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壮族主要的 舞蹈形式

壮族的主要形式舞蹈壮族的主要形式舞蹈属于自然崇拜的有“蛙舞”、“铜鼓舞”、“闹锣”。以下是我整理的壮族主要形态舞蹈。钢管舞:又叫“打吕烈”“古浪”。流传于广西马山、都安等村落。“鼓浪”一词在壮语中的意思是盛米的木臼。过去壮族人把原木挖空做米,用木杵做米。这种舞蹈起源于打饭工作。起初是绕着木臼表演,后来发展到用竹竿敲打板凳。

这种舞蹈既能表现插秧、收割、脱粒、打稻等劳动过程,又保留了竹筒的敲击声所伴随的古朴韵味。“扁担舞”在中年妇女中尤其流行。表演人数一般为四人,十人以上为一组。他们或一起打板凳,或互相交叉,此起彼伏,舞蹈有条不紊。春节的晚上,到处都是灯光,人们组织自己的打击乐和舞蹈,笑声阵阵,村庄沸腾,一派丰收的景象。《庄谚》中有这样一句话“正月春满堂,今年处处丰收”。

7、 民族 舞蹈扁担舞的相关知识

民族舞蹈钢管舞的知识大家肯定都很熟悉。经常能在电视上看到,感受到民族的特点。以下网站总结了关于-3舞蹈钢管舞的知识。钢管舞,又称“大路列”、“鼓浪”、“大浪”(均为壮语音译),是壮族的民间形式之一。流行于温马山、都安两县的山村。一组至少有四个舞者,少则十个,多则八个。他们聚集在一条长板凳或木槽周围,每个人手里拿着一根扁担互相敲打,或敲打板凳或木槽,发出各种和谐的声音。节奏变化无穷,节奏感强,声音清脆高亢,形势不凡。

8、 民族舞教程:哈尼族民间 舞蹈概况

银禧舞蹈节,杨度莽鼓励帽舞竹筒棕扇舞哈尼族历史悠久,是我国西南地区为数不多的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民族。尚书。龚宇最早记载西南地区民族有“和夷”,包括哈尼族先民。隋唐时期,哈尼族和彝族统称为“乌蛮”。《新唐书·南蛮传》有“和谐人”之称,指的是当时居住在哀牢山和孟了山的哈尼族。从唐朝到清朝的一千三百多年间,“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常见的历史称呼。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红河下游和澜沧江之间的山区,其中双柏县西南部、新平县西部和元江、墨江、江城、红河、元阳、卢纯、金平县都在哀牢山,是哈尼族最密集的地区,包括建水、景谷、普洱、镇远、孟连、澜沧、禄劝、昆明、玉溪、金平。国外一万一千多人,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哈尼族有各种各样的自名和互名:哈尼、卡多、雅尼、倪好、毕约、白洪、诺比、诺美、和歌、米拉、切迪、阿索、多尼、耶切、西摩、托塔、布都、不空、阿木、果吹、多尼、卡贝、海尼等。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竹筒  舞蹈  男女  民族  民族竹筒舞蹈男女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