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有哪里学跳舞的,有谁是湖北黄梅的教我跳喻珈好不多少钱一个月
来源:整理 编辑:风之神舞蹈 2024-03-25 04:37:57
本文目录一览
1,有谁是湖北黄梅的教我跳喻珈好不多少钱一个月

2,想知道湖北黄梅一中怎样
黄梅一中?毕业四载,觉得一中的硬件环境很好,也有打架斗殴。教学质量也好,但是也有个别渣滓老师。不要太神话一中了,自己读自己的书,老师教的课程学的差不多,能考上个二本,就可以了。社会是一个竞争生产力的地方,文凭只是你的敲门砖,多学点技能性的东西。培养几个好的爱好,比如音乐,文学,旅游,舞蹈。泡网吧也别老打游戏,像我现在在公司没事看看帖子,看看新闻,补充一下,北京工作岗位不是看你的一点,而是看你的方方面面。湖北省黄梅县第一中学创办于1912年,前身为黄梅县立初级中学。1956年列为湖北省108所重点中学之一,1979年被定为黄冈市重点中学,2004年被命名为“湖北省示范中学”。 在湖北能评为省示范中学的都不错啦,再说在黄冈地区,所有县市的一中都是黄冈教育的重地呀!黄梅一中是所重点高中, 可以浏览下黄梅一中的网页。升学率每年都高,学校的环境挺好的。黄梅一中真的很好。学习氛围什么的就不用说了,除了住宿,硬件设施在整个黄梅也是最棒的。今年一中的一本人数又破纪录了哦。
3,中国最大的五步蛇
【介绍】 中文学名:尖吻蝮 Agkistrodon acutus 中文目名:蛇目 中文科名:脊椎动物门眼镜蛇科 中文属名:尖吻蝮属 中文俗名:白花蛇、百步蛇、五步蛇 犁头蛇 金钱白花蛇 白花蛇 百节蛇 蕲蛇 拉丁文名:Deinagkistrodon acutus 英文名:Hundred-pace viper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Günther,1888 保护级别:属国家二级濒危保护动物[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头大,呈三角形,吻端有由吻鳞与鼻鳞形成的一短而上翘的突起。头背黑褐色,有对称大鳞片,具颊窝。体背深棕色及棕褐色,背面正中有一行15-21+2-6个方形大斑块。腹面白色,有交错排列的黑褐色斑块。体形on短,最长的雄性1335+206 mm,雌性1238+165 mm。背鳞21(23)-21(23)-17(19)行,最外1~3行仅有极细的弱棱,其余均具有结节的强棱,体表on糙;腹鳞雄性152~169,雌性162~171。肛鳞完整。尾下鳞雄性51~61,雌性48~63,大多为双行。尾尖一枚鳞片侧扁而尖长,俗称"佛指甲"。[编辑本段]【分布】 在我国分布范围大致在东经104°以东,北纬25°到31°之间。已知的分布地区有安徽(南部)、重庆、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广西(北部)、贵州、广东(北部)及on省。国外只见于越南北部。[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生活在海拔100~1.400 m的山区或丘陵地带。大多栖息在300~800 m的山谷溪涧附近,偶尔也进入山区村宅,出没于厨房与卧室之中,与森林息息相关。炎热天气,尖吻蝮进入山谷溪流边的岩石,草丛,树根下的阴凉处渡夏,冬天在向阳山坡的石缝及土洞中越冬。喜食鼠类、鸟类、蛙类、蟾蜍和蜥蜴,尤以捕食鼠类的频率最高。[编辑本段]【估计数量】 尖吻蝮在我国分布较广,其中以武夷山山区和皖南山区贮量最多。根据各省产区历年收购尖吻蝮蛇干的数量及重点产区抽样调查,我国目前尚有野生状态尖吻蝮一千条。蛇园人工饲养的约一万条 五步蛇又名尖吻螅、蕲蛇。是蕲春著名的特产,它与蕲龟、蕲竹、蕲艾合称为“蕲春四宝”。 蕲蛇属蝮蛇科,蝮蛇属,为剧毒蛇。相传人被咬伤,不出五步即死,故称五步蛇。因其全身黑质白花,故又名白花蛇,还因为吻鳞与鼻间鳞均向背方翘起,所以还名褰鼻蛇。头呈三角形,背黑褐色,头腹及喉部白色,散布有少数黑褐色斑点,称“念珠斑”。尾部侧扁,尾尖一枚鳞片尖长,称角质刺,俗称“佛指甲”。蕲蛇若被逼捕得它无路可走时,它就调转“尾利钩”,破腹自杀,“死而眼光不陷。”[编辑本段]【物种价值】 〖观赏价值〗 神龙岛距淳安县城10公里,是以观赏蛇类活动为主的景点。蛇池内的毒蛇有五步蛇、眼镜蛇、眼镜王蛇、竹叶青等几十种。在蛇园里的树枝上还盘有许多种类的无毒蛇,游客闯蛇园,有惊无险。这是一个纯人工开发的小岛,岛上现放养有五十余种、一万多条蛇,堪称千岛湖中的蛇类世界。岛上设有蛇园、蛇展廊、蛇味馆、蛇艺表演厅等以蛇为对象的各种消闲设施。“神龙”堕落至此,还不如就叫回“蛇”的本名算了,让人恶心一点,离人远着一点,或者还能自在、安全一些。岛上有无毒蛇、有毒蛇几十种上万条,闯蛇园与蛇共处一园,有惊无险。观斗蛇,看人蛇共眠、人蛇共舞、人蛇同游、人蛇亲吻是蛇艺表演的特色项目,会记忆深刻
4,四大名旦在唱腔上的区别是什么
梅派:梅兰芳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梅派唱腔婉转妩媚,雍容华贵。吐字字头流畅,字尾归韵力度适中喉阻音较多实阻音、顿音,力度强。装饰音与主音的音距较大,共鸣比较靠前音色,圆润、宽甜、明亮。 旋律简逸、精炼、平淡,节奏舒展平稳。行腔繁腔简唱,少小腔。 口形不张大嘴,提硬颚,坚咽壁。音量大小变化不明显。尾音呈抛物线甩音。 尚派:唱腔以刚劲著称,世称“尚派”。嗓音宽、响亮遒劲,音域宽广,高、中、低音运用自如,善用颤音,气息深沉持久,行腔往往寓峭险于浑厚,旋律富力度,顿挫分明。念白爽朗而有感情,京白的刚、劲、辣尤为出色。发音上抗下坠,对比鲜明,注重气势,讲究攻坚碰硬,都以实音、真力转折;同时又以板头的变化运用,打破唱腔的固定节奏,展示唱腔的丰富内涵;又以斩钉截铁的断和错综有力的顿挫,使唱腔错落有致,往往在平易简约、坚实整齐中呈现峭险之处,显得力透纸背。而其快板、流水以及散板等处,则表现为酣畅淋漓,满纸云烟,和专尚纤巧者不同。 程派:程派创始人程砚秋先生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程派声腔艺术以独树一帜的发声、吐字、用嗓、润腔等综合技巧创造了风格含蓄、以深邃曲折、亢坠断续取胜的唱腔。程腔虽以幽咽婉转著称,却于柔美的旋律之中,别具一股刚劲之气,锋芒咄咄逼人,更有强烈的感染力。除了“柔里有刚,刚柔相济”之外,程派唱腔的另一个特点是声音大小、气息强弱的控制和多种气口的运用所形成的“藕断丝连”、“若断若续”的情调和韵味。其表现在发音是:先收后放 ,先虚后实。其次是用气引声,以字行腔,以腔传情。 荀派:唱腔特点:将河北梆子的唱腔、唱法、表演的精华溶入京剧的演唱之中,是其艺术特色之一。荀派嗓音甜媚,用嗓有特殊的技巧,善于用小颤音、半音和华丽的装饰音,又常以鼻音收腔来增添唱腔的韵致。荀派唱腔吐字清晰真切,运腔柔媚,柔中有刚。善于“滑音”的运用,使曲调的旋律更加丰富,增强了跳跃感。唱法流利而不油滑,旋律跳跃而不显轻浮,准确到位,恰到好处,荀派唱腔艺术还广采博收,富于创造,吸取了不少其他剧种的元素,突显出活泼欢快清新流畅的特点。以上是据多个资料搜集整理的四大名旦流派唱腔特点供参考。梅兰芳的唱腔比较令人觉得完美无瑕,因为他属于那种比较婉约妩媚的类型;而程砚秋的唱腔,在我个人觉的比较多变,跨度和起伏都有很大的变动,比较宽亮、刚劲;尚小云的唱腔结合许多名家唱腔的特点,风格比较独特,韵味实到好处,追求完美;荀慧生的唱腔更容易辨认,角色比较活泼、可爱,个性比较鲜明。黄梅戏、昆曲都是中国戏曲的剧种,黄梅戏流行于安徽一带,唱腔温软甜美,很多曲调朗朗上口,流传很广,比如《夫妻双双把家还》,黄梅戏首推的名家为严凤英,他演的七仙女和女驸马留给人们很深的印象,还有马兰――余秋雨的妻子,也是著名的黄梅名家,《女驸马》是她的代表作品,韩再芬也是很有名的黄梅戏演员,扮相漂亮,嗓音甜美。昆曲是一个全国性的剧种,被称为百戏之祖,绝大部分的戏曲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昆曲的影响,但因为他过于强调文学性,最终难逃曲高和寡的命运,曾经一度受到京剧的冲击,这就是有名的“花雅之争”。昆曲曾经一度没落,知道一出《十五贯》,将昆曲带回了复兴之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一时传为美谈。近几年来,随着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昆曲一时大热,古老的昆曲重回人们的视野。“梨园”代指整个中国戏曲界,戏曲演员被称为“梨园子弟”。梨园,原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一个地名,因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艺人,后来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艺术组织和艺人的代名词。中国戏曲和唐明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过去戏班供奉的祖师爷就是唐明皇,据说唐明皇亲自参与戏班的演出,饰演小花脸(丑角),因此小花脸在戏班中的地位最高,在后台小花脸不扮戏,别人是不许扮的,唐明皇在戏班中也曾打过鼓,所以在戏班中各种乐器都要听鼓的指挥。中国的国戏是京剧,又因为京剧中分“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板式,所以又称京剧为“皮黄戏”京剧的发展可以从四大徽班入京算起,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京剧的发展以“四大名旦”的出现为标志,可以明显的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可称为“听戏”阶段,那是的京剧还不成熟,服装配饰都不是很好看,而且以老生戏为主,强调唱功的重要,经常有“抱着肚子傻唱”的时候,而“四大名旦”出现后,他们对京剧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多方面完善京剧艺术,将京剧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由“听戏”时代变为“看戏”时代,并将京剧的重心从老生戏转到旦角戏。京剧的代表作品太多了,老生戏有《定军山》、《失空斩》、《珠帘寨》、《打渔杀家》等等。旦角戏当然要看“四大名旦”。京剧旦角的四大流派为梅、尚、程、荀,即梅兰芳的梅派,尚小云的尚派,程砚秋的程派和荀慧生的荀派。梅派雍容华贵,融青衣和花旦的特点,独创花衫行当,《贵妃醉酒》就是其代表作品。尚派刚劲有力,加上尚小云的功夫非常好,场演出坚强的巾帼英雄,比如梁红玉。代表作是《昭君出塞》。程派低回婉转、若断若续,程砚秋嗓音独特,有“脑后音”,“脑后音”在花脸的唱腔中是必须的,但在旦角的唱法中则是独树一帜,背称之为“鬼音”。正因如此,程砚秋适合演出端庄、沉稳且身世悲惨的妇女形象。代表作有《荒山泪》、《锁麟囊》、《春闺梦》、《六月雪》。荀派多是花旦戏,善演天真可爱的闺阁少女,荀派唱腔甜美柔媚,代表作有《红娘》、《铁弓缘》、《柜中缘》等等。除了京剧、昆曲这种全国性的剧种,各地方也有自己的地方戏,上面说的黄梅戏就是一种地方戏,除此之外还有:河南有豫剧、曲剧、越调等;山西有晋剧;上海有沪剧;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是越剧;河北地区有河北梆子、评剧;广东地区有粤剧;山东有吕剧;陕西有秦腔等等。
5,描写春天的古诗
一夕轻雷落万丝, 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 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 红绿扶春上远林。 忽有好诗生眼底, 安排句法已难寻。 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 斜阳着树明。 犬知何处吠? 人在半山行。 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 黄蜂小尾扑花归。 窗含远色通书幌, 鱼拥香钩近石矶。 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二月里,春光明丽,草长莺飞,杨柳以长长的枝条轻拂堤岸,好像被美好的春色陶醉了。三、四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阴阴溪曲绿交加, 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 争随流水趁桃花。 这是宋代诗人晁冲之的《春日》。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惜春诗。全诗四句四景,小溪明净,细雨翻萍,鹅鸭嬉戏,桃花逐水,画面十分鲜明,历历如在目前,令人悠然神往。诗人以鹅鸭“趁桃花”的景象寄自身的感慨,春已去尽,鹅鸭不知,故欢叫追逐,无忧无虑,而人却不同,既知春来,又知春去,落花虽可追,光阴不可回,诗人的惜春之情,溢于言表.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描写春天的古诗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描写春天的古诗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描写春天的古诗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描写春天的古诗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描写春天的古诗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描写春天的古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兴(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描写春天的古诗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描写春天的古诗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描写春天的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春天的古诗词 1 《咏柳》——贺知章(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2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悒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4 《绝句》——杜甫(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5 《江畔独步寻花》(选一)——杜甫(唐)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6 《春夜喜雨》——杜甫(唐) 好雨知时节 , 当春乃发生 。 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 野径云俱黑 , 江船火独明 。 晓看红湿处 , 花重锦官城 。 7 《渔歌子》——张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8 《滁州西涧》——韦应物(唐)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9 《竹枝词》(选一)——刘禹锡(唐)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10 《乌衣巷》——刘禹锡(唐)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11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唐) 离离原上草 , 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 萋萋满别情 。 12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唐)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13 《忆江南》——白居易(唐)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4 《题都城南庄》——崔护(唐)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15 《清明》——杜牧(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6 《江南春》——杜牧(唐)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17 《惠崇—春江晓景》——苏轼(宋)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18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宋)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19 《春日》——朱熹(宋)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20 《游园不值》——叶绍翁(宋)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21 《村居》——高鼎(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归。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22 《春晓》————孟浩然 (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3 《晴景》—— 王驾(唐) 雨前初现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疑是春色在邻家。 24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5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6 春望——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7 约客 ——赵师秀(南宋)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8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9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0 浣溪沙——苏轼 (宋)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发唱黄鸡。 31 月夜 —— 刘方平(唐)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32 破阵子—— 晏珠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时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33 浣溪沙—— 苏轼(宋)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33!1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2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描写春天的古诗 3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4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5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描写春天的古诗 6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7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8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9春兴(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描写春天的古诗 10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11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描写春天的古诗 12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13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4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15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16春游曲 唐王涯 万树江边杏, 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 照在绿波中。17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18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唐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忆山中》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唐 李白《古风》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唐 刘昚虚《阙题》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唐 刘昚虚《积雪为小山》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意为:道路被白云遮断,春景与青青的流水一样绵延不断。 唐 刘昚虚《阙题》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 李华《春行即兴》
6,安徽的戏曲种类是什么
1、黄梅戏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黄梅戏,泗洲戏,徽剧,庐剧,渔鼓戏,花鼓灯,安徽民间小调,淮北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是在安徽淮北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它因发源于淮北地区,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为主乐,因此叫淮北花鼓戏。流行于安徽北部和皖豫苏鲁交界地区,大致可以分三路北路(徐州、曹州、砀山、萧县、开封、邳县),中路(宿县、灵璧、泗洪、涡阳、蒙城、阜阳)和南路(蚌埠、淮南、寿县)。淮北花鼓戏的原始形式是民间的小型歌舞。劳动人民在农闲季节里籍以自娱,有时在进行这些民间小唱时,伴以舞姿。这些舞姿都是根据民歌的内容,模仿生产生活上的动作编成。后来,在舞蹈上又吸收一些民间杂技,如“四门八叉”、“顶人”等,使舞蹈加强了动作性,更加吸引人。同时编唱了一些有故事情节的小段子,如西厢段三国段等,并渐渐由唱短段到唱长段,从一人单唱到两人表演(一丑一旦都由男子扮演)。后来,又经过花古戏人的长期实践,在内容上改变了唱本故事,开始演唱连台本戏,演员也随之增多,唱腔及表演艺术逐步提高,到解放后,达到了丰富多采,日益完美的地步。 淮北花鼓戏的剧目分大戏小戏两种,传统剧目有《王小赶脚》、《四宝珠》、《花园会》等一百七十多个。内容多反应当时人民的生活、劳动、习惯、性格,运用当地群众的纯朴语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淮北花鼓戏唱腔大体上分两大类,一类是用于“八句子”和单出戏的专用调,如“货郎段”“西厢段”“黑驴段”等,旋律抒情优美,上下句对称整齐,组织比较严谨;另一类是用于正本戏的板调,如“平板”、“寒板”等。叙述性强,变化灵活,富于表现力。 淮北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是有独特风格的,无论是身段、动作、眼神等,都有自己特有的一套,它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淮北劳动人民的豪放、热情强悍的性格特点,显得粗犷、奔放而又朴实、诙谐。新整理的传统剧目《摸花轿》已拍成电影,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京剧的前身——徽剧 徽剧,渊源于明代的“徽池雅调”。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弋阳腔流传到安徽青阳,贵池一带,与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调相结合,徽州府治所在地的艺人,在吸收弋阳腔的基础上创造了新腔,形成徽州腔,形成了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青阳腔;青阳腔又受到民间山歌小调和昆曲的影响,成为徽剧的先声。清乾隆时形成 “徽 戏”,今名“ 徽 剧 ”。 其特点是滚白滚唱,不仅让戏曲中的人物有倾吐内心积郁与激愤等感情的广阔余地,而且还富有叙述性。主要腔调是吹腔、四平、拨子和二黄,也唱西皮、高腔、昆腔、昆弋腔和花腔小调等。剧目很多,擅演历史题材的大戏。音乐曲调和表演技巧都很丰富。清代中叶流传很广,对南方许多剧种都有深远的影响。徽剧风靡全国,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的剧种。清朝乾隆年间,徽剧名艺人高朗亭,郝天寿等,把徽剧带到扬州演出。当时扬州是全国文化中心之一,是“花部”的集中地,但很快即被艺术精湛的徽剧压倒。当时在徽州的班社就有47个之多,其中如大寿春,艺员竟达180多人。主要徽班有 老庆升 是徽班的鼻祖,班子实力雄厚,规制严整,行当齐全,阵容庞大。 老阳春 以昆曲见长,与之相对成立的是新阳春。该班有28只箱子行头,72名艺员,30顶网巾,常演出200多个剧目。 庄春和 以皮黄声腔为主的班社。 采庆班 以表演“采头”出名。 春台班 乾隆皇帝八旬寿诞,该班进京献寿,技艺超群,被誉为“四大徽班”之一。 庆升班 技艺出众,被誉为京外“四大徽班”之一。 彩庆班 由徽城众商助资,广聚名角而成。每年三月三的徽州“赛宝会”及四乡的盛大聚会,该班都参加演出。 凤舞班 民国15年成立,与新彩庆、二阳春、柯长春合称“新四大徽班”。 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又带到了北京,受到了北京观众的欢迎。接着,又引起“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进京。徽剧进京不久,汉剧也进京,徽剧又从汉剧中吸收了西皮,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自己的声腔。从此,徽剧不仅闯进了皇宫,振动了京城,而且广泛流传,影响了全国。它在北方扎下根子,逐渐吸收了北方的京腔,其高腔与北方语言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京剧。它对南方的戏曲影响也十分深远,江西的赣剧、四川的川剧、广东的粤剧、广西的桂剧、云南的滇剧,都受到徽剧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徽剧表演艺术有着突出贡献的杰出代表是老艺人程长庚。程长庚名椿,字玉珊,安徽潜山人。他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并用,脱俗创新,卓然成家,对徽剧来说,他起了承前作用,对京戏来说,他起了起后作用,因此,他成为京剧的开山祖师。徽剧的表演艺术,丰富而多采。它讲究平台与高台武功,讲究身段、亮相的雕塑美,讲究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画面气派等。平台与高台武功在徽剧里最为突出,平台如“独脚单踢”、“叉腿单踢”、“刀门”、“飞叉”等都异常惊险,至于高台武工,更为险要,一般演员要翻三张桌子,有的要翻七张桌子。身段、亮相,在徽戏里很有雕塑艺术感。徽剧注重集体表演,必要时众歌齐舞,显得气势壮伟,场面热烈。徽剧的剧目很多,据记载有一千四百零四个,因年代较久,多为手抄本,不少的本子以失传。解放后,经过挖掘整理,富有徽剧特色的代表剧目有《义虎报》、《巧姻缘》、《齐王点马》、《水淹七军》等。 庐剧 庐剧,旧称“倒七戏”,解放后改今名。流行于皖中、皖西一带有一千多万人的广大地区,是省内最大的一个剧种。庐剧的起源比较早,据传在太平天国年间就有职业性流动班社。以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的歌舞为基础,吸收了端公戏、嗨子戏、门歌等剧种的唱腔和剧目,逐渐发展成了格调统一、色彩鲜明的地方戏。庐剧的唱腔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唱腔中不断出现用假声演唱的旋律,称做小嗓子。二是演唱中的帮腔吆台,即当舞台上的演员唱到一定的时候,由场面和后台的演员齐声帮唱,高亢辽阔,烘托剧情,渲染舞台气氛。其乡土味很浓,风格明朗。庐剧的剧目约二百多个。在观众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借罗衣》、《讨学钱》、《休丁香》等。剧本大多取材于流传在民间的历史传说或反映人民生活的民间传说,语言通俗易懂,清新生动。庐剧的表演朴素而活泼,简单而真实。打击乐很丰富,几乎是一种戏一套锣鼓经,其身段舞蹈也是在锣鼓声中进行的。唱时,一般都站着唱,随之做一些小的表情动作,大的舞蹈动作都是唱完一段后,随着打击乐器的伴奏舞蹈起来。舞蹈吸收民间花鼓灯、早船舞等形式,花样翻新,姿态优美。安徽戏剧文化徽剧明末清初形成于安徽徽州、池州、太平(今歙县、贵池、当涂)一带。徽剧有其辉煌历史,四大徽班进京曾对京剧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徽剧的音乐唱腔可分为徽昆、吹腔、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等类。以演唱武戏为主,气势宏伟。唱腔结构体制比较复杂,有曲牌、板式变化加曲牌体、板式变化体三类。拨子以枣木梆击节,初用弹拨乐器伴奏,与吹腔结合后改用唢呐、笛和徽胡。吹腔和拨子结合使用,抒情时唱吹腔,激昂处唱拨子;文戏唱吹腔,武戏唱拨子,交替使用,丰富多彩。脚色行当早期为末、生、小生、外、旦、贴、夫、净、丑9行 。浙江徽班又衍化为15行,表演上具有动作粗犷、气势豪壮的特点,有翻台子、跳圈、窜火、飞叉、滚打、变脸等许多特技。传统剧目非常丰富,京剧风行后逐渐衰落。1949年后重建了安徽省徽剧团。60年代再次进京,公演了《水淹七军》等剧,获得好评。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是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其中一支东移到以安徽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用当地语音歌唱,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的发展大致经过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约从清代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初从歌舞发展成“两小戏”和“三小戏”,后又吸收当地流行的一种叫“罗汉桩”的说唱艺术,并受青阳腔和弹腔(指徽调)的影响,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这一阶段,积累的剧目,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多表现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断,如《打猪草》、《卖斗箩》等。演唱时,只用打击乐器伴奏,人声帮腔,以载歌载舞为特点,表演着重对自然生活的细致模拟,而无固定程式。这个时期的黄梅戏,基本上还是农村劳动者一种自唱自乐的文艺形式。第二阶段,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黄梅戏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1926年,著名演员丁永泉(旦) 和曹增祥(生)、丁和寿(丑)等进入安庆市区,先是分散清唱,影响日渐扩大,后进入固定场所,作营业性演出。到1931年,安庆市区已有两家演出黄梅戏的剧场,即新舞台和爱仁戏院。1931年和1934年,分别由查振卿、丁永泉等带黄梅戏班到上海,在九亩地一带演出,直到抗日战争开始,才返回安徽。第三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迅速发展,从流行安庆一隅的民间小戏,一跃而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1953年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后,在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的合作下,先后整理、改编了《打猪草》、《夫妻观灯》、《推车赶会》、《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三搜国舅府》等传统剧目。编演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和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等。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小店春早》已摄制成影片。这一时期,出现了对黄梅戏表演艺术做出较大贡献的严凤英、王少舫、潘景俐等有成就的演员。现在黄梅戏专业剧团共有50个,马兰、吴琼、黄新德、杨俊、韩再芬、蒋建国、周源源等新一代演员逐步成长起来,使黄梅戏充满了活力和希望。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表演细腻动人,现已成为颇受全国广大观众欢迎的剧种之一。安徽目连戏目连戏是我国古老的民间剧种。它主要搬演佛门弟子目连僧入冥间救母的故事。目连故事源于《经律异相》、《佛说盂兰盆经》等释典。它约从东汉初至明末,略经释典、变文、戏文的衍变,日趋完整而庞杂。它与各种艺术的崛起,及佛教的兴衰都曾发生过历史性的联系。安徽目连戏,主要流行于当时的徽、池、宁国、太平四府地域。明万历年间,徽州名士郑之珍一边参加演出目连戏,一边用传奇写法,润补为长达100出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又名《劝善记》)。民国中期出现了任甫琪(号“蟹子”,人称“目连梅兰芳”)等名艺人,他们还兼演徽、京二剧,改造了青阳腔的音乐。安徽目连戏又叫“大戏”,是因为它具有较为固定、戏文典雅的剧目,正统而丰富的唱腔,神奇而夸张的脸谱,行当俱全,还有讲求排场的一套演出规矩。再之,它只与京、徽二剧同台争艳。唱腔是联曲体制的,但在清末后,由于与京、徽剧的接触,艺人们迈出了突破曲牌向板腔体靠拢的步伐。脸谱以净、丑为主(净脸谱包括生旦)。用红、黑、白三色为主勾抹出花脸、标脸、鬼脸、元宝脸、三块头等样式。演出的规矩颇为繁多。如有稻旺戏(秋戏)、堂会戏、庙会戏(朝九华)、平安戏(平安神戏)、香火戏(还愿戏)五处演出场合(时令)。最普通的是三夜完结。还规定搭神、人(戏台)、鬼三层台。南陵、繁昌有搭一种叫“独脚莲花台”的,每逢甲子日演唱,各路名角云集。神台、戏台,有规定的对联。后台必供牌位。穿插节目自北宋时便有了,彼时谓“百戏”。安徽目连戏插入杂技、灯舞节目为多,一般多为“武戏”窋。安徽目连戏因其一开始便在艺术上受到弋阳、青阳腔的影响,主要是用高腔形式在演唱,后来又兼唱部分昆曲、乱弹、徽戏,流传的时间和影响很长很大,故它在戏曲史上还是占有一定的地位的。凤阳花鼓戏凤阳花鼓戏,也叫"卫调花鼓戏"。凤阳花鼓戏和花鼓灯、凤阳花鼓(当地又叫“双条鼓”)被统称为“凤阳三花”。花鼓戏又称卫调,流行于原凤阳长淮卫一带(今属蚌埠)。清中叶以前,凤阳这一带都是先玩花鼓灯,然后坐场唱卫调(即唱花鼓戏),故有“上班鼓、下班戏”之说。花鼓戏的唱腔,说唱性强,但曲调规格不严。花鼓戏传统剧目经常演唱的有《罗鞋记》、《压裙记》、《琵琶记》、《东回龙》、《西回记》、《大隔帘》、《小隔帘》、《宝莲灯》、《斩窦娥》、《雁门关》、《小书房》等七十余出。庐剧庐剧,旧称“倒七戏”,解放后改今名。流行于皖中、皖西一带有一千多万人的广大地区,是安徽省内最大的一个剧种。庐剧的起源比较早,据传在太平天国年间就有职业性流动班社。以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的歌舞为基础,吸收了端公戏、嗨子戏、门歌等剧种的唱腔和剧目,逐渐发展成了格调统一、色彩鲜明的地方戏。庐剧的唱腔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唱腔中不断出现用假声演唱的旋律,称做小嗓子。二是演唱中的帮腔吆台,即当舞台上的演员唱到一定的时候,由场面和后台的演员齐声帮唱,高亢辽阔,烘托剧情,渲染舞台气氛。其乡土味很浓,风格明朗。庐剧的剧目约二百多个。在观众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借罗衣》、《讨学钱》、《休丁香》等。剧本大多取材于流传在民间的历史传说或反映人民生活的民间传说,语言通俗易懂,清新生动。庐剧的表演朴素而活泼,简单而真实。打击乐很丰富,几乎是一种戏一套锣鼓经,其身段舞蹈也是在锣鼓声中进行的。唱时,一般都站着唱,随之做一些小的表情动作,大的舞蹈动作都是唱完一段后,随着打击乐器的伴奏舞蹈起来。舞蹈吸收民间花鼓灯、早船舞等形式,花样翻新,姿态优美。青阳腔青阳县的青阳腔在明嘉庆年间就已形成,有专家认为或在更早的时期即已形成。万历时已在安徽南部产生轰动并流传省外。青阳区位优越,山水灵秀,不仅兵家之争,也是道家、佛教建立道场、传经弘法的好处所。宗教的兴盛,是青阳腔在青阳产生和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宗教祭祀、九华山佛教活动,目连戏的上演,助兴了青阳腔的发展与传播。据专家考证:南陵、青阳目连戏的唱腔即是古老的青阳腔。“以古老的青阳腔为主要唱腔的目连戏,反映了皖南农村民间风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口传文学。”由于目连戏中充斥着鬼神形象和宗教内容,因此它的演出场合也渐由单纯的祭祀鬼神扩展到民间祈福禳灾,驱疫避邪等各个方面。戏剧是佛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青阳腔所产生的嘉庆、万历年间,恰是九华山佛事最为繁盛、兴旺之时,宗教文化、佛教文化直接支配作用于戏曲艺术。外部条件对青阳腔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载:青阳腔是在(明)嘉庆年间,因弋阳腔流入当地,与地方语音及民歌小曲结合而成,并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滚调”。经专家研究认为:青阳腔是南戏中一支突起的新军,是南戏声腔在池州一带融会佛俗说唱、歌曲等多种民间艺术,经过冶炼而成。青阳腔包罗甚广,就其某些组成部分而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元以前,甚至更远一些。宋代,东南沿海出现南戏,入明以后进入安徽南部。其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都先后在池州一带流行过。然南戏四大声腔中,海盐腔、昆山腔趋于精致高雅,得到士大夫的赏识,余姚腔、弋阳腔较为通俗粗犷,为劳动群众所喜爱。青阳腔吸收其精髓,采用村坊小曲、里巷歌谣为之和“错用乡语,融合土调”的做法,将多种民间艺术(如九华民歌、包括道士做道场、和尚放“焰口”的音乐舞蹈等)熔为一炉,演出剧目以改编南戏老本和文人传奇为主,“改调歌之”,唱时声调高昂,一唱众和,敲锣打鼓,热闹非凡,尤为平民百姓所喜。不仅在皖南广为传唱,“俳优四出”,还随着商路、兵路等等而传遍天下,为众多当地剧种结合、借鉴,产生积极影响。
文章TAG:
黄梅 哪里 学跳舞 跳舞 黄梅有哪里学跳舞的
大家都在看
-
舞蹈心中的红,心中那一抹红舞蹈
2023-12-20
-
hdt舞蹈,HDT舞蹈是什么
2024-01-10
-
贵阳舞蹈培训前十名是哪些,在贵阳小孩学舞蹈哪比较好
2024-03-05
-
古代舞蹈俏媳妇,舞蹈俏媳妇口令教学
2024-02-08
-
派澜舞蹈福田校区地址
2024-03-02
-
舞蹈类型列表,舞蹈按风格类型分为
2024-03-24
-
萌萌地乖乖滴的舞蹈,萌萌滴乖乖滴 童可可
2024-03-17
-
杭州哪个幼儿舞蹈班好,杭州这边哪里有专业教少儿幼儿街舞的地方啊不知道可以不可以带想
2024-01-30
-
小朋友中国舞视频完整版,求中国舞幼儿考级舞16级视频光碟
2024-01-15
-
舞蹈转胯,舞蹈踩胯痛哭
2024-02-03
-
聊城市群群舞蹈学校,聊城群群舞蹈学校怎么样
2024-03-18
-
异域风情舞蹈教学分解动作,buttons异域风情舞蹈分解
2024-02-03
-
高中艺体,高中艺术类有那些啊
2024-02-19
-
怎么下载舞蹈视频怎么下载,百度上的舞蹈视频怎么下载
2024-01-03
-
什么舞蹈不需要劈叉,舞蹈空中劈叉叫什么
2024-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