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民族舞蹈名称至少说5个

蒙古盅碗舞(筷子舞),朝鲜顶水舞(长鼓舞),藏族大鼓舞(踢踏舞),傣族花环舞,新疆刀郎舞(盘子舞),苗族芦笙舞(铜鼓舞),黎族竹竿舞。 你要的是这种形式的吗?
你是说新疆舞、傣族舞、朝鲜舞、藏族舞、蒙族舞、彝族舞、苗族舞这些吗?

民族舞蹈名称至少说5个

2,如何描述苗族舞蹈解说词

东方的迪斯科。热情好客的苗族。用米酒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其双角表达的三个意思是:第一是,欢迎你光临,一路辛苦了,为你接风洗尘;第二是,你的到来是我们的福气,为我们带来好运,使我们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第三是,相逢是缘,祝你身体健康,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标签: 苗族, 舞蹈, 解说词

如何描述苗族舞蹈解说词

3,歌词不知该如何称呼你的作者

不知该怎么称呼你 - 李思宇 词:绿地&金莎&李胤 曲:孟勇 不知该怎么称呼你 你千里万里来到苗寨里 不知该怎么称呼你 你风里雨里走进走进我家里 摸铺盖哦咿耶 看米缸哦咿耶 一条松木板凳连着我和你哦咿耶 我在你心里 你在我心里 你爱我们老百姓 我们老百姓深深地爱你 爱你 爱你 不知该怎么称呼你 你把我的手握在手心里 不知该怎么称呼你 你把我的事装进装进你心里 拉家常哦咿耶 细叮咛哦咿耶 一句精准扶贫暖透我心里哦咿耶 我在你心里 你在我心里 你爱我们老百姓 我们老百姓深深地爱你 爱你 爱你 我在你心里 你在我心里 你爱我们老百姓 我们老百姓深深地爱你 爱你 爱你 我们老百姓深深地爱你 爱你
不知该怎么称呼你 - 李思宇不知该怎么称呼你你千里万里来到苗寨里不知该怎么称呼你你风里雨里走进走进我家里摸铺盖看米缸一条松木板凳连着我和你我在你心里你在我心里你爱我们老百姓我们老百姓深深地爱你 爱你 爱你不知该怎么称呼你你把我的手握在手心里不知该怎么称呼你

歌词不知该如何称呼你的作者

4,跟我出发舞蹈串词

啊咿呀咿呀 啊咿呀咿呀 和我一起尽情欢乐准备好了吗 啊咿呀咿呀 啊咿呀咿呀 和我一起尽情欢乐准备好了吗 听着太平鼓再点击冬不拉 看红绸带妩媚多情的哈达 融一份真情泼一幅山水画 唱一份骄傲来把欢乐挥洒 雪山给雄鹰发送一封彩信 江水给白帆打一通电话 别说路太远 只要心心相连 越过沙漠就能把绿洲到达 跟着我脚步向沉默出发 从此什么都不怕 跟着我背起音乐的行囊 现在就出发 啊咿呀咿呀 啊咿呀咿呀 和我一起尽情欢乐准备好了吗 啊咿呀咿呀 啊咿呀咿呀 和我一起尽情欢乐准备好了吗 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 就让我再朝欢乐飞呀飞呀飞呀 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 就让我再朝欢乐飞呀飞呀飞呀 就让我再朝欢乐飞呀飞呀飞呀
节目:1。系舞蹈队苗族舞蹈《山那边》2。歌曲串烧:10国贸高帆《爱很简单》,10酒管 宋研 《爱你的两个我》,10财管 黄志周朝 《献给明天的赞歌》,09酒管 段胜文 《beautiful》3。茶艺展示4.08旅酒 瞿冬英 舞蹈《重逢的世界》谢谢各位啊啊啊,我很需要这四个节目的串词,麻烦大家帮忙啊~遥远的山那边,给我们一丝神秘,一种期盼,让我们来欣赏浓浓的民族风情,来自山那边的苗族舞蹈。舞姿优美,把我们带入了彩云之南的奇幻美景之中。接下来有请xxxxx四位同学来演绎爱你的两个我是否爱的很简单,让我们听听献给明天的赞歌是否beautiful!大家看了半天,也该累了,欢呼了半天也该渴了,有请我们的同学展示茶艺,我们来品味这淡淡的茶香。饯别以茶代酒,相逢把酒言欢,让我们感受重逢的世界,许下美好的祝愿!写的不太好,见谅吧。刚毕业,好怀念大学时哪些活动啊..........青春不再,lz好好把握吧!

5,什么是芦笙舞

  芦笙舞是一种历史久远的舞蹈形式,在上古传说中,常常把人类的生存、繁衍和葫芦联系在一起,《诗经》中的:“君子阳阳,左执簧”,是关于吹奏笙簧起舞的最早描述。后来慢慢发展成现在芦笙的样子。芦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名人倪骆著《南韶野史》中有“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在《黔苗诗说》中更有诗为证:“晓妆斜插木梳新,班驳花衣紧裹身。吹动芦笙铃响处,陌头踏月唱怀春。早筑霜场合牡牛,争言善祝赛丰收。童男童女齐施彩,嘹亮芦笙舞不休。”可见,芦笙舞早已是苗族人民传统节日中的重要活动内容了。  苗族芦笙舞基本上可分三类:  1.群众性的芦笙舞。苗语叫“究给”。每当节日,苗胞都涌上芦笙场跳芦笙,芦笙舞队由一支庞大的芦笙队伴奏或领舞,芦笙队呈“一”字型排开,原地吹奏,群众围着芦笙队舞蹈或是由芦笙队带头行进,边舞边吹,群众跟在后面形成圆圈舞蹈。有的芦笙队中还配有芒筒,使芦笙舞曲更加浑厚雄壮。这种形式的芦笙舞,不限人数,男女老少均可参加,舞蹈动作跟随芦笙乐曲变化,一般比较简单。男的动作矫健潇洒,女的轻快柔美,随着苗家姑娘身体的跳动,佩带的银饰发出和谐悦耳的声响,更增添了浓郁的苗族风格。  2.表演性芦笙舞。苗语叫“丢捞比给”。这是一种男子竞技性的芦笙舞,多半在传统节日里举行,舞曲明快,节奏强烈,动作的技艺性较高。舞中动作非一般人能掌握,多半由各村芦笙能手参加比赛。黔西北地区这类舞蹈最有代表性,比赛时,多为一人独舞或两人一组边吹边舞,有斗鸡步、老虎下山步、快步等,还在快速中作出跳跃、旋转、矮蹲等动作,尤以蹲转技巧为最。每逢比赛时,群众围观者甚多,情绪十分热烈。  3.风俗性芦笙舞。这是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一种群舞形式。这种舞蹈也只有未婚男女青年参加。各地跳法不同,其中以黔东南丹寨、凯里等县的“讨花带”和黔中地区的“牵羊”最有特色和代表性。“讨花带”是在男女共舞中,男青年边舞边吹着优美的芦笙曲,乐曲表达的内容是:“好朋友,好朋友,给我花带,给我花带,拴在芦笙上,拴在芦笙上”。然后,姑娘也边舞边把自己绣好的精美花带,拴在自己相爱的小伙子的芦笙上。“牵羊”的形式也饶有风趣,舞时,男青年在前面边舞边跳,姑娘们在后面踏着节奏舞蹈。与此同时,男女青年们也在相互观察和试探着,绕场数周后,姑娘们就开始把自己的花带系在自己看中的男青年的后腰上,然后,姑娘牵着花带的另一头,跟着男青年后面继续舞蹈。这时,有趣的场面出现了:有的男青年身后同时牵着四五位姑娘,队形好似孔雀开屏,优美别致,十分好看;而有的男青年身后却空无一人。这时,英俊善舞的小伙子,就可以从中选择到心爱的姑娘了。

6,苗族的习俗70字以内

重视礼仪,相见先问姓。 节日:赶秋节,羊马节,赠带节,踩花山,赶苗场。除夕洗脚 苗族的传统婚姻有父母包办和自由恋爱两种形式 女喜戴银饰,刺绣精美,男包头。
饮食 吃油茶 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兴,不喝,则视为瞧不起主人。有的还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 吃山泥鳅 山泥鳅即晰蜴,统称四脚蛇。将处理后的山泥鳅加少量米粉,一起腌入坛子内,用来招待贵客; 吃青菜 农历过年喜欢吃青菜,一般不切碎。 穿着 苗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男,一般老人穿无领斜扣大襟衣,束腰带,穿裤脚,打绑腿。中年人和青年人,穿开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产的"家机斑衣",妇女服饰另具风格,上身穿无领镶边绣花衣,缀栏插花瓣与其间,下身着镶边、绣花或数纱宽脚裤。引人注目的女头帕,一般有一丈多长,颜色是青、蓝两种,黑色相间衬花格子有的包丝帕。 住宅 吊脚楼 吊脚一般2-3屋,飞檐翘角,并有走廊围白木质栏杆,栏杆雕有各种图案。吊脚下层用来贮藏粮食,存放农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猪及厕所等。上层为人居住。 火炉 形状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围用木板盖好,四周用砖、石砌好,中间围成正方形火塘,用来烧火做饭,周围下层为空间,用以关鸡、鸭。天冷时,主、客人都坐在火炉上,说笑、谈论家事和休息。火炉上吊有一个不同形状的木架,将种子、茶叶篓、草鞋等挂在上面。 礼仪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苗族人十分尊敬老人长辈,幼辈见到长辈,平时多行鞠躬礼,吃饭时,请老人上座,行路要让长者先行。遇喜庆盛会时,不分长幼,都行作揖礼,切记不可对妇女行握手礼。 到苗家做客,千万不可在火炕旁的凳子上就坐,因为火炕旁是苗家设灵位祭祖先的地方。晚上如果主人叫你“包总“(意为睡觉),你不要爬上床去睡,必须规规矩矩睡在火炕的“地铺“上,但千万不能说这是“地铺“,睡地铺苗家叫“包大斗“,是指睡在地上的牲畜的。安排客人“睡地铺“,是让客人同主人的祖先英灵睡在一起,表示敬重客人。 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见礼 幼辈见长辈。凡是幼辈见了长辈,不管是男是女,是熟识还是初次相见,都必须说话诚恳,行为恭敬,笑脸相迎,并要用一定的尊敬词语相称。若是幼辈正在行走,见了老人或长辈,必须立定;若是幼辈正在坐着,长辈来了,应该立即起立让坐。眼睛要平视,双手要放下。如遇到自己不相识的长辈,对方年龄比自己大一二十岁的,男的称呼为“得讷”,女的称呼为“得目”。如年龄再大一点的,男的称呼为“阿打”(外公)或“阿内能共”“阿内能果”(老人家),女的称呼为“阿达”(外婆)或“阿内能共”。称呼完毕后,幼辈才能坐下或相辞而去。 平辈见平辈。凡是平辈相见,必须点头招呼。若是相识的,要用固定称谓相呼;如果不相识,男的可称之为“阿郎”(大哥)或“把秋”(老表),女的可称之为“阿娅”(大姐)。 长辈见幼辈。凡是长辈见幼辈,一般都要行点头礼。相识的按固定称谓相呼;不相识的,如果是壮年,男的可称呼为“得那”,女的可称呼为“阿娅”。如果对方是幼年.无论男女,都可称呼为“得苟”(小弟弟、小妹妹)。 杂礼 老人或长者与青年或幼辈一起走路时,青年人或幼辈必须让老人或长辈走在前头。老幼同桌吃饭时,上坐老人,下坐壮年,两边坐位一般人都可就坐。老幼同在地楼上的火坑边入座烤火叙谈时,靠近中柱的那一方,习惯让客人、长辈或老人坐。其他方面,随意自由。 半夜搬家 是云南祥云县茶朗哨乡苗族的一种世代相传的习俗。旧社会半夜搬家是为躲避财主的债务,如今已失去本来的意义,成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活动了。不论谁搬家,村里人都来帮忙祝贺。他们把要搬走的东西放在院子中间,吹芦笙、吹唢呐,弹三弦,大家围着家具起舞,歌舞一停,主人忙给客人敬酒。把家具搬放在新房院后,再次围成圈跳起欢快的舞蹈。跳舞的圈子十分讲究,中间一圈是小孩,象征苗家的希望和未来;第二圈是姑娘,象征美好的花朵;第三圈是小伙子,象征着苗家兴旺坚强;第四、五圈是老人,表示苗家儿女在老一辈培养、教育下茁壮成长。 吃年 苗族人民自称过年为“吃年”,意思是说“年”被大家吃掉了,过去了。“吃年”期间,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各地开展吹芦笙、斗牛、踢毽子等丰富多采的娱乐活动。“吃年”过去后,就要把铜鼓、芦笛收起来,开始春耕。苗族分布较广,“吃年”时间不同,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有的在正月,而雷公山一带的苗族"吃年"分三次过,九月吃初年,十月吃中年,冬月吃完年(又称放牛年)。 聪明卡 “卡”是被卡住不让通行。苗乡有时一对对男女青年聚集在路边、树林、小溪旁对歌。见有过路的就以对歌进行考问,这就是被“卡”住了。被卡住的人要以歌还歌,实际上这是比聪明、比智慧的考试。如果客方赢了,主方要赔礼送行;如果主方赢了,客方要承认自己输了才放行。如果不分胜负,主方要款待客方,然后再继续对歌。直到分出胜负为止,或另约时间,再次较量。 分鸡心 苗岭山区的苗族,有“分鸡心”的习俗。每逢佳节,主人便把客人请到家。吃饭时,家长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就会把鸡心或鸭心敬给客人。但客人不能独自享用,必须与在座的老人同享。这样说明你大公无私、办事公道,愿为他们服务,是靠得住的朋友。否则,就会失去威信,也不会得到他们的帮助。苗家以鸡、鸭为招待客人的佳品,而鸡心、鸭心又是最贵重部分,把鸡心让给你,就说明已把“心”交给你了,而在座的人也等着你“心”交给他们,这样便于一道工作,互相帮助。 拔雉毛 广西苗族小伙子向意中人求爱,在芦笙上插上一支美丽的野鸡毛,对着姑娘吹起动听的曲子。小伙子舞动着芦笙使野鸡毛轻拂着姑娘的脸颊。假如姑娘有意,就随手拨下芦笙上的野鸡毛;反之,就不拔而转身走开。 “走客”、“闹寨”与敬酒之俗 贵州省雷山县郎德寨苗家把串亲戚叫做“走客”,苗语叫“低昂汉”。走客有多种情况,如平常有事或年节时要走客;亲戚家有喜事(如结婚、立新房、生小孩)时要走客。不同情况所带礼物的品种和数量是有区别的。 出嫁的姑娘回娘家或大的节日(主要是吃新节和苗年)走客时,一般要带一只鸡、一包糯米饭(二、三升)、一块肉(腌的、新鲜的均可)、鲤鱼等食物。所带的这些礼物,俗称“杂包”。客人到来时,不仅全家人要热情招待,而且主人家还要招来房族叔伯兄弟甚至全寨的人共解“杂包”,一起喝酒聚餐,品尝所带佳肴,以示欢迎远方客人的到来。然后,主人家还要将客人带来的糯米饭等食物分给每家一点。第二天,分得“杂包”的人要按辈份、年龄的大小依次请客人到家中去做客,其他房族叔伯兄弟也要陪同前往。每天要走四、五家,但晚饭必须回到主人家里去吃。第三天亦然,一直持续二、三天才能结束。这种活动叫“闹寨”。 “闹寨”习俗自古已有,延续至今。每逢此时,整个房族的人欢聚一堂,谈天论地,共叙家常,对沟通亲朋之间的感情,加强房族、家族的和睦与团结起了一定作用。客人走时,主人家和分得“杂包”的人都要回赠礼物。客人走后,不能马上关大门,要等客人走出很远才能关上,表示大门是敞开的,欢迎客人再来。客人出寨子时,主人必须在前面引路,而且要走大路不能走小路,表示一路顺风。比较尊贵的客人走时,房族叔伯兄弟甚至全寨的人都要为他送行。这时妇女们要将各色布条挂在客人肩上或脖子上,表示祝福,客人必须一直戴到家。同时,妇女们还要向客人敬酒,唱起高亢嘹亮的“飞歌”(送行歌):“走了还留念,酒散场冷淡。酒场要生草,日久草杂乱。客来不好看,盼客快回转,大家把酒喝,不让草露面。”然后客人对唱道:“来到你们家,喝酒整九坛。九塘鱼吃完,酒席已该散。今日应回还,走了也留念。你家客不断,野草难出现。”主客一唱一答,依依惜别。 郎德苗家招待客人以酒为重。从客人临门到出寨,几乎时时处处离不开酒:拦路酒、进门酒、敬客酒、出门酒、送客酒等等。十分有趣的是酒席宴中,宾主双方要喝交杯酒。交杯酒有两种喝法,一种是双方将自己手中的酒同时喂至对方嘴中,另一种是双方手腕交叉,同时各喝自己手中的酒。另外亦可全席人集体交杯。 除交杯酒外,敬酒的习俗也颇有特色。敬酒一般是由妇女来敬,要敬两轮:第一轮先敬主人,后敬主客;第二轮先敬主客,后敬主人。有时不论主或客,先敬长者。最后一个接受敬酒的人要回敬敬酒人一杯,以表示对他的谢意。无论交杯酒还是敬酒,都必须是两杯。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人是两只脚走路的,所以喝酒也要喝两杯。敬酒时,妇女们手捧酒杯,高唱敬酒歌:“天天杀牛等,贵客没光临,今天客错路,来到我家门,坛中没好酒,盘里无鱼荤,吃口酸汤菜,略表我情意。”客人接过酒,对唱道:“久想来走亲,家事难脱身,今天冒昧到,待客真热情,盘中菜已满,好酒坛中盛,心中很快乐,感谢好主人。”这样主客一唱一和,气氛更加热烈。

文章TAG:苗族  舞蹈  我不知  不知  苗族舞蹈我不知怎么称呼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