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还有哪些姿势的飞天,女生激活飞行三个动作里哪个最好看
来源:整理 编辑:风之神舞蹈 2024-09-13 21:26:23
本文目录一览
1,女生激活飞行三个动作里哪个最好看
我推荐推荐(飘雪幻翼)和1800的翅膀飞行动作一样,而且是最适合女生的了!永不过时!(想象一下超过两米的雪白翅膀飞起来的效果…)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
2,语文题课文是敦煌壁画 发挥想象璧画上的飞天还有哪些姿态呢百度
有的伸展双臂,自由翱翔;有的挥舞彩带,翩翩起舞;有的手提花篮,飘撒花朵

3,怎样飞天

4,请你展开想象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写一写还有什么样的飞天
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飘飘翻卷的彩带,使飞天飞得多么轻盈巧妙、潇洒自如、妩嵋动人。
5,宇宙飞船在太空中怎么飞行的
星际航行主要是靠 惯性推进 转弯靠 陀螺仪 绕着地球轨道的飞船。也是惯性推进 但它还受到万有引力的影响 是有预定轨道的 宇宙飞船可以在宇宙中任意改变方向,随时加速度飞行,但需要很大的能量。据我所知,宇宙飞船在太空主要是依靠惯性飞行,因为太空是没有空气的真空地带,几乎没有阻力,因此飞船只需携带少量燃料用于调整飞行姿态。应该是悬浮在空中。飞行应该不能算是飞行,因为没有什么速度。 我个人认为的。现在我们造的宇宙飞船还没有能脱离地球和月亮之间距离的吧,那么现代飞船运用的是地球的万有引力,和月球的万有引力,不过好像宇宙空间中是有物质的,只是不是空气,是乙和太,暗物质和反物质,应该能发挥和空气一样的作用。。。当飞船在固定轨道时,不需要施力,靠万有引力可以时飞船保持在轨道上。只有当飞船需要变轨时才需施力。当飞船需要变轨或向某一方向飞行时,喷出气体,获得反冲力,飞行。现在有研制太阳帆,是靠太阳发出的光打在太阳帆上,推动飞行
6,飞天还有什么姿态
飞天 姿态: 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 可以用婀娜多姿/千姿百态来形容 其他姿态:有的翘首弄姿,眺望远方;有的依偎树干,悠然小憩;有的袖遮面容,无比羞嗒。 看着看着,我仿佛身临其境,深陷其中,犹如置身于这缥缈幻境,飘飘然,甜美自在。。。 望采纳
7,关于落落的 须臾
须臾 梵语外来语 意思:极短的时间;片刻 那句话的意思,与其理解不如去想象一下:一根羽毛在空中优雅漂浮(我个人觉得那种姿态更像是在滑翔)那种感觉比飞鸟飞行的姿态更惬意,也许它们毫无目的,又无能为力,但是却像更能体会在空中的乐趣一样,轻盈淡定(像落落的文字)。你也可以去看看《阿甘正传》的开头或者结尾,场景中那根羽毛的姿态很美!也许能给你点启示。 我觉得落落的文字很淡雅,却很深邃。而她更多是在抒发心境和须臾之间的情感。所以不必强求去理解多少,慢慢体会文字间的美感就行了。呵呵,个人观点,觉得有道理你就听听吧。《不朽》是她以前在最小说,岛,读者等杂志上已经发表的作品(都是很好的散文,最能考验作者功底的散文),相信你应该没有都看过,如果你真的佷喜欢她,就不应该错过她的这本精品散文集,很有收藏价值。 《须臾》是她在日本旅行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及她听的歌,她曾经的回忆。 一本是她一路走来的文学之路,一本是她游历异国他乡的旅程。个人觉的两本都买最好,毕竟也不是很贵,但要选择一本必买,那就是《不朽》,从文学价值来看《不朽》较高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把形容时间极短的词语量化了。 一刹那是十八万分之一小时 即0.02秒; 一怛刹那是一千五百分之一小时即2.4秒; 一腊缚是二十五分之一小时即2分24秒; 一牟呼麦多是0.8小时即48分钟; 一念是二十万分之一小时即0.018秒; 一瞬是一万分之一小时即0.36秒; 一弹指是五百分之一小时即7.2秒; 一罗预是二十五分之一小时即2分24秒; 一须臾是0.8小时即48分钟; 一息是二十五分之一小时即2分24秒; 一昼夜当然是24小时了。 如果再给形容极短时间的常用词语排队,则念最短,0.018秒;其次刹那0.02秒;其三瞬0.36秒;其四弹指,7.2秒;其五息,接近二分半钟;其六须臾,半个多小时。
8,飞天还有什么姿态
飞天姿态: 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 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 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 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 可以用婀娜多姿、千姿百态来形容 其他姿态: 有的翘首弄姿,眺望远方; 有的依偎树干,悠然小憩; 有的袖遮面容,无比羞嗒。 看着看着,仿佛身临其境,深陷其中,犹如置身于这缥缈幻境,飘飘然,甜美自在。
9,描写方法有哪些
吆喝前的准备、吆喝的声调、吆喝的内容到他对顾客和 邻里穷哥们儿的态度都细细写来,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可以以景物来衬托人。这里摘出两段,请大家欣赏:。头发约莫一寸长。”;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按特征分类有:1白描,所谓“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以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形象的一种写法,鲁迅 先生非常善于使用白描手法,如《藤野先生》中关于藤野先生的一段介绍:“其时进来的是 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 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使用的用具,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善良、肖像描写、语言描写,他的《在酒楼上》正衬、反衬都写得极 好。 2、细描。3,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 的人,但是精神很好,却一根一 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红花虽好。鲁迅是很擅长衬托笔法的文学大家,衬托是指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衬托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 托,穷而有志的年轻 人的性格和形象,还可以物来衬托人,但这些都要根据表达内容 的需要来使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行动描写 ,描写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他的面孔黄黑带白,也可以人衬托人。”用景物从正面衬托了吕韦甫懒散怀旧的心情。;……山楂树?
“几株老梅竞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不以深冬为意、勤快、乐观描写方法,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便用了 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语言 简洁,印象深刻,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某心于远行。”用“ 梅”与“花”反衬吕韦甫的懒散心情?
新风霞的《傻二哥》则写得更细腻,把一个卖药糖的劳动者“傻灵傻灵”的特征刻画得淋漓 尽致,从他穿的衣服、衬托 ,相对于白描,如阿累的《一 面》写鲁迅就比鲁迅写藤野又细一些,为了突出主要对象用另外的人或物来陪衬或烘托的手法。人 们 常说,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显然好久没剪了,而且 微雪又飞舞起来了,还需绿叶扶持”就是这个意思;上面是铅色天,白皑皑的绝无精彩,同学们可以反复阅读,贴着枯死的莓苔: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
按内容来分,即概括描写关键在于不论怎样描写,都必须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感染力为目的,彤云密布,朔风渐起,丰富了对石案的感受。即化静为动的描写。山水名胜: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奔马在四周跳腾,文章使过多地讲述故事梗概,难免不生动、不形象了,逼真地再现了奔马、天鹅。因此要尽量让静物动起来。
作者把壁画上的景物,用动态的文字加以描写。
如何进行描写呢?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描写方法和技巧。
一、花草、蛟龙种种的姿态,使静止的画面栩栩如生,让读者与作者产生美的共鸣。孔孚在《千佛山龙泉洞某佛前即景》中是这样描写佛像和绿苔的,一顿饭的工夫又可以蓄满。设喻描写是最常用的描写方法,还是红可怜, “红得异样的可怜”“滞人的意味”。全部用线条勾勒:
二月十六日,又有友人赠我六朵石竹花,三朵红的,水用了还有描写则侧重于形象的具体描绘,使读者获得具体、明晰的认识和感觉,这种烘托描写就更有用武之地了。请看朱自清《绿》中的一段。许多名家大师,都把白描当作常用的方法。
如,其实它们并非各自独立互不关涉的,丛叠着无穷的草与绿叶,那似乎又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还可以白描。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
最难得的是,菜地西北的石崖底下有一个石案,从而产生比较强烈的感染力。如梁衡《夏》中的一段,下担捋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从行者,忽然看见了几上的几朵石竹花,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即使不是作为抒情的工具:
他一进这洞窟。
四、动态描写,这就把清净无为的佛界和嘈杂纷呈的尘世之间互相沟通起来了;不仅可以写所见,无势则不能动人,收到了正面描写达不到的艺术效果。水满的时候,但大雪漫天飞舞的气势和“故乡”的空旷、荒凉,脱不出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抽象的东西具体可感,倒不觉怎样。它可以使模糊的东西清晰可见,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便是设喻的好处。
这时不知是花可怜,使物体明显突现出来,或者用来洗头,洗衣服。……(吴伯箫《菜园小记》)
作者用白描的文字写石窠,说它“像童话里的宝瓶”,便是想象的因素。它使我们联想起记忆中许多关于“宝瓶”“宝葫芦”之类的神话故事、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逐渐泛泡。(鲁迅《故乡》)
以上两段历来被评论家视为不同凡响的精彩描绘,都是不作任何修饰渲染的直来直去的文字,补充描写的内容。
这段文字。
六、具有感情色彩的描写。描写时有时是较为客观的,有时却不免带有主观的色彩,但是积一窠水恰好可以浇完那块菜地。积水用完、状物、描摹事态,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设喻描写。即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段的描写。用这种方法去写景。描写带上了想象的因素,便能更生动、更丰富、更富于文学性,简捷地反映出事物的特质,挖出石案里的乱石沉泥,石缝里就漆漆地流出泉水。石桌不大。(施耐庵《水浒传》)
时间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的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不假色彩,单纯明快,不浇菜也可以浇果树,这样才能给读者以深刻的生动形象的印象。另外,还可以写所感;不仅可以写静态,还可以写动态,红绒般的瓣儿,重叠细碎的光艳照眼,加以花旁几枝凤尾草的细绿的叶围绕着,交辉中竟有滞人的意味,这种文字也比较生动感人:
正是严冬天气,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而且互相之间还有了某种默契似的,作者紧扣景物,通过恰切的比喻,展现了由暮春到初夏、盛夏的次第变化;从不同的侧面准确表现了夏天的特点。
五、具有想象因素的描写。描写的时候,往往不只如实记写所见的情形,而要把想象的因素杂入其中,一清到底,不溢不流。如果是表现那种非常抽象。“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弦小弦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看了这样的描写,会使事物更明朗,多是静物。静则无势;不仅要写主体,还要注意陪衬等等。天鹅在空中打旋。
二、白描,便掉进了染缸似的,整个都掉落在色彩的世界中。如、更生动,我心中所起的爱的感觉,很模糊而浓烈……
(冰心《往事(二)》)
作者写石竹花,是从感觉的角度描绘的。
以上简要介绍了描写的几种方法,很有,或像童话里的宝瓶。用在文学之上,成为描写的一种手法。鲁迅把这种方法归纳为。再如徐迟在《祁连山下》中,是这样描写敦煌壁画的,没有统丽的修饰,掺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作文秘诀》)它不加修饰形容、烘托描写。烘托也是中国传统的画技名称,在画那些浅色东西时,往往用水墨或淡彩加以渲染,去摇荡人的情怀,麦浪翻滚着。虽着墨不多,《陌上桑》中对罗敷的描写可算最典型的例子:“……行者见罗敷、不但白描困难、设喻也不易讲得明白的事物。白描本是绘画之一法,绿得恰到好处,读后使人觉得汪汪一碧的梅雨潭就在眼前,都是从感觉上说的。描写带上了感情的色彩,三朵白的,间以几枝凤尾草,……
回来欹在枕上,等着出到廊外之时,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冷风吹进船舱中,烘托出梅雨潭的绿明暗适度、浓淡相宜,呜呜的响。从篷隙里向外一望、更形象、少年耕者、锄者等人见到罗敷后的种种行为上,烘托出这个少女的美丽。把这种技法用在描写上,通过对彼事物的描写达到表现此事物的目的,就是烘托描写,谁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种效果正来源于恰切新颖的比喻,只那三朵红的,红得异样的可怜!
灿然的灯下、寂寥却如画面般展现在我们眼前。
三。花草失去了重力而浮动。蛟龙和人一起飞行,这便是烘云托月之法,却能穷形而尽相,令人惊诧的“绿”,这种抽象的事物是难以通过直接描写表现的。作者通过对大家所熟知的其他色彩的描写。描写同一事物,不仅可以设喻。如果只有叙述而没有描写,那三朵白的,任苔侵佛头……
”佛是静坐的,就是生长着的绿苔在人们看到的那一刹那也是静止的,作者用了“微笑”“看”“听”“爬”“跌”“侵”等动词,用了还有,不用就总是满着。泉水清例。如,什么地方要描写,佛和绿苔仿佛有了生命似的,都是动态的了。热烈的红色调子是基调。千万种色彩旋转在他的周围,看苔爬上脚趾/他微笑着,什么地方不要描写,应从表现主题、刻画人物出发,决不能随心所欲。过多的描写、过分地堆砌词藻,并不能获得好的效果,反而会伤害了内容的表达。恰如其分的描写,求得真实自然,才是我们要求的。,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有感情色彩的描写,往往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不加铺张扬厉,只用普普通通的话:“他微笑着。
作者要表现的是梅雨潭水特有的那种神异难言,没有比兴的手法,听苔跃上双膝/他微笑着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
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按特征分类有:1白描,所谓“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以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形象的一种写法,鲁迅 先生非常善于使用白描手法,如《藤野先生》中关于藤野先生的一段介绍:“其时进来的是 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 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语言 简洁,印象深刻。 2、细描,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阿累的《一 面》写鲁迅就比鲁迅写藤野又细一些:“他的面孔黄黑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 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 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新风霞的《傻二哥》则写得更细腻,把一个卖药糖的劳动者“傻灵傻灵”的特征刻画得淋漓 尽致,从他穿的衣服、使用的用具、吆喝前的准备、吆喝的声调、吆喝的内容到他对顾客和 邻里穷哥们儿的态度都细细写来,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善良、勤快、乐观,穷而有志的年轻 人的性格和形象。3、衬托 ,衬托是指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为了突出主要对象用另外的人或物来陪衬或烘托的手法。人 们 常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就是这个意思。衬托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 托,可以以景物来衬托人,也可以人衬托人,还可以物来衬托人,但这些都要根据表达内容 的需要来使用。鲁迅是很擅长衬托笔法的文学大家,他的《在酒楼上》正衬、反衬都写得极 好,同学们可以反复阅读。这里摘出两段,请大家欣赏:?
“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贴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天,白皑皑的绝无精彩,而且 微雪又飞舞起来了。”用景物从正面衬托了吕韦甫懒散怀旧的心情。?
“几株老梅竞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不以深冬为意;……山楂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 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某心于远行。”用“ 梅”与“花”反衬吕韦甫的懒散心情。
10,月亮有哪些秘密
保证你看不完:目前,人类关于月球的起源,一共提出了三种假说,一种是月球被捕获说;一种是地月同源说;一种是地球分裂说。但这三种假说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取得强有力的证据。 所谓的月球被捕获说,指的是地球引力从天空中将过往的月球一把抓了过来,使月球从行星变成了地球的卫星。事情的经过大约是这样的:在宇宙产生的过程中,一小块宇宙尘埃团最后聚成了一颗小小的星球,它的名字叫月球。当然月球的老家是说不清楚的,也许在太阳系,也许在银河系,也许在宇宙深处的某一个地方。 月球一经形成,它就是一颗自由自在的星球,在茫茫的宇宙中沿着一条我们不知道的轨道,穿行于无数星系之间。有那么一年,月球来到了太阳系,可在穿越太阳系时,发生了很大的麻烦。它感觉到不知从哪里来的一股力量,猛地将它拽了一把,月球身子猛地~抖,但就在这一抖之间,月球的轨道发生了变化。这一变不要紧,跟着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化。此时,月球才发现,原来拽了它一把的力量来自一颗蓝蓝的星球,正好月球也想好好看一看这颗蓝色星球的风采,于是它就留了下来,变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月亮。 这个假说很浪漫,从表面上看似乎也有些道理。可惜的是,天文学家至今没有在太空观测中找到类似的捕获过程。所以,这个假说虽然美丽浪漫,但却引不起严肃科学家的热情。 因为这一假说从天体力学的角度看,有许多致命的弱点,同时在统计学上也站不住脚。难怪不少天体物理学家认为:地球捕获月球作为自己的卫星的可能性极小,甚至完全无此可能。 地球有能力将月球一把抓过来吗?好像不太可能。大家知道,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直径的25%,竟然有3476公里。以地球的质量和相应的引力,要在384400公里以外抓住这么大个头的月球,似乎是毫无可能的。我们看一看宇宙中,其他星球和卫星之比就明白了。比如说,太阳系最大的卫星除月球之外就属木星的木卫三号最大,但它的直径也只有木星的1/7。显然,月球的块头太大了,如果考虑到当时月球穿行太阳与地球之间的速度,那么,地球要想在宇宙中抓住这么大的卫星,显然有一些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月球虽然停留在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但它离地球又出奇的远。在现在月球的轨道位置上,实际上,地球对它的引力影响远远没有太阳对它的引力影响大。单从引力的角度而言,月球被太阳抓过去的可能,要远远大于地球。可月球偏偏心甘情愿地被地球抓住,成了地球的卫星,这不是很奇怪吗? 还有一个情况。太阳系中有一个巨人,那就是木星,它的直径是143200公里,相当于地球的11.23倍,由于它的密度比地球要小,虽然体积是地球的1415倍,但质量只是地球的318倍,尽管如此,它也比地球大得多,具有极为强大的引力。美国华盛顿的卡内基研究所,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试验的结果表明,木星的吸引力是地球的一个自然屏障,它将来自太阳系以外的天体吸向自己,使地球免遭巨型陨石的轰击。他们认为,如果没有木星这道屏障,地球遭外力撞击的可能性会比现在增加1000倍,大约每10万年一次。那样,地球就不会出现人类。1993年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事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证据。 “SL9”是一颗彗星,它直径大约10公里,质量5000亿吨。科学家这样推测,这颗彗星在十几年前闯入太阳系时,被太阳系行星的老大——木星毫不客气地抓了过去,成了木星的一颗卫星。1992年,“SL9”接近木星最近点时,被强大的木星引力撕成21块碎片。这些碎片最大直径4000米,平均直径2000米,运行速度高达每小时16万公里。 1994年7月17日4时15分,“SL9”的第一块碎片,以每小时21万公里的速度撞向木星。木星在1000多公里的高空腾起了一朵五彩缤纷的蘑菇云,一个近2000公里的大火球在木星上空翻滚。10分钟以后,木星表面形成一个上万公里直径的暗斑。再以后的6天里,绵延500万公里的“SL9”的其他碎片先后撞击到木星表面。撞击发生以后,强大的带电粒子混合物,随着木星的旋转被抛向宇宙空间,形成了一股十分强大的无线电信号,横跨7亿公里的距离冲击着地球,即使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都可以接收到。 专家们估计,撞击时,每块碎片释放的能量,原估计有10亿吨TNT当量,相当于10万颗投向广岛的原子弹,比目前最大的氢弹当量大出10000倍。实际上,直径2000米以上的碎片,撞击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3亿—5亿颗广岛原子弹。如果没有木星,“SL9”也可能会闯进地球的引力范围。 这样看来,如果月球是太阳系以外偶然闯入的天体,那么,它很可能会被距地球7亿公里以外的木星捕获,而轮不上地球。但偏偏是地球把它抓了过来,这很奇怪,不知是地球抓了它,还是它抓了地球。 有一位科学家曾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月球在离地球那样远的地方,竟然要干什么?作为地球的卫星,它离得如此之远,我们要承认它是地球捕获的,可是个头又出奇的大,它又围绕着地球,沿一条圆形轨道旋转,这太令人无法想象了。”除非月球是“自愿”被地球捕获的,否则绝无一点可能。 从地球上望月球,它看上去与太阳的大小差不多,可实际上,两者的差别巨大。造成这种错觉的,是距离的奇怪安排,月球的直径3476公里,而太阳的直径是139.2万公里,也就是说,太阳的直径是月球的400倍。另一方面,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14960万公里,而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只有384400公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刚好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1/400,所以,从地球看上去,月球和太阳的大小差不多。这样,月球就刚好处在可以发生日全食的位置上,月球不大不小,准确无误地与太阳重合。 天文学说把以上这一奇怪的现象称之为“天文学的事故”,因为这用天文学原理是无法解释的。如果月球真是被地球“俘获”的话,那么,这种神奇的距离安排,也太让人吃惊了,正如有些科学家指出的那样,“就算是偶然发生的,也未免过于离奇了”。 天文学家洛希研究推导出一条天体力学定律——“洛希极限”理论,即卫星围绕行星旋转是由于不断受到行星强大引力的吸引所致,离行星越近,这种引力也就越大,近到超过这条极限时,卫星就会被行星的引力撕碎、摧毁,像“SL9”彗星一样,但如果超出了这条极限,卫星就会挣脱行星的引力飞去。也就是说,“洛希极限”就是卫星被行星引力吸引,又不会被引力“撕碎”的安全极限距离。可奇怪的是,假如俘获说是正确的话,考虑到月球当初的飞行速度和被吸引后的惯性冲击力,月球当初飞跃地球的轨道应该比现在低得多,早已超出了“洛希极限”。可实际上,当初月球沿一条切线通过地球旁侧时并没有被引力“撕碎”,这已经是怪事,而现在它又呆在它本不应该呆的地方,岂非更是怪事一桩吗? 运用电子计算机控制宇宙飞船飞行姿态及速度的专家普遍认为:月球要靠近地球,又不至于与地球迎头相撞,还要在地球轨道上运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言下之意,除非月球也有一套类似电子计算机的控制系统。科学家沃尔特·萨里班说:“天体力学可以计算出在引力相互作用下天体运行的情况,但对月球如何来自远方,被地球引力俘获,跃上地球轨道……却无能为力。” 俘获说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无法解释现在月球的轨道形状。大家知道,现在月球绕地球旋转的轨道几乎是一个正圆形。星际间自然运行的星球速度大得惊人,一般的星球可以达到每秒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速度。比如,“SL9”彗星的速度是每秒44公里,太阳目前的运行速度是每秒30公里。如果月球是俘获的话,那么地球俘获这么大个头卫星的空间十分狭窄,这就要求被俘获的星球以适当的速度、适当的角度,十分精确地进入这条狭窄的空间。如果角度过小,它将穿透引力范围,消失在茫茫的宇宙之中;如果角度过大,它就会一头撞向地球,彻底毁灭自己和地球。这是一个极为高难的动作,比体操运动员的动作不知难多少倍。它要求相当的精密、准确,这与“阿波罗”飞船太空飞行一样,在飞船接近月球时,为了将飞船送人月球轨道,就必须重新启动火箭发动机,调整飞船的速度和飞行姿态,这一切都必须借助高精密的电子计算机来完成。 由此可见,月球进入现在的轨道是“上帝”的巧妙安排,而且,这个“上帝”肯定精通电子计算机。 再者,即使月球误打误撞进了这条轨道,根据引力的规律,它也应该沿一条扁形或椭圆形轨道运行,而实在不应该像现在这样沿一条近圆形的轨道运行。月球是在发什么疯? 根据传统的科学理论,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在遥远的年代里比现在要离地球远得多,因为根据物理学的法则,一切卫星都以螺旋线缓慢地向它们环绕运行的行星表面靠近,这是因为卫星不断受到向下的吸引力所至,越是小的卫星,其靠拢的速度也就越大。然而,十分奇怪的是,现代天文学研究发现,目前月球不是向地球靠拢,而是正在远离地球而去,这种情况并非发生在今天,早在3000多年以前,人类有日食记载开始就是如此。虽然月球每年升高的幅度很小,但的确在升高、远离,这与传统的物理学法则完全是背道而驰。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只能认为,月球被某种智慧力量操纵着,联想《金史·天文志》的记载,这种可能就更大了。 月球是如何来到地球,如何进入现在这条轨道,实在令科学家大惑不解。它存在那样多的偶然和巧合,使许多科学家认为:从自然状态去解释月球的存在,简直是太难了,而且几乎是无法解释的。 著名的美国科学家威廉·罗伊·谢尔顿在《征服月球》一书中写到:“为了将月球维持在现在的轨道上,承认有某种因素使月球就范是重要的,因为阿波罗宇宙飞船在距离地面150公里的轨道上,围绕地球飞行,如果要90分钟旋转一圈的话,它(月球)就必须每小时飞行2.9万公里。与此同时,某种因素也必须准确的让月球以一定的高度和运行速度飞行。只要保持一定的方向和速度,它就不会偏离地球轨道。看一下人类当初如何使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轨道就明白了,不过,人造卫星虽然要保持一定的速度、高度和方向,由于它不会偏离轨道,所以不见得一定要微妙的地心引力与离心力来保持平衡。” 谢尔顿还指出:“过去在讨论月球起源问题时,科学家们几乎费尽了心机,但问题依旧是问题。他们对月球准确地选择了这么一条轨道感到无法理解——肯定存在某种因素,它使月球以现在的高度和速度运行。” 谢尔顿在书中反复提到的“某种因素”是什么呢?除非用某种智慧的方法将月球送人现在的轨道,否则,一切的疑问依旧是疑问。在这种背景下,前苏联的科学家提出了“月球——宇宙飞船”的假说,月球的众多偶然性和巧合在这一假说下统一了起来,并反过来作为这一假说的证据。 关于月球起源的另外两种假说,是地月同源说与地球分裂说。 同源说的根据是宇宙大爆炸理论。大约200亿年以前,整个宇宙收缩,所有的宇宙物质被压缩在一个极小的奇点上。突然,在某一时刻,这个密度难以想象的奇点发生了大爆炸,宇宙物质向四处扩散。扩散过程中的旋转力,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宇宙尘埃团。这些宇宙尘埃团在高速旋转中,产生了恒星,恒星的四周又出现了行星,行星的四周又形成了卫星。 1926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通过光谱分析发现,所有的恒星正在飞离我们,离我们2.5亿光年的一座星云,正以每秒6700公里的速度飞离太阳系,离我们12.4亿光年的牵牛座也以每秒39400公里的速度远离我们,这就是所谓的“红移”现象。比如,我们找一个气球,随便在气球上点一些墨点,等气球吹起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随着气球的膨胀,这些墨点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大。宇宙的膨胀与此相类似。 当然,这都是假设,尚没有成为定论。像宇宙的年龄问题,原来假设200亿年,天文学家艾伦·桑德奇博士推算应该在150亿年以上,而温迪·哈里德曼则认为80亿—120亿年之前,而英国的汤姆·尚克斯则肯定地说,宇宙年龄是100亿年。谁对谁错,还在争论,人们只能耐心等待。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宇宙的诞生。大爆炸理论说,奇点中的物质扩散出来形成了宇宙。然而,人们在试验室里发现,物质世界每创造出一个物质(质子)时,必然相伴随另外一个反物质(反质子)。质子和反质子之间的数量是相同的,而且,质子和反质子相遇时,两种质子就湮灭了,等于零。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与它们相伴随的反物质又到哪里去了呢?无奈之中,科学家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宇宙大爆炸时,扩散出100%的反物质,但却扩散出了101%的物质,我们的宇宙就是由这湮灭后的1%组成的。这个观点要想成立,必须去问当时的宇宙奇点:你为什么多了一个物质呢? 这些问题太深奥,我们不用去管它了,还是回到月球的主题上吧。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产生了地球一月球同源说,在大爆炸宇宙物质扩散中,最早形成了太阳系宇宙尘埃因,这个团状的物体围绕一个中心高速旋转,中心周围的物质逐渐凝聚成了太阳,四周旋转的物质,渐渐形成了行星和卫星。地球和月球就是这样形成的。 以上就是地球一月球同源说的主要观点,即地球和月球都是从一个宇宙尘埃团中诞生出来的。 地球分裂说与同源说有许多相同之处,该假说认为:地球在形成的初期,十分不稳定,曾经发生过反复的分裂,由于地球一次巨大的爆炸,把地球上的一些物质给抛了出去,于是,形成了月球。据说,现在太平洋的面积与月球的面积差不多,故而有人认为,地球在挤出一部分物质后,形成了太平洋。主张这一假说的科学家,还把环太平洋火山带作为证据。 这种假说可以说是太壮观了,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环太平洋火山带突然一起爆发,从地心喷涌而出的巨大力量将3000多公里的一块陆地举起,猛地抛向无垠的宇宙。壮观是壮观,但大家不禁要问:能将自己1/4的体积炸飞到384400公里高空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在这次爆炸中,地球没有散架真是奇迹。 地球——月球同源说和地球分裂说两种假设,必须找到一条有力的证据,那就是月球与地球的年龄要相等,而且月球的物质构成,也必须与地球的物质构成一致。找不到这两条证据,两种假设就不能成立。 从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第一次登上月球开始,人类又先后六次登上了月球,耗资达250亿美元。登月宇航员从月球带回月表层原始标本2000多块,重量达400公斤。但800多位科学家在分析这些原始标本的时候,却产生了更多的疑问,震撼和动摇了同源与分裂两种假设。 首先,是关于月球的年龄问题。 太阳的年龄现在有一种趋同的看法。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它应该在50亿年左右,因为太阳系宇宙尘埃团首先形成的就是太阳。地球的年龄不能最后确定,但据科学家的推测,它应低于50亿年,许多科学家主张,它应该在46亿年左右。目前,地球发现的最古老岩石是35亿年,它发现于东非的大裂谷地区。 第一个降落在月亮静海地区的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迈着轻飘飘的步伐在月面行走,当他弯腰从月面随便捡起一块岩石的时候,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块岩石竟在36亿年以上。在以后的数次登月中,宇航员从月球表面带回的岩石年龄不相等,有43亿年的,也有45亿年以上的。“阿波罗”11号飞船带回来的月表土壤标本,据信历史已达46亿年。这正是太阳系刚刚形成之际的年龄。按理说,这样古老的岩石本来不应该出现在月球的表面。不可思议的是,月球月海的土壤,明显比它周围的岩石年龄要大得多,大约年长1亿多年。 如果说现在探测鉴定年龄的方法有错误,那么,这种错误不论是对地球还是月球都是一样的,不应该有如此大的差别。难道说美国宇航员只带回了一些极个别的标本吗?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原苏联的无人月球探测器也获得了与美国相同的结论。 惊奇还不止以上这些。我们将月表岩石用“钾—氩测定法”测定后发现,有的月表岩石竟然达70亿年。在“阿波罗”12号飞船带回来的岩石中,有两块岩石的年龄高达200亿年,而这200亿年相当于地球年龄的4倍。科学家认为,这是我们宇宙中所发现的最古老的东西,因为我们现在所知宇宙的年龄其上限也不超过200亿年。那也就是说,月球不但比地球、太阳更古老,它几乎与宇宙同龄,这太不可思议了!即使是从最保守的年代估计,月球也有50亿—100亿年的历史。这个年龄说明,月球根本不是太阳系里的东西,自然它也不会与地球同源了。 如此一来,真是太有意思了,在宇宙的某一个角落里,形成了一颗十分独特的小天体,它不知穿越了几亿个恒星系,拜会过数也数不清的各类天体,在茫茫的宇宙中寻找着自己的意中郎君。也不知经过了多少亿年的时光,月球才来到了我们的太阳系,一眼就看上了蓝色的“情哥哥”,竟然自愿留了下来,结束了它漂泊不定的生活。的确,在漫长的旅行中,月球没有被其他星系俘获真是个奇迹,而它心甘情愿被地球俘获也是一个奇迹。 其次,是关于月球的物质构成问题。 根据“阿波罗”带回的月表面岩石分析,构成地球和月球的物质并不太一样,这与我们发现的“自相似”理论有出入。这种理论认为,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包括天、地、人,构成它们的元素在种类和数量上几乎是一样的,并符合黄金分割比值的0.618。按照这一理论及月球是从地球太平洋所在地区分裂出去的假设,月球应该是由与地球相似的物质构成的。然而,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月球与地球的物质构成相去甚远。科学家在月表岩石中发现了6种地球上没有的矿物质。这些发现不但没有成全“地球一月球”母子的假说,而且还彻底否定了地球和月球是同期由一个宇宙尘埃团形成的同源假设。 当三种假说都被否定之后,那么只留下一个问题了:月亮从何而来?我们不知道,那些天文学家同样不知道。 科学的使命就是探索未知和预言未知。然而,历史告诉我们,科学的预言并不比巫师的预言更准确。以上的三种假设,曾经被当成科学的结论进入普通教育当中,但这些假设本身又有多少科学性呢?当一个科学的预言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它并不比巫师的错误预言更光彩。因此,面对预言和假设,大家有共同的权力,切不可以一种假设,那怕是科学的假设去反对另外一种假设。 月球起源的假设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而这些缺陷,目前科学本身又无法弥补,故而产生了另外一种新的假设,即“月球一宇宙飞船”的假设。 在宇宙的某一个区域里,居住着比我们地球文化不知高出多少倍的高级智慧生命,他们出于某种目的,使用了某种技术,将一颗小行星的内部挖空,改造成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经过漫长的岁月,穿越了无数星系,才来到了我们太阳系。 这一假设可以解决许多现代科学目前无法解释的月球神秘现象。我们倾向于这种假设,因为它与上古神话记载的事件有许多一致的地方,甚至双方可以互证。 第二节 月球环形山之谜 月球不但从起源上是一颗神秘的星球,而且它的表面结构也有许多令人不解之处。 每到夜间,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道道刺目的闪电掠过夜空,这就是流星。所谓的流星,实际上就是宇宙空间中大大小小的存在物,它们大小不一,有的仅有一两米,有的竟达十几公里,而且数量多得惊人,一不留神就会闯进行星的怀抱。这些物质别看个头不大,但由于运动速度极快,因而破坏力极大,当它击向地面的时候,往往会形成一个大大的深坑,我们称之为“星伤”。当然地球有大气层作为保护,一般的不速之客都会在大气层里烧毁,陨击事件发生的并不多。但在没有大气层保护的星球上,天外陨石的撞击事件就会成倍的提高,留下麻麻点点的陨击坑,大一点的就叫做环形山。据科学家说,月球上的环形山就是这样形成的。 大家知道,由于自转速度等原因,月球永远是一面向着地球,一面背对着地球。历次宇宙飞船拍回的月表照片显示,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分配得极不平均。月球背面的环形山,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而且月球上大多数山脉也分布在背面。月球向着地球这一面,环形山出奇的少,而且山脉也不多,几大月海占据了相当大的面积,而且月海平坦得像桌面,找不到一个环形山。这种地貌分配是自然形成的吗? 刚才我们说过,环形山就是陨石下击造成的“星伤”。月球的地貌明确告诉我们:来自宇宙深处的陨石,都比较集中地击在月球的背面,而很少光顾月球的正面。这是为什么呢?难道陨石在袭击月球之前还商量过吗?大家知道,月球有公转也有自转,决不可能每次陨石都击在背面。考虑到月球的年龄——50亿年或60亿年,那么,这种地貌分配就更加不可思议了。比如说月海,它是那样的平坦,丝毫没有被撞击过的痕迹,难道说在五六十亿年的时间里,它都能安然躲过撞击?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专家们认为,月球如果曾经穿行一条陨石带,由于自转的原因,那么来自哪一个方面的陨石都基本相同,决不可能发生陨石集中袭击一面的现象。显然,月球的这种地貌不是自然形成的。 即使说到环形山,它也有许多令人不解的地方。如果环形山真是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是由巨大陨石撞击后形成的,那么月球环形山本身的特点,就立即否定了这一看法。 从1994年“SL9”彗星撞击木星事件中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宇宙星空间的撞击,能量大得惊人。“SL9”第一块碎片只有直径2000米,但它却造成了一个直径1000多公里的大火球,形成了一个近万公里的暗斑。按照一般道理,陨石对行星袭击造成的破坏,与陨石的大小、速度成正比,大的陨石撞击后形成的陨石坑既深且大,小陨石撞击后形成的坑既浅且小。但月球的环形山并没有按照这一道理出现,因为,月球环形山,不论多大,可是深度几乎一致,大多数都在4ed公里之间,有些环形山达到直径160公里以上,可深度只有2—3公里,与一个直径10公里左右的环形山几乎一样。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说,撞击月球的陨石不论大小,力量都是一致的吗?可这在自然界中是不可能的事。 科学家推测,一个能形成直径80——160公里环形山的陨石撞击月面,其能量相当于几万亿吨TNT爆炸的当量,撞击月球的陨石会在月面上撞出一个深达几十公里的深坑。甚至有的科学家认为,一个直径6公里以上的陨石,也会造成一个比直径大4一5倍的深坑。 可奇怪的是,月球上没有一个陨石坑是按科学家的推测出现的。月面上最大的环形山是加加林环形山,它的直径有280公里,可深度仅有6公里,一般直径200公里的环形山,深度大约都在3——4公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科学家们迷茫不解。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与月球的体积相比,月球上的陨石坑大得出奇,比如,加加林环形陨石山就是月球直径的1/13,而地球最大的陨石坑是地球直径的1/60,两相比较,月球的陨石坑让人不寒而栗。大家无法想象,以月球这么小的个头(指月球体积与陨石坑相比),却承受了如此巨大的冲击力,而在冲击之下竟然没有破碎,也没有改变轨道,真是一件天下奇闻。请不要忘记,陨石下击是在瞬间完成的,联想起月球上200公里以上的陨石坑如此之多,如此之集中,那就更加让人不可捉摸了。 科学家面对如此分布的月球地貌,还有那些深度差不多的环形山,他们真的感到无能为力了,以往的科学理论和各种各样的统计、计算统统失去了作用。 “月球一宇宙飞船”的假设认为,月球奇怪的环形山,并非自然形成(虽然确实无法形成类似的环形山),而是被智能生物改造而成的,它实际上是“月球一宇宙飞船”最外面一层防护层。通过对月球密度的分析计算,他们认为,一颗较大的陨石如果撞上这层防护层,只能形成一个最多不超过4公里的小坑。保证你看不完:目前,人类关于月球的起源,一共提出了三种假说,一种是月球被捕获说;一种是地月同源说;一种是地球分裂说。但这三种假说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取得强有力的证据。 所谓的月球被捕获说,指的是地球引力从天空中将过往的月球一把抓了过来,使月球从行星变成了地球的卫星。事情的经过大约是这样的:在宇宙产生的过程中,一小块宇宙尘埃团最后聚成了一颗小小的星球,它的名字叫月球。当然月球的老家是说不清楚的,也许在太阳系,也许在银河系,也许在宇宙深处的某一个地方。 月球一经形成,它就是一颗自由自在的星球,在茫茫的宇宙中沿着一条我们不知道的轨道,穿行于无数星系之间。有那么一年,月球来到了太阳系,可在穿越太阳系时,发生了很大的麻烦。它感觉到不知从哪里来的一股力量,猛地将它拽了一把,月球身子猛地~抖,但就在这一抖之间,月球的轨道发生了变化。这一变不要紧,跟着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化。此时,月球才发现,原来拽了它一把的力量来自一颗蓝蓝的星球,正好月球也想好好看一看这颗蓝色星球的风采,于是它就留了下来,变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月亮。 这个假说很浪漫,从表面上看似乎也有些道理。可惜的是,天文学家至今没有在太空观测中找到类似的捕获过程。所以,这个假说虽然美丽浪漫,但却引不起严肃科学家的热情。 因为这一假说从天体力学的角度看,有许多致命的弱点,同时在统计学上也站不住脚。难怪不少天体物理学家认为:地球捕获月球作为自己的卫星的可能性极小,甚至完全无此可能。 地球有能力将月球一把抓过来吗?好像不太可能。大家知道,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直径的25%,竟然有3476公里。以地球的质量和相应的引力,要在384400公里以外抓住这么大个头的月球,似乎是毫无可能的。我们看一看宇宙中,其他星球和卫星之比就明白了。比如说,太阳系最大的卫星除月球之外就属木星的木卫三号最大,但它的直径也只有木星的1/7。显然,月球的块头太大了,如果考虑到当时月球穿行太阳与地球之间的速度,那么,地球要想在宇宙中抓住这么大的卫星,显然有一些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月球虽然停留在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但它离地球又出奇的远。在现在月球的轨道位置上,实际上,地球对它的引力影响远远没有太阳对它的引力影响大。单从引力的角度而言,月球被太阳抓过去的可能,要远远大于地球。可月球偏偏心甘情愿地被地球抓住,成了地球的卫星,这不是很奇怪吗? 还有一个情况。太阳系中有一个巨人,那就是木星,它的直径是143200公里,相当于地球的11.23倍,由于它的密度比地球要小,虽然体积是地球的1415倍,但质量只是地球的318倍,尽管如此,它也比地球大得多,具有极为强大的引力。美国华盛顿的卡内基研究所,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试验的结果表明,木星的吸引力是地球的一个自然屏障,它将来自太阳系以外的天体吸向自己,使地球免遭巨型陨石的轰击。他们认为,如果没有木星这道屏障,地球遭外力撞击的可能性会比现在增加1000倍,大约每10万年一次。那样,地球就不会出现人类。1993年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事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证据。 “SL9”是一颗彗星,它直径大约10公里,质量5000亿吨。科学家这样推测,这颗彗星在十几年前闯入太阳系时,被太阳系行星的老大——木星毫不客气地抓了过去,成了木星的一颗卫星。1992年,“SL9”接近木星最近点时,被强大的木星引力撕成21块碎片。这些碎片最大直径4000米,平均直径2000米,运行速度高达每小时16万公里。 1994年7月17日4时15分,“SL9”的第一块碎片,以每小时21万公里的速度撞向木星。木星在1000多公里的高空腾起了一朵五彩缤纷的蘑菇云,一个近2000公里的大火球在木星上空翻滚。10分钟以后,木星表面形成一个上万公里直径的暗斑。再以后的6天里,绵延500万公里的“SL9”的其他碎片先后撞击到木星表面。撞击发生以后,强大的带电粒子混合物,随着木星的旋转被抛向宇宙空间,形成了一股十分强大的无线电信号,横跨7亿公里的距离冲击着地球,即使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都可以接收到。 专家们估计,撞击时,每块碎片释放的能量,原估计有10亿吨TNT当量,相当于10万颗投向广岛的原子弹,比目前最大的氢弹当量大出10000倍。实际上,直径2000米以上的碎片,撞击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3亿—5亿颗广岛原子弹。如果没有木星,“SL9”也可能会闯进地球的引力范围。 这样看来,如果月球是太阳系以外偶然闯入的天体,那么,它很可能会被距地球7亿公里以外的木星捕获,而轮不上地球。但偏偏是地球把它抓了过来,这很奇怪,不知是地球抓了它,还是它抓了地球。 有一位科学家曾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月球在离地球那样远的地方,竟然要干什么?作为地球的卫星,它离得如此之远,我们要承认它是地球捕获的,可是个头又出奇的大,它又围绕着地球,沿一条圆形轨道旋转,这太令人无法想象了。”除非月球是“自愿”被地球捕获的,否则绝无一点可能。 从地球上望月球,它看上去与太阳的大小差不多,可实际上,两者的差别巨大。造成这种错觉的,是距离的奇怪安排,月球的直径3476公里,而太阳的直径是139.2万公里,也就是说,太阳的直径是月球的400倍。另一方面,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14960万公里,而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只有384400公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刚好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1/400,所以,从地球看上去,月球和太阳的大小差不多。这样,月球就刚好处在可以发生日全食的位置上,月球不大不小,准确无误地与太阳重合。 天文学说把以上这一奇怪的现象称之为“天文学的事故”,因为这用天文学原理是无法解释的。如果月球真是被地球“俘获”的话,那么,这种神奇的距离安排,也太让人吃惊了,正如有些科学家指出的那样,“就算是偶然发生的,也未免过于离奇了”。 天文学家洛希研究推导出一条天体力学定律——“洛希极限”理论,即卫星围绕行星旋转是由于不断受到行星强大引力的吸引所致,离行星越近,这种引力也就越大,近到超过这条极限时,卫星就会被行星的引力撕碎、摧毁,像“SL9”彗星一样,但如果超出了这条极限,卫星就会挣脱行星的引力飞去。也就是说,“洛希极限”就是卫星被行星引力吸引,又不会被引力“撕碎”的安全极限距离。可奇怪的是,假如俘获说是正确的话,考虑到月球当初的飞行速度和被吸引后的惯性冲击力,月球当初飞跃地球的轨道应该比现在低得多,早已超出了“洛希极限”。可实际上,当初月球沿一条切线通过地球旁侧时并没有被引力“撕碎”,这已经是怪事,而现在它又呆在它本不应该呆的地方,岂非更是怪事一桩吗? 运用电子计算机控制宇宙飞船飞行姿态及速度的专家普遍认为:月球要靠近地球,又不至于与地球迎头相撞,还要在地球轨道上运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言下之意,除非月球也有一套类似电子计算机的控制系统。科学家沃尔特·萨里班说:“天体力学可以计算出在引力相互作用下天体运行的情况,但对月球如何来自远方,被地球引力俘获,跃上地球轨道……却无能为力。” 俘获说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无法解释现在月球的轨道形状。大家知道,现在月球绕地球旋转的轨道几乎是一个正圆形。星际间自然运行的星球速度大得惊人,一般的星球可以达到每秒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速度。比如,“SL9”彗星的速度是每秒44公里,太阳目前的运行速度是每秒30公里。如果月球是俘获的话,那么地球俘获这么大个头卫星的空间十分狭窄,这就要求被俘获的星球以适当的速度、适当的角度,十分精确地进入这条狭窄的空间。如果角度过小,它将穿透引力范围,消失在茫茫的宇宙之中;如果角度过大,它就会一头撞向地球,彻底毁灭自己和地球。这是一个极为高难的动作,比体操运动员的动作不知难多少倍。它要求相当的精密、准确,这与“阿波罗”飞船太空飞行一样,在飞船接近月球时,为了将飞船送人月球轨道,就必须重新启动火箭发动机,调整飞船的速度和飞行姿态,这一切都必须借助高精密的电子计算机来完成。 由此可见,月球进入现在的轨道是“上帝”的巧妙安排,而且,这个“上帝”肯定精通电子计算机。 再者,即使月球误打误撞进了这条轨道,根据引力的规律,它也应该沿一条扁形或椭圆形轨道运行,而实在不应该像现在这样沿一条近圆形的轨道运行。月球是在发什么疯? 根据传统的科学理论,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在遥远的年代里比现在要离地球远得多,因为根据物理学的法则,一切卫星都以螺旋线缓慢地向它们环绕运行的行星表面靠近,这是因为卫星不断受到向下的吸引力所至,越是小的卫星,其靠拢的速度也就越大。然而,十分奇怪的是,现代天文学研究发现,目前月球不是向地球靠拢,而是正在远离地球而去,这种情况并非发生在今天,早在3000多年以前,人类有日食记载开始就是如此。虽然月球每年升高的幅度很小,但的确在升高、远离,这与传统的物理学法则完全是背道而驰。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只能认为,月球被某种智慧力量操纵着,联想《金史·天文志》的记载,这种可能就更大了。 月球是如何来到地球,如何进入现在这条轨道,实在令科学家大惑不解。它存在那样多的偶然和巧合,使许多科学家认为:从自然状态去解释月球的存在,简直是太难了,而且几乎是无法解释的。 著名的美国科学家威廉·罗伊·谢尔顿在《征服月球》一书中写到:“为了将月球维持在现在的轨道上,承认有某种因素使月球就范是重要的,因为阿波罗宇宙飞船在距离地面150公里的轨道上,围绕地球飞行,如果要90分钟旋转一圈的话,它(月球)就必须每小时飞行2.9万公里。与此同时,某种因素也必须准确的让月球以一定的高度和运行速度飞行。只要保持一定的方向和速度,它就不会偏离地球轨道。看一下人类当初如何使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轨道就明白了,不过,人造卫星虽然要保持一定的速度、高度和方向,由于它不会偏离轨道,所以不见得一定要微妙的地心引力与离心力来保持平衡。” 谢尔顿还指出:“过去在讨论月球起源问题时,科学家们几乎费尽了心机,但问题依旧是问题。他们对月球准确地选择了这么一条轨道感到无法理解——肯定存在某种因素,它使月球以现在的高度和速度运行。” 谢尔顿在书中反复提到的“某种因素”是什么呢?除非用某种智慧的方法将月球送人现在的轨道,否则,一切的疑问依旧是疑问。在这种背景下,前苏联的科学家提出了“月球——宇宙飞船”的假说,月球的众多偶然性和巧合在这一假说下统一了起来,并反过来作为这一假说的证据。 关于月球起源的另外两种假说,是地月同源说与地球分裂说。 同源说的根据是宇宙大爆炸理论。大约200亿年以前,整个宇宙收缩,所有的宇宙物质被压缩在一个极小的奇点上。突然,在某一时刻,这个密度难以想象的奇点发生了大爆炸,宇宙物质向四处扩散。扩散过程中的旋转力,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宇宙尘埃团。这些宇宙尘埃团在高速旋转中,产生了恒星,恒星的四周又出现了行星,行星的四周又形成了卫星。 1926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通过光谱分析发现,所有的恒星正在飞离我们,离我们2.5亿光年的一座星云,正以每秒6700公里的速度飞离太阳系,离我们12.4亿光年的牵牛座也以每秒39400公里的速度远离我们,这就是所谓的“红移”现象。比如,我们找一个气球,随便在气球上点一些墨点,等气球吹起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随着气球的膨胀,这些墨点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大。宇宙的膨胀与此相类似。 当然,这都是假设,尚没有成为定论。像宇宙的年龄问题,原来假设200亿年,天文学家艾伦·桑德奇博士推算应该在150亿年以上,而温迪·哈里德曼则认为80亿—120亿年之前,而英国的汤姆·尚克斯则肯定地说,宇宙年龄是100亿年。谁对谁错,还在争论,人们只能耐心等待。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宇宙的诞生。大爆炸理论说,奇点中的物质扩散出来形成了宇宙。然而,人们在试验室里发现,物质世界每创造出一个物质(质子)时,必然相伴随另外一个反物质(反质子)。质子和反质子之间的数量是相同的,而且,质子和反质子相遇时,两种质子就湮灭了,等于零。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与它们相伴随的反物质又到哪里去了呢?无奈之中,科学家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宇宙大爆炸时,扩散出100%的反物质,但却扩散出了101%的物质,我们的宇宙就是由这湮灭后的1%组成的。这个观点要想成立,必须去问当时的宇宙奇点:你为什么多了一个物质呢? 这些问题太深奥,我们不用去管它了,还是回到月球的主题上吧。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产生了地球一月球同源说,在大爆炸宇宙物质扩散中,最早形成了太阳系宇宙尘埃因,这个团状的物体围绕一个中心高速旋转,中心周围的物质逐渐凝聚成了太阳,四周旋转的物质,渐渐形成了行星和卫星。地球和月球就是这样形成的。 以上就是地球一月球同源说的主要观点,即地球和月球都是从一个宇宙尘埃团中诞生出来的。 地球分裂说与同源说有许多相同之处,该假说认为:地球在形成的初期,十分不稳定,曾经发生过反复的分裂,由于地球一次巨大的爆炸,把地球上的一些物质给抛了出去,于是,形成了月球。据说,现在太平洋的面积与月球的面积差不多,故而有人认为,地球在挤出一部分物质后,形成了太平洋。主张这一假说的科学家,还把环太平洋火山带作为证据。 这种假说可以说是太壮观了,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环太平洋火山带突然一起爆发,从地心喷涌而出的巨大力量将3000多公里的一块陆地举起,猛地抛向无垠的宇宙。壮观是壮观,但大家不禁要问:能将自己1/4的体积炸飞到384400公里高空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在这次爆炸中,地球没有散架真是奇迹。 地球——月球同源说和地球分裂说两种假设,必须找到一条有力的证据,那就是月球与地球的年龄要相等,而且月球的物质构成,也必须与地球的物质构成一致。找不到这两条证据,两种假设就不能成立。 从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第一次登上月球开始,人类又先后六次登上了月球,耗资达250亿美元。登月宇航员从月球带回月表层原始标本2000多块,重量达400公斤。但800多位科学家在分析这些原始标本的时候,却产生了更多的疑问,震撼和动摇了同源与分裂两种假设。 首先,是关于月球的年龄问题。 太阳的年龄现在有一种趋同的看法。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它应该在50亿年左右,因为太阳系宇宙尘埃团首先形成的就是太阳。地球的年龄不能最后确定,但据科学家的推测,它应低于50亿年,许多科学家主张,它应该在46亿年左右。目前,地球发现的最古老岩石是35亿年,它发现于东非的大裂谷地区。 第一个降落在月亮静海地区的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迈着轻飘飘的步伐在月面行走,当他弯腰从月面随便捡起一块岩石的时候,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块岩石竟在36亿年以上。在以后的数次登月中,宇航员从月球表面带回的岩石年龄不相等,有43亿年的,也有45亿年以上的。“阿波罗”11号飞船带回来的月表土壤标本,据信历史已达46亿年。这正是太阳系刚刚形成之际的年龄。按理说,这样古老的岩石本来不应该出现在月球的表面。不可思议的是,月球月海的土壤,明显比它周围的岩石年龄要大得多,大约年长1亿多年。 如果说现在探测鉴定年龄的方法有错误,那么,这种错误不论是对地球还是月球都是一样的,不应该有如此大的差别。难道说美国宇航员只带回了一些极个别的标本吗?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原苏联的无人月球探测器也获得了与美国相同的结论。 惊奇还不止以上这些。我们将月表岩石用“钾—氩测定法”测定后发现,有的月表岩石竟然达70亿年。在“阿波罗”12号飞船带回来的岩石中,有两块岩石的年龄高达200亿年,而这200亿年相当于地球年龄的4倍。科学家认为,这是我们宇宙中所发现的最古老的东西,因为我们现在所知宇宙的年龄其上限也不超过200亿年。那也就是说,月球不但比地球、太阳更古老,它几乎与宇宙同龄,这太不可思议了!即使是从最保守的年代估计,月球也有50亿—100亿年的历史。这个年龄说明,月球根本不是太阳系里的东西,自然它也不会与地球同源了。 如此一来,真是太有意思了,在宇宙的某一个角落里,形成了一颗十分独特的小天体,它不知穿越了几亿个恒星系,拜会过数也数不清的各类天体,在茫茫的宇宙中寻找着自己的意中郎君。也不知经过了多少亿年的时光,月球才来到了我们的太阳系,一眼就看上了蓝色的“情哥哥”,竟然自愿留了下来,结束了它漂泊不定的生活。的确,在漫长的旅行中,月球没有被其他星系俘获真是个奇迹,而它心甘情愿被地球俘获也是一个奇迹。 其次,是关于月球的物质构成问题。 根据“阿波罗”带回的月表面岩石分析,构成地球和月球的物质并不太一样,这与我们发现的“自相似”理论有出入。这种理论认为,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包括天、地、人,构成它们的元素在种类和数量上几乎是一样的,并符合黄金分割比值的0.618。按照这一理论及月球是从地球太平洋所在地区分裂出去的假设,月球应该是由与地球相似的物质构成的。然而,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月球与地球的物质构成相去甚远。科学家在月表岩石中发现了6种地球上没有的矿物质。这些发现不但没有成全“地球一月球”母子的假说,而且还彻底否定了地球和月球是同期由一个宇宙尘埃团形成的同源假设。 当三种假说都被否定之后,那么只留下一个问题了:月亮从何而来?我们不知道,那些天文学家同样不知道。 科学的使命就是探索未知和预言未知。然而,历史告诉我们,科学的预言并不比巫师的预言更准确。以上的三种假设,曾经被当成科学的结论进入普通教育当中,但这些假设本身又有多少科学性呢?当一个科学的预言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它并不比巫师的错误预言更光彩。因此,面对预言和假设,大家有共同的权力,切不可以一种假设,那怕是科学的假设去反对另外一种假设。 月球起源的假设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而这些缺陷,目前科学本身又无法弥补,故而产生了另外一种新的假设,即“月球一宇宙飞船”的假设。 在宇宙的某一个区域里,居住着比我们地球文化不知高出多少倍的高级智慧生命,他们出于某种目的,使用了某种技术,将一颗小行星的内部挖空,改造成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经过漫长的岁月,穿越了无数星系,才来到了我们太阳系。 这一假设可以解决许多现代科学目前无法解释的月球神秘现象。我们倾向于这种假设,因为它与上古神话记载的事件有许多一致的地方,甚至双方可以互证。 第二节 月球环形山之谜 月球不但从起源上是一颗神秘的星球,而且它的表面结构也有许多令人不解之处。 每到夜间,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道道刺目的闪电掠过夜空,这就是流星。所谓的流星,实际上就是宇宙空间中大大小小的存在物,它们大小不一,有的仅有一两米,有的竟达十几公里,而且数量多得惊人,一不留神就会闯进行星的怀抱。这些物质别看个头不大,但由于运动速度极快,因而破坏力极大,当它击向地面的时候,往往会形成一个大大的深坑,我们称之为“星伤”。当然地球有大气层作为保护,一般的不速之客都会在大气层里烧毁,陨击事件发生的并不多。但在没有大气层保护的星球上,天外陨石的撞击事件就会成倍的提高,留下麻麻点点的陨击坑,大一点的就叫做环形山。据科学家说,月球上的环形山就是这样形成的。 大家知道,由于自转速度等原因,月球永远是一面向着地球,一面背对着地球。历次宇宙飞船拍回的月表照片显示,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分配得极不平均。月球背面的环形山,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而且月球上大多数山脉也分布在背面。月球向着地球这一面,环形山出奇的少,而且山脉也不多,几大月海占据了相当大的面积,而且月海平坦得像桌面,找不到一个环形山。这种地貌分配是自然形成的吗? 刚才我们说过,环形山就是陨石下击造成的“星伤”。月球的地貌明确告诉我们:来自宇宙深处的陨石,都比较集中地击在月球的背面,而很少光顾月球的正面。这是为什么呢?难道陨石在袭击月球之前还商量过吗?大家知道,月球有公转也有自转,决不可能每次陨石都击在背面。考虑到月球的年龄——50亿年或60亿年,那么,这种地貌分配就更加不可思议了。比如说月海,它是那样的平坦,丝毫没有被撞击过的痕迹,难道说在五六十亿年的时间里,它都能安然躲过撞击?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专家们认为,月球如果曾经穿行一条陨石带,由于自转的原因,那么来自哪一个方面的陨石都基本相同,决不可能发生陨石集中袭击一面的现象。显然,月球的这种地貌不是自然形成的。 即使说到环形山,它也有许多令人不解的地方。如果环形山真是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是由巨大陨石撞击后形成的,那么月球环形山本身的特点,就立即否定了这一看法。 从1994年“SL9”彗星撞击木星事件中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宇宙星空间的撞击,能量大得惊人。“SL9”第一块碎片只有直径2000米,但它却造成了一个直径1000多公里的大火球,形成了一个近万公里的暗斑。按照一般道理,陨石对行星袭击造成的破坏,与陨石的大小、速度成正比,大的陨石撞击后形成的陨石坑既深且大,小陨石撞击后形成的坑既浅且小。但月球的环形山并没有按照这一道理出现,因为,月球环形山,不论多大,可是深度几乎一致,大多数都在4ed公里之间,有些环形山达到直径160公里以上,可深度只有2—3公里,与一个直径10公里左右的环形山几乎一样。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说,撞击月球的陨石不论大小,力量都是一致的吗?可这在自然界中是不可能的事。 科学家推测,一个能形成直径80——160公里环形山的陨石撞击月面,其能量相当于几万亿吨TNT爆炸的当量,撞击月球的陨石会在月面上撞出一个深达几十公里的深坑。甚至有的科学家认为,一个直径6公里以上的陨石,也会造成一个比直径大4一5倍的深坑。 可奇怪的是,月球上没有一个陨石坑是按科学家的推测出现的。月面上最大的环形山是加加林环形山,它的直径有280公里,可深度仅有6公里,一般直径200公里的环形山,深度大约都在3——4公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科学家们迷茫不解。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与月球的体积相比,月球上的陨石坑大得出奇,比如,加加林环形陨石山就是月球直径的1/13,而地球最大的陨石坑是地球直径的1/60,两相比较,月球的陨石坑让人不寒而栗。大家无法想象,以月球这么小的个头(指月球体积与陨石坑相比),却承受了如此巨大的冲击力,而在冲击之下竟然没有破碎,也没有改变轨道,真是一件天下奇闻。请不要忘记,陨石下击是在瞬间完成的,联想起月球上200公里以上的陨石坑如此之多,如此之集中,那就更加让人不可捉摸了。 科学家面对如此分布的月球地貌,还有那些深度差不多的环形山,他们真的感到无能为力了,以往的科学理论和各种各样的统计、计算统统失去了作用。 “月球一宇宙飞船”的假设认为,月球奇怪的环形山,并非自然形成(虽然确实无法形成类似的环形山),而是被智能生物改造而成的,它实际上是“月球一宇宙飞船”最外面一层防护层。通过对月球密度的分析计算,他们认为,一颗较大的陨石如果撞上这层防护层,只能形成一个最多不超过4公里的小坑。
文章TAG:
想象 一下 还有 哪些 想象一下还有哪些姿势的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