为当代各大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  浪漫主义芭蕾  浪漫主义芭蕾是芭蕾发展史上“黄金时代”,在舞蹈技巧,编导艺术以及演出形式方面都经历了一个灿烂辉煌的阶段。《仙女》、《吉赛尔》、《爱斯梅拉尔达》、《海盗》等舞剧的产生,造就了一批芭蕾人才,如佩罗、布农维尔、塔尼奥尼、艾尔斯勒等。这个时期的芭蕾特点概括如下:  1、内容和题材的变化。超凡脱俗的仙女、幽灵代替了神话传说和古代英雄故事中的人物。反映一种对现实不满和失望的情绪,一种追求超越尘世的对另一世界的情趣,或以死亡摆脱对现实的失望,或以一种不切实际的追求代替对生活的愿望。其中代表作有《仙女》(1832)和《吉赛尔》(1841)。《吉赛尔》汇集法兰西风格,成为浪漫主义芭蕾的顶峰,此后逐渐出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现象。  2、舞蹈技巧和表演都有了重大发展,脚尖舞技巧成为女舞蹈家表现手段的一个重要因素出现,男子舞蹈技巧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在演出形式上,采用了瓦斯灯的照明和大幕,改革了芭蕾服装和舞鞋,产生一种诗意轻盈的风格。  浪漫主义芭蕾的黄金时代极其短暂,从19世纪30——40年代,仅仅10多年就出现停滞枯萎的局面。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芭蕾的中心逐渐移致俄国。  俄罗斯芭蕾  19世纪下半叶欧洲浪漫主义芭蕾走向衰落,复兴芭蕾的使命历史地落在俄国肩上。从40年代起,外国舞蹈家们频繁访俄。塔利奥尼父女、佩罗、圣·莱昂等人的表演和编导活动,特别是布农维尔的学生约翰逊(在圣彼德堡)和布拉斯(在莫斯科)的教学活动,向俄国舞蹈界传授了法兰西、意大利两大舞派的精华,并逐渐形成了新的学派——俄罗斯舞派。在剧目建设上,玛蒂帕和伊凡诺夫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柴可夫斯基通过《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实现了舞剧音乐的革新,使音乐成为舞剧中塑造形象、叙述事件的基础,启发和丰富了舞剧编导的舞蹈交响化的思想。《天鹅湖》第二幕达到了舞蹈诗的高峰,被奉为交响化舞蹈的范例。以后又有格拉祖诺夫写出的《雷蒙达》(1898)、《四季》(1900),这些作品在继承浪漫主义芭蕾传统的同时体现了俄国现实主义传统。  20世纪初,俄国芭蕾已在世界芭蕾舞坛中占据主导地位,拥有自己的保留剧目,表演风格和教学体系,也涌现了一批编导和表演人才。此后,一批俄国芭蕾舞界的年轻人要求革新、探索新的表演手段和发展道路。戈尔斯基和福金就是他们的带头人。福金的革新思想不可能在帝国剧院内实现,他的主要作品都是在国外为佳吉列夫芭蕾团排练上演的。佳吉列夫从1909年起连续3年组织俄罗斯演出季,并于1913年成立以蒙特卡罗为基地的永久性剧团——“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团”,在欧美各地巡回演出,影响巨大,把由俄国保存的古典传统剧目送回欧洲,促成欧洲芭蕾的复兴。该团解散后,它的成员流散欧美各国,利法尔在法国,德瓦卢娃在英国,巴兰钦和福金在美国,对各国芭蕾复兴或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代芭蕾  1929年末,利法尔成了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常任舞蹈编导和主要舞蹈演员,一直到1958年离开,实际上进行了一次改革,例如废除了赞助人可以在芭蕾演出之前到后台去与舞蹈家们闲聊有一个世纪的古老权利。还有每周举行一次开幕式。1932年重演《吉赛尔》时,利法尔饰演阿尔伯特,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法国两大编导家,罗朗·佩蒂1965年根据雅勒的音乐编导了《巴黎圣母院》,获得了辉煌的成功。莫里瑟·贝雅尔1970年编导的《火鸟》是一个最别致的作品。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还有《吉赛尔》、《葛蓓莉娅》、《西尔维娅》等。  英国芭蕾主要归功于三个伟大女性的毕生经营:在皇家剧院担任多年首席女芭蕾舞蹈家的阿德莉娜·热奈夫人;妮娜特·德·瓦卢娃夫人的不朽功业是皇家芭蕾舞团;玛莉·兰伯特夫人,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芭蕾舞团的创始人。此外还有节日芭蕾舞团、苏格兰芭蕾舞团。  美国没有国家芭蕾舞团,巴兰钦与林肯·柯斯坦在1933年一次会见,应邀主办美国舞蹈学校。1948年转化为纽约市芭蕾舞团,巴兰钦任艺术指导和主要编舞家,副艺术顾问是杰罗姆·罗宾斯。已经形成了一种典型的美国舞蹈风格。另一重要芭蕾舞团是美国芭蕾剧院,1940年开始活动。先后担任编导的有福金、马辛、安东尼·都铎等。还有乔弗里芭蕾舞团,阿瑟·米切尔的哈莱姆舞蹈剧院,是第一个黑人古典芭蕾舞团。  丹麦皇家芭蕾舞团是丹麦民族传统的优秀继承者,布农维尔一百年前创作的舞剧,仍然在哥本哈根以纯正的风格进行演出。(实际上是旧式法国风格)在丹麦芭蕾中,传统意识一向是非常强烈的。1932年哈拉尔德·兰德尔被任命为皇家剧院芭蕾指导,一直到1952年,他为法国、英国重排的《练习曲》,是对芭蕾舞技巧的一次辉煌的展览。  20世纪初有影响的俄国编导有戈尔斯基、普尼和福金。安娜·芭甫洛娃理想的体现了福金的构思,1905年有《天鹅之死》。  在俄国,十月革命后,高尔斯基坚持戏剧的表现性,使它的舞蹈演员们采取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方式生活于角色之中,原本产生于宫廷的芭蕾舞并没灭亡。1927年在莫斯科演出了《红罂粟花》,是俄国第一部英雄主义的现代题材的舞剧,标志着古典学派的胜利,指出了追随的准绳,古典芭蕾博得了新的声誉。谢苗诺娃和乌兰诺娃首次登台,新创作的舞剧注重戏剧结构,更多地运用民间舞蹈来丰富舞蹈编导的语汇。俄国芭蕾开始了复兴。  从1581年法国演出《皇后的喜剧芭蕾》至今四百多年,芭蕾舞已遍及全世界,被公认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成为世界性的艺术,五大洲的众多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专业的芭蕾舞学校和芭蕾舞演出团体。在当今世界上,芭蕾艺术繁华似锦,古典芭蕾和现代芭蕾,戏剧芭蕾和交响芭蕾等不同流派争奇斗艳,涌现出大批人才和剧目,很多国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在芭蕾舞的艺术表现上不断出现新的探索和创造。  如何欣赏芭蕾舞  欣赏芭蕾,大致上有两条思路。一条是传统的,一条是现代的。一般主张欣赏的方法与欣赏的对象相统一:即用一丝不苟的传统思路,去欣赏“早期”、“浪漫”和“古典”这三个传统时期的芭蕾舞剧、音乐型芭蕾和纯粹型芭蕾。  传统的欣赏思路要求观众提前半小时左右到达剧场,以便能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烦恼,统统留在剧场的大门外或衣帽间那个尘世的空间里,然后静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剧场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与马路上的拥挤、菜市上的吵闹、单位里的纠纷、家庭里的琐事毫不相干的审美场,进入《仙女》、《吉赛尔》、《葛蓓莉娅》这样一个人造仙境,进入《睡美人》、《胡桃夹子》、《天鹅湖》这样一个梦幻世界,一连几个小时逃避一下都市的喧嚣和精神的压力。接下来,我们还可以用心地研究一下节目单,细读一下剧情梗概、有关评论、舞团简史、编导和舞者介绍等各种有关材料,寻找一下众所公认地芭蕾舞明星,想象一下另人陶醉的音乐名曲,期待一下奢侈华丽的服装和富丽堂皇的布景……  现代的欣赏思路对观众没有任何苛刻的要求,而是为其提供随遇而安的哲学,因为现代生活的节奏压根儿不允许观众,特别是有职业的观众提前半小时到达剧场,而是在欣赏的过程中强调观众无需任何先人之见,只需用随身携带、各不相同的理性知识来理解,用来自生活、五光十色的感性经验来参与即可。  这种欣赏思路认为,节目单上的东西简直就是编导们设下的圈套,或者是为弥补舞剧编导或芭蕾编舞自身的语无伦次而兜售的灵丹妙药,可看可不看,甚至最好不看!剧情到底是怎么“写”的无足轻重,成功与否只能看他台上怎么“舞”的。芭蕾舞剧说到底,还是以舞为主,以剧为辅的,否则,便无法解释芭蕾舞剧中的领衔主演们在跳完双人舞后,甚至在跳完其中的变奏后,便向观众频频施礼的现象。如果剧重于舞,这种行为岂不是出“戏”了,西方的观众和评论家们又怎能整整忍耐了一个世纪呢?  这种欣赏思路认为,明星可以欣赏,但用不着崇拜得五体投地,明星崇拜的风气实在显得太古典!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而不是跟着评论家们的意见跑;寻找自己眼中和心里的明星,而不是随波逐流,这才是最最重要的。  中国芭蕾舞的历程  哈哈  如果说1581年法国《皇后喜剧芭蕾)的上演,一直被视为芭蕾舞剧之初始——雏形的话,芭蕾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几乎晚了3个多世纪。不过,起步虽晚,却是飞跃前进。  20世纪初,曾有外国的芭蕾舞团来中国演出,但规模有限。此后,陆续有俄侨来中国开办业余私立芭蕾舞学校,以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较有影响——对中国的芭蕾启蒙教育有积极作用。毋庸置疑,芭蕾舞剧在中国的真正兴起和发展,也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与中国政府对一切具有世界意义的优秀文化艺术都采取积极吸纳、支持的基本方针具有密切的关系。  最初,对中国芭蕾具有影响力的是俄罗斯学派。从54年2月第一位苏联专家奥·阿·伊莉娜(O·A·YEALINA)应邀来京开办第一期“教师训练班”起,到58年中国上演第一部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国芭蕾实现了初创期的神速“3级跳”。在此期间,谙熟芭蕾艺术的戴爱莲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期“教师训练班”的学员(大都接受过一定的芭蕾训练),以半年的时间,奇迹般的完成了苏联舞蹈学校1——6年级的教学大纲,通过严格的考试全部合格。他(她)们成为同年创建的北京舞蹈学校,芭蕾专科的教学骨干。此后,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成长为真正的芭蕾教育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实现“3级跳”的重要举措是边训练,边实践演出。这一时期常有著名苏联芭蕾艺术家来华演出,精湛的表演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中国人逐渐熟悉、喜爱起这门艺术。  1957年在查普林的指导下中国首次完整的上演了一部芭蕾舞剧——《无益的谨慎》(LA FILLE MAL GARDEE),它是18世纪末让·多贝瓦尔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适宜于当时中国芭蕾舞演员的实际水平,通过演出使队伍得到了提高。  1958年10月在古谢夫的指导下,北京舞蹈学校集中全力,成功的上演了世界著名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奥杰塔扮演者白淑湘)(SWAN LAKE)全剧,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通过严格排练,高速度地造就了一支具有多方面人才的芭蕾舞剧队伍。如今,《天鹅湖》已在中国“落户”——成为对观众最有号召力的芭蕾剧目。59年底,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剧团成立,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专业芭蕾舞团。次年,上海成立了与北京建制相同的舞蹈学校,也承担起培养专业芭蕾人才的任务,从此北、南遥相呼应,努力开拓芭蕾事业的新局面。继《天鹅湖》之后,59、60年,在古谢夫的指导下,又陆续成功地上演了《海侠》(LECORSAIRE)、《吉赛尔》(GISELLE)年轻的中国芭蕾队伍承担这两部风格不同的著名芭蕾舞剧已显得比较从容。  这一时期中国派出了蒋祖慧(1934——)、王锡贤(1933——)等先后到莫斯科国立戏剧学院舞剧编导系进修,成绩都很优异。回国后,蒋祖慧推出了她的毕业作——《西班牙女儿》(根据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著名作家洛贝·德维加的著名诗剧《羊泉村》改编,1961年天津歌舞剧院首演;王锡贤在北京指导上演了他的毕业作《泪泉》(THE FOUNTAIN OF BAKHCH I SARAY)(根据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著名长诗改编,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剧团首演。  1963年,中央歌剧舞剧院成立,学校附属的芭蕾舞剧团结束了其实验阶段,归属了国家级剧院。不久,蒋祖慧又执导了一部著名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NORTRE-DAME DERARIS)(根据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小说改编,中央歌剧舞剧院首演。……短短10年间,中国的编导、演员基本上已可独立驾驭经典芭蕾舞剧的创作、排练、舞台演出了。  从64年起,开始了中国芭蕾舞剧的创作实践。事实上第一代芭蕾舞剧编导,大都是从学习民族舞蹈转向芭蕾专业的,他(她)们的民族文化背景,无疑有助于芭蕾舞剧民族化的探索。大型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THE RED DEPACHMENT OF WOMEN)的上演,虽不是严格意义的“首开记录”,(在此之前,已有过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成效的芭蕾民族化探索)却可以说是第一部最成功的大型中国芭蕾舞剧——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红色娘子军》1964年首演,编导:李承祥、王锡贤、蒋祖慧;作曲:吴祖强、杜鸣心等;首演者:中央歌剧舞剧院,女主角:白淑湘饰琼花;吴静珠饰连长;男主角:刘庆棠饰洪常青;李承祥饰南霸天;主要女配角:赵汝蘅饰琼花战友;万琪武饰老四。它是根据同名电影改编而成。讲述中国第二次革命时期的故事:受尽折磨的琼花,因不堪忍受地主南霸天的压迫,逃离虎口,巧遇红军党代表洪常青,经过他的引路,琼花参加了娘子军,历经磨练和考验,成长为卓越的革命战士。洪常青牺牲后,她接过红旗英勇向前。这部舞剧以震憾人心的悲壮情节,恢宏绚丽的场面,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海南岛的地域风情,从它诞生起,就赢得多方好评。它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将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气派融为一体,为世界芭蕾舞坛增添了一朵奇葩。  由胡蓉蓉(1929——)、傅艾棣(1936——)、程玳辉(1932——)、林秧秧(1939——)创作的《白毛女》,与《红色娘子军》同期出台,平分秋色,它是中国芭蕾舞剧的又一成功探索。  《白毛女》(THE WHITE HAIR GIRL)1965年首演,作曲:严金萱;首演者:上海芭蕾舞团;女主角:蔡国英(A)、茅惠芳(B)饰喜儿;顾峡美(A)、石钟琴(B)饰白毛女;男主角:凌桂明饰大春;主要男配角:董锡麟饰杨白劳。它根据同名歌剧改编,讲述贫苦农民的女儿——喜儿,被迫卖给恶霸地主黄世仁抵债,不堪凌辱,逃入深山。长年风餐露宿,头发变成了白色,不知情者称其为“白毛仙姑”——(鬼)。最后她被八路军所救,与年轻时的恋人——已是八路军战士的大春团聚。歌剧《白毛女》以“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真实故事,感动了中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这部芭蕾舞剧并未因循于原作——走捷径,而是根据芭蕾艺术特点,进行了再创造。它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典、民间舞的素材,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方法将剧情予以芭蕾化的展现。对于剧中主要人物诸如:喜儿的纯真、甜美和变成“白毛女”后的坚韧、刚毅;大春的朴实、敦厚及参军后的英勇、干炼以及黄世仁的阴险、毒辣……等都刻划得比较鲜明、生动。  《红色娘子军》与《白毛女》,在中国芭蕾舞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它们是“洋为中用”更深层次的实践,以其独有的中国特色自立于世界芭蕾艺术之林。集体智慧弥补了经验不足,使芭蕾中国化的探索,起点较高,起步很快。与其它舞蹈、舞剧作品的命运不同,这两部作品在“文革”中,被定为“样板戏”——是当时为数极少获准上演的两部舞剧。经受了时间与社会的检验,《红色娘子军》与《白毛女》依然葆有其艺术生命力。这两部作品都被确认为“20世纪经典”。文艺复苏期在芭蕾领域中的表现,首先是恢复西方芭蕾经典保留剧目的演出,使长期只见1“红”1“白”的广大观众,在久违多彩的芭蕾艺术之后,掀起了一阵《天鹅湖》的狂热。  新时期的中国芭蕾,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首先是以更开放的眼光,面向世界广泛吸收、借鉴,而不只局限于单一的俄罗斯学派的影响。从80年代初,陆续有来自英、法、德、瑞士、加拿大等国的著名芭蕾艺术家以友好交流的形式传授技艺。先后有芭蕾宿将安东·道林、著名芭蕾编导本·斯蒂文森(B·STEVENSON)等在中央芭蕾舞团指导排练了他们自己的作品:纯古典风格的男、女《四人舞》(TE- PASDE QUIXOTE)、《前奏曲》以及著名芭蕾艺术大师巴兰钦(BALANCHINE)的《小夜曲》(SERENDE)……等,其中大部分已成为该团经常上演的保留舞目。  此外,十多年间,中国陆续上演了多部不同风格的西方经典剧目,如:1980年,由巴黎歌剧院芭蕾大师莉塞特·桑瓦尔亲自指导,中央芭蕾舞团演出了法国浪漫主义的著名芭蕾舞剧《希尔维亚》(SYLVIA);1984年,由英国著名芭蕾艺术家贝琳达·赖特和尤里沙·捷尔考夫妇重新排练演出了安东·道林版的《吉塞尔》;1985年,在世界级芭蕾艺术家鲁道夫·纽利耶夫(R·NUREYEV)和芭蕾大师尤金·波里亚柯夫等亲自指导下演出了《唐·吉珂德》(DONQUIXOTE);还有《柔密欧与朱丽耶》(ROMEO AND JULIET)(1989,罗曼·沃克执导)及《睡美人》(SLEEPING BEAUTY)(1994,麦克米伦 MAC MILLAN版,莫里可·帕克执导)……均很成功。特别是纽利耶夫以自己无以伦比的精湛技艺和对戏剧人物的深刻理解,结合中央芭蕾舞团的实际,进行了严格训练,大大促进了演员水平的提高——在中国芭蕾舞史上留下了珍贵的一页。在上述诸多国际交流活动中,戴爱莲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与此同时,北京舞蹈学院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好传统,陆续上演了《葛蓓莉亚》(1979)、《舞姬》(1981);上海芭蕾舞团上演了《那波里》(又名《渔夫与新娘》)第3幕;天津歌舞剧院复演了《西班牙女儿》(1982);此外,于1981年组建的辽宁芭蕾舞团推出了《海侠》(1983)……这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经过世界各国芭蕾权威指导演出纯正的古典芭蕾名作,使新一代芭蕾舞人才迅速成长。  1980年5月 汪齐风(女、上海)参加日本大阪举行的第三届世界芭蕾舞比赛,获第十四名,为我国 夺得了第一枚芭蕾舞奖牌。  1982年6月 汪齐风(女,上海)、张伟强(北京)在美国杰克逊国际芭蕾舞比赛中,获表演三等奖。  1984年11月首届巴黎国际芭蕾舞蹈比赛,汪齐风(上海)、王才军(北京)获巴黎歌剧院发展协会奖。  此后,中国选手频频参加各种国际芭蕾舞大赛,表现出较强的实力。比较突出的有:  1985年——第13届洛桑国际芭蕾舞蹈比赛,李莹(女,北京)获第一名,徐刚(北京)获第二名;  1985年——第5届莫斯科国际芭蕾舞蹈比赛,唐敏(女)获最佳表演技巧奖,张伟强、赵民华分别获男  子双人舞和和单人舞第三名(均为北京选手)。  1992年——第5届巴黎国际芭蕾舞比赛潭元元(上海)获第一大奖;同年,谭元元又一举夺得第1届日本芭蕾国际比赛女子少年组金奖(中国辽宁的女选手于晓楠获同届少年组银奖);波兰尼金?/td>

9,芭蕾舞和天鹅舞有什么不同

呵呵呵,芭蕾舞是舞蹈种类的一种。属于归类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大的范畴。比如,民族舞,拉丁舞,肚皮舞,爵士舞,古典舞……而天鹅舞,严格意义上讲,可以用任何舞蹈种类来表现天鹅。但是其中比较尽人皆知的是芭蕾舞表现的天鹅形象最深入人心。因此,也许有些人片面的认为芭蕾舞就是天鹅舞。
芭蕾是舞蹈的人跳的好与坏的 天鹅舞是要表现出天鹅的
天鹅舞是芭蕾舞里的一种,而芭蕾舞是有好多不同的芭蕾舞蹈统称
在芭蕾里,有一整套的属于自己的误舞蹈体系,芭蕾的重点是在脚尖。并且以足尖动作为主要表现。天鹅舞属于芭蕾里的一种而已,人们常以为天鹅舞就是芭蕾舞,其实不然。芭蕾里著名的舞剧还有很多。
《天鹅湖》是芭蕾中的一个舞蹈。

10,你好请教一下舞蹈教室白色地板搭配什么样的墙裙好看

上海沪美舞蹈教室地板厂,舞蹈教室地板,舞蹈教室,白色配深灰墙体上档次!白色舞蹈地板,舞蹈地胶,上海沪美,沪美
一、舞蹈地板的概念 舞蹈地胶又称舞蹈地板或舞美地胶板,是一种软质的聚氯乙烯,它根据舞蹈的特性,专业制定而成,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不涩,不滑,弹性适中,润涩适中,有利于缓冲运动中的冲击力,并且易于清洁维护、不变性、不开裂、柔韧度好的特征。 舞美地胶色泽鲜亮,表面光滑细腻,柔韧性好。弹性适中,润涩适中,有利于缓冲运动中的冲击力,并且易于清洁维护、不变性、不开裂。 舞美地胶性能卓越,防潮、防滑、耐磨、抗压、耐污绿色环保,无甲醇、无毒,可很好的保护舞蹈者运动中不会摔倒而造成意外伤害。 由于舞蹈中很多的弹跳、旋转等因素,所以舞蹈排练教室对地板的安全性、减震性以及反弹性能要求很高。对于舞蹈房地面建议选用专业舞蹈地胶。舞美地胶分为休闲型、教学型、竞技型。能满足任何类型的舞者运动的需要,不管是初学者、职业舞者,还是世界一流高手。 舞美地胶所拥有的专业品质,足感舒适,不涩不滑。能使舞者尽情挥洒舞蹈艺术的精彩。专业运动地板的性能,更高的性价比无疑是舞蹈房地面建设的最佳选择。 1. 舞美地胶材质及特点 舞蹈地胶的材质是聚氯乙烯,软质,不涩,不滑,柔韧度好,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2. 舞蹈地胶的常用规格 舞蹈地胶的规格根据其厚度划分为:3mm、4mm、5mm 3. 舞蹈地胶地选择 舞美地胶的规格是根据客户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的,一般来说,3mm、4mm的地胶均适用于木地板地面,4mm、5mm的舞蹈地胶适用于水泥地面、地板瓷砖等 4. 舞美地胶的颜色 舞美地胶颜色:深灰色、浅灰色、青灰色、大红色、绛红色、天蓝色、墨绿色、驼色、黑色、白色等。舞蹈地胶的颜色是多色的,可根据客户提供的色卡制作。目前舞蹈团体主要选用的颜色有::青灰色、浅灰色、墨绿色、天蓝色。 5. 舞美地胶的订货安装 舞美地胶是根据客户所需的实际尺寸定做而成的。安装简易,可直接铺在地面上或用舞蹈地胶专用双面胶带进行粘贴。在片与片之间不用进行处理,自然吻合。 6. 定做舞蹈地胶的生产周期 根据实际的定单情况,一般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特殊情况另行商议。 7.舞美地胶与其他pvc地板的比较 一般的pvc,大多数是用在工业绝缘上的,材质较硬,粗糙。另一种是运动地胶材质较硬,粗糙,面层比较涩,只适合与体育比赛等,和舞蹈专用地胶有着质的区别。 二、舞美地胶的特性: 1.稳定性:舞蹈房地板产品结构中添加了玻纤和布纤交叉编织的加强层,保证了本产品在运动过程中尺寸的稳定性及牢固性,并起到了自动补强作用。 2.牢固性:舞蹈地板胶是是一种软质的聚氯乙烯,它根据舞蹈的特性,专业制定而成,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不涩,不滑,柔韧度好的特征。 3.舒适性:舞美地胶表面经特殊处理,与灯光亮度吻合,不会吸光和反光刺眼,能更好的保护舞者在运动的过程中眼睛不易产生疲劳感。厚度分为3mm、4mm、5mm,不同的厚度拥有不同的缓冲回弹值,使其更具有减震性和反弹。有效地减轻了舞者的腿部冲击力,使脚感更舒适,更好的避免运动损伤,提高舞者水平的发挥。 4.耐久性和耐磨性:舞美地板胶采用100%纯软质的聚氯乙烯优质材料,面层经特殊高环保高科技材料tpu技术处理,及具最佳耐久性和耐磨性,从而增加了地板的使用寿命。

文章TAG:芭蕾舞  芭蕾舞蹈  舞蹈  什么  芭蕾舞蹈和什么样地背景搭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