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眉飞舌怎么样啊看到网上说的挺好的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眉飞舌舞挺棒的啊我山东潍坊的,加盟的就是眉飞舌舞一个多月就把成本赚回来了店里面所有吃的喝的都能跳舞加盟费一万多,售后也不错 ,设备也是赠送的里面有日韩简餐,情侣酷饮,男士酷饮,鸡尾酒系列、西式甜点、中式小吃特别多我主卖的是卡通蛋糕和男左女右的,反正卖的特别好
在网上看到眉飞舌舞这个项目,不知道是真的吗?上面说已有800家加盟了,也不知是真是真的?有开过的说1说

眉飞舌怎么样啊看到网上说的挺好的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2,西游记和西游降魔篇里边悟空出现时的配乐是什么

小刀会序曲小刀会序曲是内地1962年推出的《小刀会》舞剧中的音乐,作曲家叫商易,山东人。“小刀会序曲”是“小刀会组曲”中的一首,是商易于59年为民族舞剧《小刀会》作的配乐,早期“小刀会序曲”就出现在胡金铨的《龙门客栈》 ,是周星驰电影中最常被引用的背景音乐,如在大话里至尊宝被点三颗痣看照妖镜,还有至尊宝变成孙悟空后大战牛魔王之前亮相 ,《鹿鼎记》海大富化妆成关公亮相 《大内密探零零发》皇上出场揭穿无相皇的时候都用了这个配乐。而在周星驰最新的电影《西游·降魔篇》中再次被引用。另外在洪金宝的电影《侠盗一枝梅》,《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的开片乐也用到了这个配乐。《龙门飞甲》更是将小刀会序曲演绎的淋漓尽致。望满意采纳
不是吧?我记得是功夫中的《闯将令》

西游记和西游降魔篇里边悟空出现时的配乐是什么

3,下列诗句反映了中国的什么习俗

重新修改!~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反映登高、插茱萸的习俗。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2.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年宋·王安石《元日》体现春节贴春联的习俗。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秋节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反映中秋赏月的习俗。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4.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清明节白居易《寒食野望吟》反映清明、寒食祭祖扫墓。祭祖扫墓是寒食、清明的一项重要的习俗。
>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
1.重阳2.新年3.中秋4.清明
哦,写错了!呵呵! 风飞女孩玫瑰梦 - 副总裁 十一级说对了!1 重阳节(老人节)2 春节(大年)3 中秋节(八月十五)4 清明节

下列诗句反映了中国的什么习俗

4,求二人转小帽 送情郎的歌词

一不要你愁来 二不让你忧 三不要你穿错了奴的兜兜 小妹妹的兜兜本是那个银锁链呀 情郎哥的兜兜是八宝如意钩一不要你慌来 二不叫你忙 三不要你穿错了奴的那个衣裳小妹妹的衣裳本是那个花挽袖 情郎哥的衣裳马蹄袖儿长小妹妹送情郎啊送到了大门东 尊一声老天爷下雨别刮风刮风不如下点那小雨好呀 下小雨能留住我的郎多呆几分钟小妹妹送情郎啊送到了大门南 顺腰中掏出来一呀么一串钱这串钱留给情郎路上用啊 情郎哥你渴了饿了用它好打打尖啊 小妹妹送情郎啊送到了大门西一抬头看见一个卖梨的 我有心给我的情郎买上那几个用又一想我的情郎哥不爱吃酸东西 小妹妹送情郎啊送到了大门北抬头看大雁南飞排呀么排成队 那大雁南飞总有那归北日情郎哥你此一去不知你多暂回 情郎哥你此一去不知你多暂回扩展资料《送情郎》是二人转传统小帽,是“情郎”系列小帽之一,也是家喻户晓的东北民歌之一。高茹将《送情郎》词曲进行改编,使其更抒情,更优美,更具艺术欣赏性。改编后的《送情郎》成为东北民歌抒情曲中的经典作品,久唱不衰!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一种有着三百多年历史,悠远的原始文化传承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它植根于中国东北民间文化,属于中国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东北部等地区。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请稍等一会儿哦~情郎哥你此一去不知你多暂回 情郎哥你此一去不知你多暂回希望我的问题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对我的服务满意请给一个赞吧~[开心]更多1条
送情郎送之在大门东啊, 正赶上老天爷刮起了老北风啊, 刮风不如下点小雨好啊, 下小雨那个能留上我地郎多呆上几分钟, 送情郎送之在大门南啊, 顺腰中我掏出两块大银圆啊, 这一元与我地郎起上火车票, 这一元与我地郎呀啊买上一盒中华烟, 小妹妹送情郎呀啊, 送到大门西呀啊, 一抬头我就看见了一个卖梨地呀啊, 我有心与我地郎买上梨两个呀啊, 想起来昨晚儿地事儿吃不了这凉东西呀啊, 小妹我一送大门北呀啊, 一抬头我瞧之见, 一对鸳鸯来戏水呀啊, 鸳鸯戏水呀啊成双又配对呀啊, 也不知情郎哥多暂才能把家回呀啊, 小妹妹送我地郎啊送在大桥头啊, 眼望着河水哗哗流呀啊, 小河流水终究归大海呀啊, 露水地小夫妻多暂不能长久啊, 小妹妹送我地郎啊, 一送到火车站呀啊, 火车拉鼻儿冒出一股烟哪啊, 火车一去还能回转, 也不知情郎哥何时把家还哪啊。我不知道正版不?没有lrc 的!
一不要你愁来 二不让你忧三不要你穿错了奴的兜兜小妹妹的兜兜本是那个银锁链呀情郎哥的兜兜是八宝如意钩一不要你慌来二不叫你忙三不要你穿错了奴的那个衣裳小妹妹的衣裳本是那个花挽袖情郎哥的衣裳马蹄袖儿长小妹妹送情郎啊送到了大门东尊一声老天爷下雨别刮风刮风不如下点那小雨好呀下小雨能留住我的郎多呆几分钟小妹妹送情郎啊送到了大门南顺腰中掏出来一呀么一串钱这串钱留给情郎路上用啊情郎哥你渴了饿了用它好打打尖啊小妹妹送情郎啊送到了大门西一抬头看见一个卖梨的我有心给我的情郎买上那几个用又一想我的情郎哥不爱吃酸东西小妹妹送情郎啊送到了大门北抬头看大雁南飞排呀么排成队那大雁南飞总有那归北日情郎哥你此一去不知你多暂回情郎哥你此一去不知你多暂回拓展资料《送情郎》是一首广泛流传于我国各地的民歌,其旋律源于我国古代的《孟姜女调》,发源于江苏扬州,传入山东、东北、安徽等地。目前扬州民歌中尚存有原始版本,黄梅戏中也存在同名版本。但普遍流行的有郭德纲、岳云鹏、闫学晶、奚秀兰、赵本山、北京天使合唱团等艺人演唱过的版本,其中以奚秀兰、岳云鹏和闫学晶的演唱分别为民歌版、相声版和二人转版的最主要代表。
二人转小帽《江北送情郎》女:送情郎一送送之在男:大门东女:偏赶上老天爷男:下雨又刮风合:留我情郎多呆几分钟得腊梅呀依哟得腊梅呀依哟留我情郎多呆几分钟女:送情郎一送送之在男:大门南女:顺腰中我掏出来男:两块大银圆合:留我情郎一路打茶尖得腊梅呀依哟得腊梅呀依哟留我情郎路上打茶尖女:送情郎一送送之在男:大门西女:一把手拉住了男:情郎哥的衣合:你也难舍我也难离得腊梅呀依哟得腊梅呀依哟合:你也难舍我也难离女:送情郎一送送之在男:大门北女:瞧见一只孤雁又往南飞合:情郎走后谁把奴家陪得腊梅呀依哟得腊梅呀依哟合:情郎走后谁把奴家陪女:送情郎一送送之在男:十字街女:十字街前搭戏台合:唱地山伯又唱祝英台得腊梅呀依哟得腊梅呀依哟合:唱地山伯又唱祝英台女:送情郎一送送之在男:松树林女:瞧了瞧四周男:没有人合:坐在地下咱俩谈谈心得腊梅呀依哟得腊梅呀依哟合:坐在地下咱俩谈谈心女:送情郎一送送之在男:大桥头女:手扶着桥栏杆男:望水流合:露水的夫妻不能到白头得腊梅呀依哟得腊梅呀依哟合:露水的夫妻不能到白头女:送情郎一送送之到男:火车站女:火车他一拉鼻男:冒了一股烟合:情郎走后奴家好心酸得腊梅呀依哟得腊梅呀依哟合:情郎走后奴家好心酸

5,仲秋是什么时候

古人“中秋”与“仲秋”通用。在流传的,应该是最早的《尚书·尧典》中,有“宵中,星虚,以殷仲秋”的记载。“宵中”指昼夜长短相等,“虚星”是北方玄武七宿之一,“殷”是“正”,也就是以虚星黄昏时在南方出现,昼夜平分来说明仲秋时节气候。春夏秋冬,四时成岁,每季都有孟、仲、季三个月,“孟”是第一,“仲”是第二。在西汉刘安的《淮南子》里,有为什么每季是三个月的解释:“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三月而为一时,故祭祀三饭以为礼,丧纪三踊以为节,兵重三罕以为制。”“踊”是跳脚号哭,兵以三军为制,“三”也就是终。按编纂于战国时期的《礼记》的解释,“月者三日成魄,三月而成时”。“三”也就是终。 同样编纂于战国时期的《周礼》,在《天官·司裘》中有“中秋献良裘”的记载。“司裘”是管皮衣的官,中秋时节,夜寒风凉,要献上精致的皮衣。在《春官·章》中有:“中春昼击土鼓吹幽雅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是之。”“”是古乐器,共两种,“吹”是早期的笛,“舞”是早期的箫。“章”是专管“”的官,还有“师”,专管与“”配合的舞蹈。这里的“中秋”显然指仲秋时节,古人在仲春与仲秋都有顺应时节的歌舞,只是舞蹈性质不同:仲春击鼓吹幽管唱迎暑之歌,为顺应阳气,用斧与盾跳武舞;仲秋击鼓吹幽管唱迎寒之歌,为顺应阴气,用羽毛跳文舞。秋分时节的祭月,实际就是这种顺应时节礼仪的发展。《夏官·司弓矢》中还有:“中春献弓弩,中秋献矢。”“司弓矢”是专管弓箭的官,“矢”是用兽皮做的盛箭的口袋,是为秋冬的狩猎做准备。 秋分这个节气一般与中秋相距最近,偶然也有碰上中秋的。何谓秋分?按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的说法是,“阳在正西,阴在正东,谓之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他说,春分是“阳在正东,阴在正西”,所以“阴日损而随阳”,阳尊阴卑,要跳武舞。秋分是“阳日损而随阴”,变成相对的阴尊阳卑,要跳文舞,阴气日益加重才会有霜降。这样,春分在早晨朝拜太阳,秋分在傍晚朝拜月亮,都是歌舞具体内容。“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是通过顺应天道来建立王者之尊。按规矩,朝日在东门外,夕月在西门外。《周礼》的《天官·掌次》说:“朝日,祀五帝,则张大次小次,设重重案。”四时祭祀都为“迎气”,五帝是传说中上古的五位帝王,“大次小次”是大幄小幄,君王祭祀前后休息的地方,重重案是摆祭品的用具。 春分朝日的礼拜是迎日,因为日是太阳之精,所以君主要天未亮先到大幄等待,祭祀日出后再到小幄休息。秋分夕月是迎月,月是太阴之精,秋分日还有天人会月的说法。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也就是一个生长周期的结束。但《周礼》中没有迎月仪式的详细记载。“夕月”应该是今天中秋崇拜的基础,也就是说,中秋崇拜基础是膜拜太阴之精,随阴尊阴。因为从这一天起,阴气将左右天地万物,直到来年春分阳气重新突地而出。 那么什么时候才有中秋节的名称?查宋人李为宋太宗赵光义编《太平御览》时,“时序部”里还没有中秋节或者八月十五。李生于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卒于宋至道二年(996年),说明北宋初中秋尚未成节。但唐诗中已经多有八月十五记载,白居易的《效陶潜体》之七中,已明确有“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三五”就是十五,《礼记·礼运》说月亮是:“三五而盈,三五而阙。”“盈”为圆满,圆满也就是缺损的开始。唐人张读的笔记《宣室志》中,已经记载东晋太和年间,有一位周生善道术,“中秋客至,周曰:吾能梯云取月置之怀。因取筋数百条,绳梯架之。闭目良久,忽天黑,仰视无云,俄,呼曰:至矣,手举其衣出月寸许,一室尽明,寒入肌骨,食顷如初。”但我理解,唐代只是已经从迎月发展到玩月,八月十五显然还没有成为合家团圆专门的节日。因为在顾况的《望秋月简于吏部》诗中,仍有“寥中秋夜,坐见如钩月”句,诗中的“中秋”还是泛指八月。“寥”是空旷而清朗,《楚辞·九辩》:“寥兮天高而气清。” 最早明确记载有一个“中秋节”的,应该是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此书是南渡临安后对北宋末年汴京民俗的追记,在卷八中有“中秋”条:“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可做蜜饯的酸果)、梨、枣、栗、孛萄(葡萄)、弄色枨桔,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其中没有馈赠月饼的记载,强调的是喝酒和吃螃蟹、各种新鲜水果。从玩月发展到以酒邀月、赏月,热闹中一片酒气蒸腾。 之后,同是南宋人的吴自牧模仿《东京梦华录》作成《梦粱录》,卷四“中秋”记:“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宴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栾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这里,欢饮开始有合家团聚的背景,而且在卷十六的“荤素从食店”中出现了“月饼”记载。但月饼此时还没与中秋联系,它陈列在当时临安的“市食点心”类中,是点心的一种。“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与它排列在一起的还有芙蓉饼、菊花饼、梅花饼、开炉饼。在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月饼则列在“蒸作从食”中,说明它最初是一种蒸食的点心。 月饼与中秋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可能是明朝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此书卷二十《熙朝乐事》中明确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但明代的月饼究竟是不是烘烤的?还是没找到文字记载。直到清人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有两种明确的月饼记载——“刘方伯月饼: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加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花边月饼:明府家制花边月饼,不在山东刘方伯之下。余常以轿迎其女厨来园制造,看用飞面拌生猪油团,百搦才用枣肉嵌入为馅,裁如碗大,以手搦其四边菱花样。用火盆两个,上下覆而炙之。枣不去皮,取其鲜也。油不先熬,取其生也。含之上口而化,甘而不腻,松而不滞,其功夫全在搦中,愈多愈妙。”两种都是酥皮月饼。 中秋夜,天高月圆,酒足饭饱,最易舒展对明月的感触。当年东汉人张衡在他的天文著作《灵宪》中说,月亮中是因“阴精积而成兽,像兔、蛤焉,其数偶”。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引用佛家说法,说月中所有,乃地上山河的影子,蟾兔都是“地影空处水影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观察,倒是与今天科学的说法一致。他说:“月如银圜,本自无光,日耀之乃有光。其圆非圆,乃月与日相望,其光全耳。及其阙也亦非真阙,乃日光所不及耳。”在很早之前,刘安在《淮南子》中其实已经说过:“月望日,夺其光,月十五日与日相望,东西中绝则月食夺光也。” 至于嫦娥奔月的说法,在《淮南子》中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奔月宫。嫦娥羿妻也,服药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张衡的《灵宪》中补记:“嫦娥奔月,是为蟾蜍。”于是蟾宫便变成月亮代称,蟾蜍是为月精,其阙也就变成银蟾所食。然后有玉兔,银蟾是嫦娥,倒是阳;玉兔变成金兔倒是阴,蟾蜍与兔共明,阴系阳。然后有广寒宫,柳宗元的笔记《龙城录》记,开元六年八月十五,唐明皇“与申天师、洪都客作术,卧游月宫,见一宫榜曰广寒清虚之府,下视王城,嵯峨若万顷琉璃之田。有素娥十余人,皆乘白鸾舞于广庭桂树之下,音乐清丽。归按其调作霓裳羽衣之曲”。有了广寒宫中的桂树,才有了与嫦娥配对的吴刚。吴刚出现于比《龙城录》略晚的《酉阳杂俎》:“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至此,赏月一切要素都已具备,以后的诗人们只不过以此为题材,对酒当歌,不断重复地抒发自己的幽思而已。
9.14

6,敲门砖真的存在

存在敲门砖指拣砖头敲门,门开后即弃砖。比喻谋求名利的手段 。宋,曾敏行 《 独醒杂志》卷五:“一日, 冲元自窗外往来, 东坡问:何为? 冲元曰:绥来。 东坡曰:可谓奉大福以来绥。盖冲元登科时赋句也。 冲元 曰:敲门瓦砾,公尚记忆也!”后以“敲门砖”比喻士人借以猎取功名的工具,一达目的,即可抛弃。在说敲门砖之前,先说说敲门的事情。一、史上最有名的一次敲门长庆三年,也就是公元823年的六月,唐穆宗李恒升任韩愈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其中的京兆尹相当于首都的市长。一向飞横跋扈的神策军,也就是京师卫戍部队,上上下下在知道这个消息后,都不敢在京师地面上犯法了。他们一致认为韩愈这个人不得了,是一个不信邪的狠角色,在信佛拜佛的本朝,竟然敢建议宪宗先皇帝,将供奉的佛骨放在水里火里销毁。由此可见,他对由凡人肉胎组成的神策军,根本就不放在眼睛里了。这一年,在国家的层面上,没有什么值得记载的大事情发生。这一年的秋天,在京城长安,有一个叫贾岛的人,有一天下午,正在自家院中的一棵树下闲坐,看见落地的树叶在秋风中旋转,心中顿生一种秋风起兮思故人的念头,猛然想起了一个叫李凝的好朋友,已经有好多天没有见面了,不知道他的近况如何?就决定到他的住处去看看他。说去就去,贾岛趁兴就在家门口附近的一个饭店里,雇了一头毛驴,顺便买了两块胡麻饼,又将从店里借来的一只装满水的葫芦,挂在驴的脖子上,然后翻身上驴,拍了一下驴屁股。毛驴在贾岛的引导下,贾岛在凭着的记忆里,顶着阵阵卷起的秋风,晃晃悠悠的穿过长安城的西门开远门,迎着落日的余晖,来到了城外的西郊。道路是越来越偏僻了,由于人迹稀少,两旁的野草纷纷向路中央生长,农家也是越来越少了,几乎看不见袅袅炊烟。天开始暗了下来,一弯残月慢慢的升向中天。夜风阵阵的吹着,云彩时不时的在月亮下面飘过。当他走过了一座无名小桥,终于看到了李凝居住的庭院。庭院东院墙的边上,长着一棵柳树,朝南开的两扇柴门,紧紧的关闭着。在庭院的西面,有一个很是方正状的池塘,池塘的岸边,也同样长着几棵大大小小的柳树。池塘的西面,是一座寺庙,有一个夜归的僧人,正在一会儿明一会暗的月光下,轻轻的敲着山门。贾岛推开庭院的柴门,径自来到李凝的房门外,先是轻轻的敲着,后是越敲越重,敲门声惊动了栖息在柳树上的鸟儿,在渣渣的叫了几声后,很快的又恢复了平静。李凝不在家。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激发了贾岛的创作灵感,他在沉思了好长的时间后,慢悠悠的写出了下面的一首诗: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第二天早上,在李凝家的灶间里,胡乱的睡了一夜的贾岛,醒来后看着杳无人声、又没有多少烟火气息的屋子,心中很是落寞,禁不住的自言自语道:李凝真会玩哪,找了这么一个鬼都不上门的居处。他想起了昨天晚上写的那首诗还没有诗题,不如就称作《题李凝幽居》吧。他吃完了昨天剩下来的半块胡麻饼后,将李凝家庭院的柴门重新关上,然后就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城了。一路上的他,都在想着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题李凝幽居》的五言律诗。除了在想诗的平仄和字的韵脚,有没有可以进一步斟酌以外,想得更多的是这首诗的颔联。总觉得这一联诗中的“僧推月下门”句,存在着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犹豫:到底是僧在推门好呢?还是僧在敲门好呢?进入了长安城里,走在了朱雀大街上,贾岛还是在驴背上,分别用两只手,先后在半空中,来回比划着敲门的动作和推门的动作。就在这个时候,那些在路上行走得好好的行人和马车,突然纷纷的向两边回避。沉浸在苦思冥想中的贾岛,全然不知道京兆尹韩愈出巡的车队,正迎面向他浩荡而来。路上的行人,都紧张的看着贾岛,他们知道韩愈对不守规矩的人,处罚起来是很严厉的。五代十国时的何光远,在《鉴诫录》一书中写道:“时韩吏部权京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岛但手势未已,俄为宦者推下驴,拥至尹前,岛方觉悟(贾忤旨条)”。骑在毛驴上的贾岛,耳朵里根本没有听见鸣锣开道的公差喝道声,在不知不觉中,冲撞了京兆尹韩愈行进中的车队。于是他立刻就被一众公差,七手八脚的从驴背上强行的拽了下来,并被押送至韩愈面前问罪。韩愈一看是认得的,是已经有好几年没见面的贾岛。他记得这个贾岛,在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他因为向宪宗皇帝上了一篇《谏迎佛骨表》的奏表,因为其中有“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的内容,从而触怒了一心礼佛的唐宪宗,被从京官刑部侍郎的位置上,一下子贬到了八千里之外的苦寒之地潮州当刺史。还是这个贾岛,为他被贬一事,不怕政治打击,曾专门写了一首《寄韩潮州愈》的诗给他,开首的“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两句诗,很是给他一种雪中送炭的温暖。韩愈在问明了事情的缘由后,不但没有惩罚贾岛擅闯车队的不法行为,反而在路中央索性停住了乘坐的马车,在皱着眉头想了很长的时间后,用肯定的口气对贾岛说:“要我看啊,还是用敲字好啊”。何光远的原文是这样写的;“韩立马良久思之,谓岛曰:作敲字佳矣。”二、古人笔下的种种敲门1、用拳头敲门的鲁智深同样是敲门,唐人贾岛作为一个文人,最终确定夜归的僧人,在月下之夜,是用翘起兰花指的手指,对着庙门文文雅雅的敲门。经过韩愈的首肯,敲门敲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推敲”佳话,这真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啊。  宋朝曾经有一个军官,却是把手指攥成拳头恶狠狠地敲门,尽显一介武夫的草莽本色。在《水浒传》第三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书中,施耐庵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那个军官的敲门细节:门子听得半山里响,高处看时,只见鲁智深一步一颠,抢上山来。两个门子叫道:“苦也!前日这畜生醉了,今番又醉得不小可。”便把山门关上,把拴拴了。只在门缝里张时,见智深抢到山门下。见关了门,把拳头擂鼓也似敲门。两上门子那里敢开。智深敲了一回,扭过身来,看了左边的金刚,喝一声道:“你这个鸟大汉,不替俺敲门,却拿着拳头哧洒家!俺须不怕你!”一句描写敲门动作是“拳头擂鼓也似”的比喻,极简极形象的勾勒出鲁智深不拘小节的率性和任性,一声对金刚“你这个鸟大汉,不替俺敲门,却拿着拳头哧洒家”的怒喝,顿时将鲁智深这个莽撞汉子的性格,入木三分的写活了。2、用马鞭敲门的薛嵩使者《太平广记》里有一则“红线”故事:说的是在唐朝代宗的时候,代宗皇帝在平定安史之乱后,为了笼络安史旧部,将再次归唐的安史旧将田承嗣,重新任命为魏博节度使。这个田承嗣拥兵自重,在住所地的魏城,表面上听命于李唐朝廷,实际上却将管辖之地搞成了割据之地,自任官吏自组军队自取赋税自管司法,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田承嗣肺部患有疾病,天冷还好,但只要天气一热,病情就会加重,常常是喘不过气来。因此他就对人常常说道:“山东天气比较凉快,我若能驻守山东,还能多活几年。”他不但是这样说的、这样想的,还准备这样做,他从他10万人马的部队中,精心挑选了三千勇士,组成了特种部队,准备选一个好日子,出兵吞并潞州。当时的潞州节度使是薛嵩,薛嵩虽然是大名鼎鼎的薛仁贵的孙子,却没有祖上薛仁贵那样的威武霸气。他在知道这个消息后,日夜忧愁却无良策。薛嵩家的一个名叫红线的婢女,在一天夜里,知道了这件事情后,马上就对薛嵩说:“这事好办,何必犯难?不如这样吧,这件事情交给小女子今晚去办吧。在小女子临走之前,请您现在就准备好一个使者、一匹快马、一封书信,书信的内容要这样写”,说完她就一字一句的口授了起来。话说下半夜的魏城城内,已经是乱成了一锅粥,到处都是军人,到处都是火把,正在挨家挨户的搜捕偷盗田承嗣府中金盒的窃贼。“红线”故事接下来的原文是:“使者以马棰挝门,非时请见。承嗣遽出,使者乃以金合授之”。使者用马鞭敲田承嗣府第的大门,看门人认为在这非常时刻求见田承嗣,一定是有紧要的事情。田承嗣闻讯后,急急忙忙的披着衣服出来了。手里提着马鞭的使者,看见田承嗣后,就把一只金盒给了他,同时还给了他一封薛嵩亲手写的信:“昨晚有人从魏州来我这里,这个人说从您床上的枕头边上拿走了一个金盒。因为是你的东西,所以我不敢留下来。现在特派专使连夜送还,敬请你查收。”田承嗣看到这里,不由得伸手摸了摸自己的脖子,还好脖子上的脑袋还在。在惊出了一身冷汗之后,他给了使者很多赏赐,又专门派人送了许多许多的厚礼给薛嵩,并且对薛嵩说,多亏他宽宏大量不记私仇,否则的话我已经是头颅不保了。3、用拐杖敲门的潘老人下面这个“潘老人”的故事,也是出自于《太平广记》:嵩山少林寺,元和中,常因风歇,有一老人杖策扣门求宿。说的是在唐朝宪宗的元和(806年 - 820年)年间,有一天晚上,有一个老人,在大风刚刚停止的时候,来到了嵩山少林寺的山门前,用拄着的拐杖,叩门请求住宿。寺里的僧人听到叩门声后,一面以庙门已经关闭要到天明才好开为理由,拒绝了老人开门的要求,一面告诉说寺门外面有两间空房子,请老人自行进去睡觉吧。二更天以后,有一个僧人起床,要外出小便。忽然发现庙门外面非常明亮,犹如白天一样,这可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情,就感到非常的奇怪,于是就想上前看个明白。他悄悄地打开一条门缝,只看见老人所住的那个空空如也的房间里,地上已经铺设了床垫子,床垫子上是翠绿色的帐幕,看上去很是美丽光彩,又看见床垫子上放着不少的菜肴,这个老人端坐在床垫子上,就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神态安然的吃着喝着,还不时的打着饱嗝呢。看见这个场景的僧人,就急忙将他看到的场面,告诉了其他还在睡觉的僧人,于是这些僧人就全部起来了。这些僧人一面对老人如此神秘的表现而感到惊讶,一面又不敢开门上前去问个究竟。只是默默地聚在一起,默默的看着眼前的这一切。到了五更天以后,吃饱喝足的老人,睡了一觉以后起来了,在一番洗漱完毕后,就伸手从怀中取出一个葫芦,这个葫芦有拳头那么大。只看见这个老人,把床垫子、帐幕、以及所有他用过的物品,一样一样的全部放进了这个葫芦里,而这个拳头般大小的葫芦,也真的是很奇怪,把所有的这些东西,也一样一样的吸纳进去了。装完东西以后,这个老人又把葫芦重新揣进怀里。这个房子又恢复了原来空空如也的老样子。这些僧人们个个感到非常的诧异和惊异,他们就打开庙门,上前去询问这个老人。但是这个老人,除了对他们表示感谢以外,什么也没有说。僧人们纷纷要求老人住到庙里来,但老人坚决不肯。他们又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只是淡淡的回答说他姓潘,是从南岳来的,昨天途经此地,今天要往北面的太原去。从那以后,还有人看见过这个潘姓老人。4、最有诗情画意的敲门最有诗情画意的敲门,是宋朝人苏东坡写的。他在《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其二再用前韵》的一首诗中,有这么两句描写敲门的精彩诗句:抱丛窥我方醉卧,故遣啄木先敲门。看见我喝酒喝多了,醉卧在梅花树下,就想把我抱起来,送进房间内去休息休息,因为实在是腾不出手来,所以就叫啄木鸟先去敲门。苏东坡写的这首《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其二再用前韵》诗,是根据柳宗元的传奇小说《龙城录》中,一则名为“赵师雄醉憩梅花下”的故事而来的:隋朝开皇年间,有一个名字叫赵师雄的人,要到位于今天广东省博罗县的罗浮山去。在寒冷的一天傍晚时分,由于又冷又饿,加上长时间得不到好好的休息,赵师雄身体极度疲惫。就在他精神恍恍惚惚之时,猛然看见了路旁边的松树林里有一家酒店,于是他就将马车停下来休息。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淡妆素服的女子,衣裙飘飘的向他迎了上来。赵师雄发现与他说话的这个女子,身上散发者一股袭人的香气,而且说话的语言非常清丽,在满心喜欢之下,身不由己的就跟着这个女子,敲开了路边的酒家之门。他和他两人频频举杯,连饮数杯,言笑晏晏,把酒言欢。不一会的功夫,来了一个身穿绿色衣服的小孩子,在他们面前载歌载舞又跳又唱。很快的赵师雄就醉酒睡着了。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赵师雄在一阵刺骨的寒风中醒来,睁开眼睛一看,这时才发现天已经亮了,自己一个人正睡在一棵硕大的梅花树下。梅花树的树枝上,有绿色的小鸟,正在欢快的跳跃鸣叫。开始泛红的天空上,月亮已经西沉,星星也渐渐隐去。赵师雄站在梅花树下,很是一番莫名的惆怅,梦中所见的那个淡妆女子呢、那个绿衣童子呢,现在都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三、世上真有敲门砖耶1、敲门最早是用瓦子的北宋朝有一个法号叫怀深的大和尚,曾经写过这四句佛经唱词:“黄叶止啼知即已,敲门瓦子亦休留。虚空讲得真经后,解笑当年石点头”《安正阇梨求偈》。由此可以知道,最早用来敲门的是瓦子而不是砖。又由此可以知道,瓦子是破碎的瓦片,瓦是完整的瓦片。所谓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2、敲门也可用瓦砾的南宋朝的曾敏行写了一本《独醒杂志》的书,在该书的卷五中,记录了一则苏东坡的逸事:东坡多雅谑,尝与许冲元、顾子敦、钱穆父同舍。一日,冲元自窗外往来,东坡问何为。冲元曰:“绥来。”东坡曰:“可谓奉大福以来绥。”盖冲元登科时赋句也。冲元曰:“敲门瓦砾,公尚记忆耶?”有一天,一位叫许冲元的人,从门外走了进来。苏东坡就问他:“你来时一路上怎么样啊?”许冲元回答说:“路上一路平安。”苏东坡就笑着说道:“平安地到达,可以说是托上天的福分。”苏东坡说的这句话,原来就是许冲元曾经说过的话。他的这一句话,最早是出现在他参加科举考试时,写在一篇赋文里的一句文言文。许冲元也笑着说道:“这种为了应付登科考试而写的句子,你怎么到现在还记得啊?”3、敲门终于用到砖了从字源的角度来讲,瓦这个文字的出现,最早见于战国。先秦的无名氏,在一首名叫《琴歌》的诗里,就唱道“百里奚、百里奚、母已死。葬南溪,坟以瓦”。而砖这个文字,在许慎的《说文解字》里,根本就没有出现过,所以说这个字出现得很晚,因此和敲门组词而成的敲门砖,有时候也写作敲门甎,那就出现得更晚了。明朝人田艺蘅,在其代表作《留青日札摘抄四非文事》中写道:“又如锦囊集一书,人所罕覩。得其片纸只字,不啻大贝南金率以厚赂。购至抄录七篇,偶凑便可命中,子孙秘藏以为世宝。其未得第也,则名之曰撞太岁;其既得第也,则号之曰敲门砖。”说的是参加科举的考生,因为科举考的是八股文,所以考生要熟悉八股文的套路,就能够在考场上举一反三。如果背熟了《锦囊集》一书中规定的七篇范文,就可以去参加考试了。如果考到了七篇中的类似题型,就可以照样模仿,就能够登科及第。这七篇范文,就是敲开科举及第大门的敲门砖啊。清朝人陈恒庆说得更是直截了当,在他的《谏书稀庵笔记》中,有一则名为“敲门砖”的笔记,开篇就写道:“科场时代,俗谓八股文为敲门砖,门开则砖抛而不用”。4、敲门有时也可以用石头清朝人沈复写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中,其中第四记《卷四浪游记快》中有这么一段文字:余乃返至墙下。小门深闭,门隙窥之,短篱曲径,绿竹猗猗,寂不闻人语声,叩之亦无应者。一人过,曰:“墙穴有石,敲门具也。”余试连击,果有小沙弥出应。我于是返回到墙边。小门紧紧的关闭着,透过门缝可以看到,有矮矮的竹篱笆,插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两旁,绿色的竹林片片相连,静静的听不到有人说话的声音,拍了几下门,也没有回答的声音。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经过的路人对我说:“墙上的洞里头有块石头,这块石头是用来敲门的。”我于是在门边上的墙洞里,找到了一块石头,于是就拿着这块石头,连续的敲了几下门,果然有一个小和尚出来应答了。世上真的有敲门砖耶,古之人不余欺也。

文章TAG:山东  什么  怎么  怎么样  山东飞什么舞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