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古代时在宫里皇上把有歌舞的地方叫什么

庭。《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是天子用的,看来舞的地方就是庭。

古代时在宫里皇上把有歌舞的地方叫什么

2,古代的舞娘在什么地方工作

1,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或富豪家里。2,娱乐表演场所,3,青楼
那要看什么朝代了………估计夏之前没这职业,要也是野地的跳大神吧夏商朴实,但礼乐应该有了,比较高级,应该在宫廷或贵族家周比较发达了,不过也差不多汉,三国,晋,南北歌舞进一步发展,逐渐在有钱人家中流行了隋唐盛世,歌舞应该在大城市随处可见宋商业有了突破性发张,妓院貌似很流行元明清的话,勾栏瓦肆等专业场合也出来了
赵飞燕,据说一人手托金盘,她可以站在盘子里起舞。公孙大娘是舞剑舞的好。

古代的舞娘在什么地方工作

3,古人晚上的娱乐生活有哪些

古代的人一般情况下都是一更天便睡觉,也就是现在晚上七点左右。古代一般五更入朝,那么四更就得起床,也就是现在三点到五点。按照北方的规律,应该下午五点天就快黑了,明早五点天就该亮了,而古代中国繁荣之地聚集在北方。到了南宋,汉人便聚居在南方,一般晚上七点天才会黑,明早六点多天才会亮,这是按冬天说的。若是夏天,晚上大概晚上七点多天还挺亮,但翌日五点多天就亮了。(我是南方人,所以必将清楚这个)“闻鸡起舞,日落而息”,但就我认为啊——公鸡一般都是在天亮了或快亮的时候啼叫,所以说南北方人起床时间亦是不同的。而新疆西藏那边呢?这我也不大清楚……曾看过一篇文章说那里晚上七八点才会天黑,甚至更晚,而翌日亦是七八点才天亮,甚至更晚。所以那里的人上学上班可能会比较晚,这就要参考经纬的问题了,我也不太懂,也不多说了。
古人今人生活娱乐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1、从商周时候的歌舞延续至今2、类似于足球的蹴鞠,兴起于隋唐,鼎盛于宋3、围棋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亚太,后广播世界。 象棋更不用说了4、明清舞台戏曲以上都是比较有名的,还有一些地方特色的活动,比如蒙古赛马传统,中原文人诗会等等

古人晚上的娱乐生活有哪些

4,古代专门给皇上跳舞的地方叫什么

叫做教坊。教坊是由唐到清,管理宫庭中演出音乐舞蹈及戏剧的组织。由於教坊中的女艺人,也被称作官妓,是广义的妓女中的一种,因此到宋元以後,民间的妓院,尤其是乐妓演出的场所,有时亦被称作教坊。唐代的教坊教坊最早在唐高祖武德年间(618年-626年)出现,是为内教坊,,归属於太常寺管理。武后年间(684年-704年)一度改称云韶府。唐中宗时(705年)又恢复旧称,到开元二年(714年)又增设外教坊四处,二在洛阳,二在长安,并使教坊直接由宫廷派教坊使、教坊副使领导,而不受太常寺管理。唐代的教坊的业务为管理负责在宫庭中演出歌舞、散乐等的男女艺人。这些艺人依其地位及技艺高低分成不同等级。如一般的女艺人称「官人」,较高级女艺人的称作「内人」或「前头人」,平民人家进入的女性要学习各种乐器包括琵琶、筝、箜篌等乐器,被称作搊弹家。相较於太乐署、鼓吹署等组织以演奏仪式用的雅乐为主,但也演奏燕乐,教坊所所演奏的是较出自民间的娱乐性音乐。宋代的教坊北宋初年於960年即在汴京设置了教坊,分为四部,之後宋平定南方各地,又在各地招来许多新的乐工,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造成乐器和乐书的散失和教坊的结束。 南宋初由於在战乱中,未恢复教坊组织,但绍兴14年(1144年),才再成立,其後绍兴31年(1161年),金人再度侵宋,教坊再废。之後虽有类似名称的单位掌音乐事务,但已没有乐工,而是需演出时临时招募人员排练演出,这也反映了当时民间艺人的兴盛。宋代的教坊的作用与唐类似,以演演宴乐之用的殕乐为主。在北宋时,分成大曲部、法曲部、龟兹部、鼓笛部四部,分掌不同乐种的教习。至南宋时,更进一步按乐器及表演种类分成十三部色,包括筚篥部、大鼓部、杖鼓部、拍版色、笛色、琵琶色、筝色、方响色、笙色、舞旋色、歌板色、杂剧色、参军色,各设部头或色长。辽金元明清的教坊辽、金亦仿汉人之制设立教坊,以供宴乐演出之用。元代则在大都设有教坊司,掌管及训练艺人演出音乐及戏剧。明代则在洪武年间(1358年-1398年),在南京设立教坊司,隶属於礼部,至明成祖时,迁往北京。清初亦沿明代设教坊司,顺治十六年(1659年),废除教坊司中的女乐,而以男性内监代替。至雍正七年(1729年),将教坊司改为和声署。

5,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有哪些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有对歌谈情、碰彩蛋、抛绣球、打扁担、抢花炮。壮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有着其特有的习俗和文化,这些文化特色主要在各个节日中体现出来。三月三是壮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壮族三月三风俗有如下:1、对歌谈情“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妨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歌节盛况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女盛会作歌。”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好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2、碰彩蛋居住在桂西一带的壮族,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成的红、黄、蓝、紫、白五色的米饭,人们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的米饭等供品,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歌,赶歌圩,老年人还把染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兜里,挂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赶歌迂时,还要“碰蛋”。第一个故事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汉人迎接祖先灵魂的日子,用吃鸡蛋的方式悼念祖先,并希望沾点灵气。第二个故事是讲在壮族三月三歌墟中男女青年的交际习俗:碰彩蛋。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墟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3、抛绣球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在古代,有些地方有一个风俗,当姑娘到了婚嫁的年龄,就预定于某一天,这一天一般是正十五或八月十五。让求婚者集中在绣楼之下,姑娘抛出一个绣球,谁得到这个绣球,谁就可以成为这个姑娘的丈夫。当然,姑娘一般会看准意中人,把绣球抛到他身上,以便他捡到。在很多地方,抬新娘的花轿,轿顶上要结一个绣球 ,意图吉庆瑞祥。壮族抛绣球的习俗,宋、元时代就已有之,最早记载于二千年前绘制的花山壁画上,但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铸制的古兵器“飞砣”,并瓶多在狩猎中应用。后来,人们将飞砣改制成绣花布囊,互相抛接娱乐。到了宋代,逐渐演变成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其盛况如日中天甚为时行,据宋代诗人朱辅的《溪蛮丛笑》中记载:“土俗岁极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艳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名“飞砣”。脚兵器“飞砣”命名的五龟彩囊,便是后来的绣球了,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的记述更为明显:“男女目成,则女爱砣而男婚已定”。现“抛绣球”仍在广西百色、柳州、南宁、河池等地区广泛流传。其中尤以靖西等南壮县份为最著名。4、打扁担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春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壮族打扁担,又称壮族担舞,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马仙、 栏、南丹等县。在壮族地区马山、都安等县的山乡村寨,每逢春节,晒谷场上,街头巷尾,到处都可以听到扁担的敲声,节奏强烈有力,声响清脆高亢,非常热闹。尤其是晚上,到处灯火,山寨沸腾,扁担声合着轻快悦耳的竹筒伴奏声、村姑的欢笑声、伯娘的赞扬声,汇成欢乐幸福的声浪,震撼山谷,激荡人心。这就是深受壮族人民喜爱,闻名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打扁担盛况。5、抢花炮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詢、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富禄“三月三”花炮节历史久远,始于清朝乾隆而盛于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抢花炮”始于闽粤商人到此经商,由于信奉“妈祖”,兴建庙宇祭祀。在“妈祖”生日农历“三月廿三”举行大型庙会祭祀活动时举行的。“抢花炮"运动,每年庙会燃放三枝花炮。第一炮:命名为“发财炮”,示抢得第一炮,得炮者当年财运来到,生意一定兴隆红火。第二炮:命名为“添丁炮”,鄣抢得第二炮,得炮者爱人当年定能怀上男孩。为你添丁,延续香火。第三炮:命名为“如意炮”,意抢得第三炮,得炮者当年生意生产、生活各方面顺顺当当、天随人愿、万事如意。

6,谁知道芦笙舞的文化介绍一下

芦笙舞是一种历史久远的舞蹈形式,在上古传说中,常常把人类的生存、繁衍和葫芦联系在一起,《诗经》中的:“君子阳阳,左执簧”,是关于吹奏笙簧起舞的最早描述。后来慢慢发展成现在芦笙的样子。芦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名人倪骆著《南韶野史》中有“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在《黔苗诗说》中更有诗为证:“晓妆斜插木梳新,班驳花衣紧裹身。吹动芦笙铃响处,陌头踏月唱怀春。早筑霜场合牡牛,争言善祝赛丰收。童男童女齐施彩,嘹亮芦笙舞不休。”可见,芦笙舞早已是苗族人民传统节日中的重要活动内容了。 苗族芦笙舞基本上可分三类: 1.群众性的芦笙舞。苗语叫“究给”。每当节日,苗胞都涌上芦笙场跳芦笙,芦笙舞队由一支庞大的芦笙队伴奏或领舞,芦笙队呈“一”字型排开,原地吹奏,群众围着芦笙队舞蹈或是由芦笙队带头行进,边舞边吹,群众跟在后面形成圆圈舞蹈。有的芦笙队中还配有芒筒,使芦笙舞曲更加浑厚雄壮。这种形式的芦笙舞,不限人数,男女老少均可参加,舞蹈动作跟随芦笙乐曲变化,一般比较简单。男的动作矫健潇洒,女的轻快柔美,随着苗家姑娘身体的跳动,佩带的银饰发出和谐悦耳的声响,更增添了浓郁的苗族风格。 2.表演性芦笙舞。苗语叫“丢捞比给”。这是一种男子竞技性的芦笙舞,多半在传统节日里举行,舞曲明快,节奏强烈,动作的技艺性较高。舞中动作非一般人能掌握,多半由各村芦笙能手参加比赛。黔西北地区这类舞蹈最有代表性,比赛时,多为一人独舞或两人一组边吹边舞,有斗鸡步、老虎下山步、快步等,还在快速中作出跳跃、旋转、矮蹲等动作,尤以蹲转技巧为最。每逢比赛时,群众围观者甚多,情绪十分热烈。 3.风俗性芦笙舞。这是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一种群舞形式。这种舞蹈也只有未婚男女青年参加。各地跳法不同,其中以黔东南丹寨、凯里等县的“讨花带”和黔中地区的“牵羊”最有特色和代表性。“讨花带”是在男女共舞中,男青年边舞边吹着优美的芦笙曲,乐曲表达的内容是:“好朋友,好朋友,给我花带,给我花带,拴在芦笙上,拴在芦笙上”。然后,姑娘也边舞边把自己绣好的精美花带,拴在自己相爱的小伙子的芦笙上。“牵羊”的形式也饶有风趣,舞时,男青年在前面边舞边跳,姑娘们在后面踏着节奏舞蹈。与此同时,男女青年们也在相互观察和试探着,绕场数周后,姑娘们就开始把自己的花带系在自己看中的男青年的后腰上,然后,姑娘牵着花带的另一头,跟着男青年后面继续舞蹈。这时,有趣的场面出现了:有的男青年身后同时牵着四五位姑娘,队形好似孔雀开屏,优美别致,十分好看;而有的男青年身后却空无一人。这时,英俊善舞的小伙子,就可以从中选择到心爱的姑娘了。
苗族芦笙舞 “参差六竹管,长芦黄钟涛,短声清微散,舞来随节施,吹去别促缓,苗女共苗男,明月花满山。”这是宋代有关对苗族芦笙文化的记叙。芦笙在苗家人的观念中是“母亲”(始祖母)创造出来的,其声音是“母亲”的声音。在“母亲”的招唤下,至今三大方言的苗族,无论居住何地,都以芦笙文化用为本民族的一种表现形态,作为本民族精神 意识的一种凝聚与弘扬。苗家人喜吹芦笙,每吹笙必舞蹈, 芦笙舞从功能上可分为祭祖、庆典、娱乐与友谊等舞。前者 庄重严肃、规模盛大,用大中芦笙。后者轻快活跃,可用中小芦笙。舞蹈形式有群舞、集体舞到双人或单人舞,体现出苗族人民的各种生活与文化形态。芦笙演奏与舞蹈的形式可分为笙伴舞、笙领舞与笙自舞等,动作表现或庄重肃穆,或节奏紧骤,或轻松明快、或活跃敏捷,都因场所与适用的不同而有异。
芦笙舞是雷山县苗族人民祭祖或节日、喜庆的主要舞蹈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相当一部分苗族村寨已失传,现尚保存芦笙舞蹈较好的有雷山、交下、巫忙、党道、南宫、反排、番召、革东、宝贡、台盘等地。芦笙与芦笙舞在雷山苗族地区的历史源远流长,苗家人认为它是始祖母创造出来的,象征苗家人的母亲,它的声音也是母亲的声音。芦笙的创造和芦笙舞蹈的起源,传说均源于两位女性。相传远古时雷公山脚有一苗族姑娘长得很漂亮,一天忽然被一野鸡精抢入洞穴中。在姑娘万般无奈之时,连续两天听见洞外有竹管声,姑娘在洞中用口哨声和竹管声对吹,最后被这个吹竹管的青年男子寻声找到洞内,并将竹管交给这个女孩吹奏娱骗野鸡精,男孩侍机将野鸡精杀死救出女孩。之后,就将那根救了女孩性命的竹管制成了芦笙。这是芦笙制作的传说。而芦笙舞蹈的起源。传说是某苗寨有一姑娘,名叫葛仰香;长得很漂亮,已与一个穷苦青年相播相亲相爱,然而有一财主想去霸占。一天葛仰香与相播双双相约远离他乡。被财主知道了,带家丁尾追二人。当追至一山崖时,相播摔下悬崖身亡。葛仰香为此悲愤不已,便在大年初一邀约同伴一起吹笙舞蹈,以悼相播在天之灵。当大家舞蹈至天黑时,葛仰香倒地,气绝身亡。后来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两位苗族男女青年的纯真爱情,每每在过年过节吹笙舞蹈以示纪念。
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等地的侗族,分别系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壮傣和侗水两个语支。其先民是古代“百越”中“骆越”支系“西瓯”的后裔。隋唐时期至宋代,曾被称作“峒”和“洞”,以后才以“侗”为该民族的族称。   广西柳州地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要举行具有丰富多彩内容的盛大民族活动。   《踩堂》   侗族从古至今无论年长年幼,人人都能歌善舞,有着事事以歌对答、以舞寻偶的传统。在他们的歌咏中,有单声部的“小歌”、多声部的“大歌”、迎客时的“拦路歌”、婚嫁时的 “伴嫁歌”、青年人自弹自唱的“琵琶歌”等数不胜数。以至连相互闹矛盾时也用唱歌来进行争吵。侗族在歌舞时都离不开芦笙的伴奏,歌舞和芦笙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和内容。在侗族统称的《芦笙舞》中,包括着多种内容和形式的舞蹈,其中有节日时的自娱性舞蹈、有青年男女之间进行交谊的舞蹈、还有为展现芦笙高手边演奏芦笙、边做舞蹈高难技巧的表演和竞赛性舞蹈。   过去,侗族跳《芦笙舞》、“对歌”或举行村寨“集会”,一定要在特定的地点“鼓楼”前进行。在广西、贵州等侗族集聚的村寨,都会建有一座高大、古朴、典雅,造型各具特色的木结构建筑“鼓楼”。鼓楼的建筑形式除以下大上小似高塔状为原则外,真是千姿百态各具一格。它的多角屋檐可建为四边、六边或八边形,座座飞阁重叠,高达三至十五层耸立于村寨的最高处。但此外建于本世纪二十年代的三江县侗寨“马胖鼓楼”虽只建有一层,但却以它的精雕细刻、拥有九层飞檐、雄伟宽敞形如庙宇的殿式方塔形建筑而闻名遐迩。殿内立有需双合抱的四根大柱,板壁绘彩色传统的壁画,是侗族古代建筑的精华与骄傲。鼓楼为侗家公共活动的场所和集会中心,凡有紧急情况,村寨中德高望众的头人将敲击悬挂在殿内梁上的“款鼓”,集合全寨侗胞。此外,若有贵客进寨,也可击鼓通报全寨而表示欢迎的隆重。鼓楼内大厅青石铺地、设火塘、四周摆有长凳,是侗胞在任何时节聊天、做活、演戏、对歌、踩堂和赛芦笙的场所。   《芦笙舞》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舞蹈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农闲期间和各喜庆佳节时,由青年男女参加被称作《踩堂》或《踩芦笙》的自娱性、求偶舞蹈。   每逢节日,成年的侗族未婚男女青年,都不会放过“踩堂”机会。因为这些男女青年中的不少人,要通过集体共舞的机会来选择自己的心上人。而且参加“踩堂”的少女不但要身着闪闪发亮的蓝靛色礼服,还个个力所能及地在头、耳、脖颈、手臂各处戴满银饰,因为这是向男青年展示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的无声语言。在过去,由于经济水平的低下,一家中若同时有一个以上的女儿都进入成年,但因没有起码的银佩饰,只能由年长的女儿参加“踩堂”活动而使全家陷入窘境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进行“踩堂”的舞圈以村寨为单位,每个舞圈被人们称作“一堂”,节日期间来自各个村寨、各怀绝技的若干堂“芦笙舞”将会聚一堂,齐展风姿。届时,每堂芦笙在作舞前首先要在圆圈中心高高竖起一根芦笙柱,柱顶悬挂芦笙队队旗,并围绕芦笙柱特设由4—6人担任为《踩堂》舞蹈进行低音伴奏的“芒筒”演奏。一切准备停当后,手持小芦笙的男青年与持彩巾或花伞、佩戴银饰的盛装少女,分别站成内外两层圆圈,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作舞。舞蹈动作与节奏,依照芦笙头所领奏的曲调更换舞姿。女子以原地旋转和两臂上下、前后的摆动为主要动作;男子在边吹奏芦笙,边做幅度较大的蹲步、跳跃、点步踢腿等动作。整个舞蹈沉浸在抒情与细腻之中,但又不少萧洒与活泼。而且,每当若干堂舞队同时作舞时,“芦笙曲”此起彼伏,姑娘们舞姿翩跹,真是构成一片歌舞海洋,热闹非凡。更有意思的是,在广西三江县《踩堂》的最后,有时还会加入更为激烈和引人注目,似拔河游戏的娱乐活动“拉鼓”。所有作舞的男女分为两边,拉拽着系有粗绳的长形木鼓,以一方胜利为舞蹈活动的终止。   《拉鼓》   此外,在侗族凡希望成为被人赞扬的青年男子,不但必须是生产能手,同时也要吹得一手好芦笙和掌握芦笙舞的高难技巧。所以每当有展现舞蹈才能的机会,青年男子必跃跃欲试绝不会放弃任何时机。因在集体“芦笙舞”中,只要条件允许,就会穿插由高超技艺的男子表演单人、双人和 4人的竞技性“芦笙舞”。这也是未婚男青年显示自己吹奏芦笙水平和展示舞蹈力度、技巧,提高自身价值,赢得姑娘们赞许和青睐的重要举措。   除每年的传统民族节日外,在当年丰收后的新年时,将会由优秀芦笙手组成“芦笙队”到其他侗族村寨进行“串寨”活动。每当这时,被村寨公认的芦笙头,便盛装打扮地率领芦笙队前往各寨进行芦笙表演。侗族是十分热情的民族,只要有芦笙队进寨表演芦笙,都会受到极为丰厚的款待。而且在表演过程中,一旦一表人才的芦笙头被该寨的“寨花”看中,那这一对情人难解难分的缠绵细语,将会给整个芦笙队带来被盛情挽留的难得运气。   也称“跳芦笙等。苗、彝、佤、怒、傣、拉祜、纳西、哈尼、傈僳等族的传统舞蹈。芦笙,通常用六根白笮管组成。每逢喜庆节日,人们欢聚在传统的跳芦笙坪上,围绕中央竖立的芦笙柱起舞。一般有两种形式:   (1)围成圆圈,两个芦笙队在圈中轮流表演;   (2)由数人吹芦笙领舞,其余人跟随起舞。   芦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

文章TAG:古代  古代人  什么  场合  古代人什么场合跳舞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