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传说虽然与许多模拟鸟兽鸣曲、造型的芦笙曲调和舞蹈动作相吻合,但仍需从历史方面加以研究,以明确其渊源,足见芦笙舞蹈早已成为苗族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风靡一时,芦笙舞,又叫“踩芦笙”、“踩个歌厅”,因芦笙魏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芦笙舞蹈流传甚广。

原为苗族舞蹈,水族很早就向苗族学习,所以直到现在水族还称之为芦笙 Pu?‘5 miu’,即“苗族音乐管”,叫芦笙,舞为“苗族的舞蹈”。芦笙舞蹈流传甚广。表演时,一般是三男六女。舞蹈开始时,施术者双手掌心相对,平躺于胸前,左右交叉跳跃,或蹲下左右摇头。戴着银角花,插着五颜六色的雉鸡尾巴,舞者们穿着五颜六色的古代服饰,由男领舞,边吹边跳,女随着芦笙的节奏翩翩起舞。打小芦笙的领导负责变调,队形随着变调而变化。跳来跳去之后,换个音,每换一个新音,小号芦笙吹,然后大中芦笙编钟,最后加入大鼓。小笙声音轻脆,合奏洪亮雄壮,节奏鲜明突出,气氛极具吸引力。

About 芦笙舞蹈的起源,苗族有着朴素而精彩的传说。传说盘古开天地时,大地一片荒凉。当时苗族先民猎取飞禽走兽,以供衣食。为了解决抓鸟兽难的问题,一个聪明的小伙子在森林里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一根树枝芦笙模仿鸟兽的叫声和动作,吹起来引诱各种鸟兽。从此,人们每一次狩猎都有所收获,于是芦笙舞蹈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代代相传。这类传说虽然与许多模拟鸟兽鸣曲、造型的芦笙曲调和舞蹈动作相吻合,但仍需从历史方面加以研究,以明确其渊源。文献中有许多参考文献;明清以来,更多见于文献和地方志。明代倪缇所著《南诏野史》中记载“每逢孟年,男奏芦笙与女奏合响,肩并肩舞蹈,终日不知疲倦”。足见芦笙舞蹈早已成为苗族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风靡一时。
3、苗族 芦笙舞的介绍芦笙舞,又叫“踩芦笙”、“踩个歌厅”,因芦笙魏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等民族社区,是南方少数民族中最受欢迎、分布最广的民间。根据出土的西汉青铜俑,芦笙舞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芦笙舞蹈多在节日、聚会、庆典等喜庆场合表演,主要有自娱、竞技、礼仪三种类型。2006年,苗芦笙舞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章TAG:芦笙舞蹈动作 芦笙 舞蹈 追查 苗族 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