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中国民族民间舞初级教程

中国民族民间舞初级教程如下:1、转圈平圆类:四位转,跨腿转,耶转,舞姿拧身转,平转,跳转,抱腿转,挥鞭转,旁腿转。2、立圆翻身类:点翻身,串翻身(可以行进也可以原地)吸腿翻身,踏步翻身,翻身绞腿蹦子。3、腰的技巧:前呛脸,后抢脸,前桥,云桥(云礼,前空)后桥,踹燕,顶脚背大涮腰,大回环。中国舞(China classic dance)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古典舞创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戏曲和武术是建立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基础,中国古典舞的基础训练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基训中的技术、技巧有着独具一格的民族特性,与其它舞种中的技术、技巧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古典舞有:霓裳羽衣舞、胡旋舞、剑舞、盘鼓舞等。

中国民族民间舞初级教程

2,初学民族舞的基本动作

初学民族舞的基本动作如下:平手: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向正旁打开。勒马手:手握空拳,拇指放在食指的第一个关节上。叉腰手:四指握拳,拇指向手的正旁伸直打开。平的鹰式位:平手,双臂向旁抬起和肩平,向前呈弧形。高的鹰式位:在平的鹰式位上提起45°。叉腰位:四指握拳,拇指打开,叉于腰间。勒马位:勒马手呈下弧形状,向外伸出。单手为单勒马位,双手在外称双勒马位。扩展资料:蒙古舞风格特色:一是盅碗舞。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风格特点的“软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语汇,表现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风格。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盅碗舞,舞姿质朴简单,没有严格的规律动作。 二是筷子舞。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时击打手、腿、肩、脚等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或台面)。随着腕部的翻转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转身左前倾,有时转身右前倾。

初学民族舞的基本动作

3,适合初学者跳的民族舞

适合初学者跳的民族舞如下:1、蒙族舞蒙族舞节奏较快,热情奔放,要求舞者气场要大。特定的碎抖肩和翻腕的动作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活泼欢快,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造型则挺拔豪迈,步伐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2、维族舞在维族舞蹈中,从头、肩、腰、臂、肘、膝到脚都有动作,传神的眼神更具代表性。维族基本身姿动作:身体微微前倾,重心放在脚掌上,身体最大限度拔高,胸腰向上,头和鼻尖微上扬。维族舞最经典的动作:动脖、弹指、翻腕,三步一抬、前后点步、垫步、单腿跪蹲等。3、族舞藏族舞的重点在于膝盖的屈伸,连续不断的屈伸透露出藏族舞的韵律。典型步伐:三步一撂和三步一踏。踢踏,果谐,弦子,锅庄热巴等舞蹈都属于藏族舞的范畴。4、傣族舞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以瑞丽县和耿马县孟定的孔雀舞为代表。5、苗族舞苗族舞蹈,就是指苗族地区拥有和传承着中国历史文化的遗产。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且它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体现着苗族“鼓舞”历史的悠久。

适合初学者跳的民族舞

4,民族舞9个基本功动作和技巧说明

1、民族舞基本动作—压腿这是舞蹈基础训练中最为基本的训练内容,分别为压前、旁、后腿。压腿的练习有助于打开学生腿部关节的韧带。压腿时要注重腿部关节的直立,脚背向外打开绷直,并保持上半身的直立。向下压至上半身和腿部之间的没有缝隙。个别学生韧带太紧,在压腿的历程中不要苛求一定要压下去,保持正确的仪态,日积月累就可以拉长韧带,达到要求。特别注重的是胯部要端正。压旁腿和后腿的时候学生最容易出胯和斜胯,需要及时矫正。在压旁腿时,同侧的手扶住把杆,另一只手臂紧贴在耳边,向腿上靠近并尽量向远处伸展,拉长旁腰。压后腿时,注重肩膀端平,颈部不要缩,撑住头部别掉下去,并向后伸展。伴奏带:选用节拍感比较强的音乐。2、民族舞基本动作—压肩这是打开肩部韧带的练习;压肩时,双手臂伸直放在把杆上。两腿之间的距离略等于肩宽。头部和脊柱都要放松,向下压时能够感觉到肩部韧带被拉长。伴奏带:中速,节拍舒缓2/4。3、民族舞基本动作—推脚背组合脚背的优劣因人而异,大部分取决于先天因素,但也不能忽视后天的训练。在训练之前,从脚尖到整个大脚背都要勾当开;训练时,双手扶把杆,挺胸抬头、收腹提臀,双脚并拢站好,先从单脚背训练开始。4、民族舞基本动作—把杆训练组合少儿舞蹈培训与专业舞蹈训练有很大区别。在做把杆上的动作组合时,不可能像专业学员那样的强度和难度。除非是经过若干年业余训练,自身条件可以达到专业水平了才有能力做到难度和强度并举的动作组合。少年小童活泼好动,喜爱好玩有趣的动作,这就要求教师在编排这类把杆上的动作组合时,注重结构简单易学,学生有能力做到。好玩好学,天然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在讲授中不断给予学生以适当的鼓励和称许,学生接受的就快。双手/单手)转腰组合这些组合,相宜于少年小童的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随着学生各方面的不断进步,在此基础上加大难度,变换花样,达到舞蹈训练的要求。5、民族舞基本动作—踢后腿双手扶把杆小八字部站好,膝盖都要绷直,头抬起来平着看前方。在踢后退的历程中,上半身保持不动,不要侧身回头,胯不能松,脚背和膝盖都要绷直。切忌身体前倾。如果在反复强调,学生还是做不到位的情况下,可以先单一的联系控后腿即双手扶把杆,把一条腿向后抬起来,纠正学生的仪态,然后再过度到踢后腿。6、民族舞基本动作—劈叉跳是为学习中间大跳做好准备的手扶把杆的.跳跃组合。在做这一动作跳起来时要注重双脚同时一前一后打开。打开历程中,绷直脚背,伸直膝盖,跳跃越高,腿叉越开越好。着地时,双脚迅速收拢,两脚并起来着地。左脚在前劈叉,双手抱住左脚,控1—2分钟,然后腿不动,身体向后仰。右手撑住地面,左手抓住后腿控住。左脚在前的竖叉不动,身体向右转的同时变胯,变为横叉。双脚背不要趴倒在地面。上半身和脚背都要立起来然后上半身趴倒在地面,双手臂向前伸展。趴胯1—2分钟。横叉不动,再向右转,变为右脚在前的竖叉。7、民族舞基本动作—大踢腿是培养腿的力度和开度的训练。不论是前腿还是旁腿,都要保持上半身直立,中段夹紧,秋水注视前方。踢腿的历程中,同样要注重脚背和膝盖的绷直。有许多学生在踢腿的时候,为了让腿部可以碰到身体,上半身极力向前够。如许做,颈部便往回缩,头向前探,双膝弯曲,非常难看。所以,在踢腿前要告诫她们,踢不高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保持正确的仪态。在这一前提下,经过刻苦练习,腿会越踢越高,韧带越拉越长。在学生取患上微小的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赞赏和鼓励。有些学生回家也时常自己练习,到课堂上教师可以明显的感到她的变化和提高,则更要适当的给予称赞,否则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了身体和腿要注重外,两只手臂也不能忽视。在踢腿的历程中,一定要保证手臂端平,不能放松下来。8、民族舞基本动作—下腰年龄偏小的学生腰的柔韧性不错,但是手脚都没有气力,支撑不住身体,常常是用头顶住地面下腰。教师都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保护她们,纠正下腰的仪态,告诉她们用力的部位和下腰的要领。双脚打开至肩宽,双臂向上伸直,五指打开,手心朝前。下腰时,上半身向后仰,头抬起来向后找自己的脚后跟,身体和手都向脚后跟靠齐并往里卷。下好以后,手臂和膝盖都尽力撑直,秋水看脚后跟。9、民族舞基本动作—劈叉有利于拉伸学生腿部韧带。在训练时,注重脚背不能败坏。我们可以按照如许的顺序训练:(1)左脚在前劈叉,双手抱住左脚,控1—2分钟,然后腿不动,身体向后仰。有基础的学生可让右首撑住地面,左手抓住后腿控住。(2)左脚在前的竖叉不动,身体向右转的同时变胯,变为横叉。双脚背不要趴倒在地面。上半身和脚背都要立起来然后上半身趴倒在地面,双手臂向前伸展。趴胯1—2分钟。(3)横叉不动,再向右转,变为右脚在前的竖叉。反复动作。

文章TAG:民族  民族舞  教学  基础  民族舞教学基础入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