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什么舞蹈,朝鲜族的什么舞壮族的什么舞
来源:整理 编辑:风之神舞蹈 2025-05-01 04:12:30
本文目录一览
1,朝鲜族的什么舞壮族的什么舞
朝鲜族舞蹈与模仿民间劳动边歌边舞而成其欢快,优美清雅。壮族舞蹈主要以民间狩猎的形态而来舞蹈的种类繁多
2,有没有适合中学生男女一起跳的苗族或壮族的舞蹈
银铃声声/苗族青少年群舞,貌似只适合女生群舞,男生加入其中不知是否会有违和感。
3,民族舞有哪些民族的舞蹈其代表舞蹈是
蒙古族草原上的《安代》始于原始宗教的《萨满舞》。充满模拟激情的鄂温克和鄂伦春族舞蹈。群山之巅的《青年锅庄》羌族最为古老的《羊皮鼓舞》风韵独到的爱情劲舞,羌族礼仪舞蹈《克西格拉》白鹤翩跹的朝鲜族《农乐舞》。贵州铜鼓坪上的苗族歌舞,离不开芦笙的苗族歌舞。湖北土家族的《跳丧鼓》湖南土家族的“调年节”上的舞蹈。妙趣横生的壮族《火猫舞》。台湾宝岛的高山族和排湾、雅美群体歌舞。台湾宝岛高山族群体旖丽歌舞云南彝族星回节时的《阿细跳月》。丰富多彩的汉族民间歌舞。陕北的“百面锣鼓”和“撞神楼” 粗犷豪放的潮汕“英歌” 。景颇族追思祖先的《木脑纵歌》。云南纳西族“披星戴月”民族的歌舞。为神灵而敲击的佤族《木鼓舞》大瑶山里的《黄泥鼓舞》广西三江的侗族《芦笙舞》土族祈福禳灾的《跳於菟》。京族“哈节”上的舞蹈赋予幸福的《花棍舞》。傣族婀娜多姿的傣族《孔雀舞》。藏族司马旺堆的《大鼓舞》充满神气色彩的藏族《羌姆》藏族歌舞海洋中的《果谐》与《果卓》。朝鲜舞蹈《乐园》。新疆维吾尔族舞蹈《掀起你的盖头来》、《鹰舞》、《马背舞》等。
4,狮公舞是什么舞蹈它有什么功能
音 乐:《狮公舞》大班音乐综合活动:《狮子戏球》授 课 人:薛胜利作品分析:《狮公舞》乐曲短小.简单,富有民族特色.全曲结构由前奏及AB 两部分组成,A段有两个乐句,旋律重复变化,节奏鲜明而富有动感,较宜用缓慢,富有力度的动作来加以表现.B段乐曲温柔婉转稍有上行的变化,使乐曲增添了一点俏皮感.整首乐曲风格活泼明朗,易于激发儿童在游戏中的积极性.设计意图:壮族是我国众多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我们利用废旧的报纸让孩子们能从撕,揉,敲,拍抖中感受《狮公舞》民族音乐的特点;让孩子们边听音乐边自己动手制作"草"裙,给孩子们带上面具,吸引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们通过"狮子戏球"的游戏来进行表演,使孩子们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各领域的知识得到培养,让幼儿体验和感受民族艺术,激发幼儿热爱祖国.活动目标:初步熟悉音乐《狮公舞》的旋律,并通过撕,揉,敲,抖等玩的动作与狮子戏球的游戏情境来反映乐曲A,B的结构.在熟悉音乐的情况下能按乐句做狮子戏球的动作,体验在游戏活动中的愉快情绪.活动准备:1.每人一张大的普通的与彩色的旧报纸及钉书机等能使道具缝合的工具.2.木偶狮子与绣球.3.剪辑好的音乐——"狮公舞". 活动过程:引导幼儿倾听音乐,通过观看木偶舞狮子初步感知AB乐段的不同.介绍我国传统的节目——舞狮子.出示木偶狮子与绣球,让幼儿边听音乐,边观看表演.设计A段的狮子舞的动作.请幼儿听着音乐设想更多更好的动作(如:摇摇头,摆摆尾,头顶球,脚踢球等)请动作较好的幼儿带领大家听着音乐有力地,一下一下地做动作.设计B段的狮子戏球的动作.教师舞绣球,幼儿看着绣球一起做动作,如:狮子小碎步跟着绣球方向跑动;跳起来扑向绣球等及全身抖擞等动作.通过报纸游戏进一步来感知AB乐段的不同及制作表演道具的乐趣.请幼儿回忆刚才的木偶穿的小裙子与绣球都是用什么制作的(报纸)引导幼儿跟随A段音乐的旋律来撕报纸,要均匀有力,不要撕断了,撕好后教师帮助幼儿把报纸裙系在腰间.(整个环节中重复播放A段音乐)请幼儿把另一张大的彩色报纸拿起来,在B段音乐的伴奏下揉,抓报纸,使之成为一个球体.(在整个环节中重复播放B段音乐)听音乐,进行"狮子戏球的游戏.集体:教师先扮演舞狮人,小朋友先扮演"小狮子".前奏请"小狮子"想好自己的动作——A段"小狮子"看着绣球一下一下做缓慢有力的狮子跳舞,玩耍的动作——B段部分"小狮子"跟随绣球所指方向,与同伴一起做小碎步前进等动作.小分组:请幼儿两个或几个一组进行游戏分两组:一组派一名舞狮人,一组进行表演另一组拍着绣球给伴奏及加油.轮流进行.活动结束:幼儿听着音乐跟着绣球舞出活动室.活动设计:深圳市罗湖区教工幼儿园设 计 人:薛胜利2007-1-3
5,竹竿舞是怎么跳的
竹竿舞又称竹杠舞,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 基本跳法 1.基本姿态 击竹者3-5对人,位于细竿的两端,左右人的间距宽于一臂,双系跪地,臀部后坐,相对的两人执一对竿。 2.竹竿的握法 一手握一竿。击竿时,两手前后稍错开,以竹竿相碰对不碰手为度。 3.跪地击竿 开击:双手打开以细竿击粗竿。 关击:双手合拢以细竿击粗竿。 分类介绍 京族竹竿舞 勤劳智慧的京族人民,生活在美丽富饶的北部湾畔和北仑河旁,主要聚居在山心,尾和巫头三岛(俗称京族三岛),这里是珠蚌之乡,盛产驰名中外的“南珠”。京族人民感情丰富,性格豪放,无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跳舞。 京族传统的民间舞蹈主要有“跳竹杠(竹杆舞)”、“跳天灯”、“跳乐”和“花棍舞”等,其中有些源于民间宗教舞蹈,有些是京族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方式,具有明显的娱神或娱人的文化功能。“跳竹杠”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民间体育游戏色彩的舞蹈,表演时,将两根长木杠平行排放,两杠之间相距约9尺,其间横放8条竹竿,分为四对,每对间隔2尺左右,操竹竿者为8位男子,分为两边,每边四人,蹲在地上操作竹竿,一手一根,对面相向,一鼓手有节奏地打着鼓点,操竿者按鼓点节拍,敲一下木杠,合一下竹竿,或是敲两下木杠,合一下竹竿,发出“的的打打拍拍”的响声,青年女子便在竹竿之间跳跃。“跳竹杠”分“单跳”、“双跳”两种,单跳的方式为:由各人在竹竿中间,一个跟着一个沿着4个空格一步一跳,边跳边舞,向前向后往复不止。双跳的方式为:两人一组,双方的动作必须协调,彼此相互照顾,按照一对竹竿的开与合,在间歇中巧妙地跳动,跳完上个空格后,又重复返回,如此往返不停,直到尽兴为止。 瑶族竹竿舞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几个省区的山区,是我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每到瑶族传统的重大节日,村中师爷们就自发组织一些传统的“拜王”“耍歌堂”等娱乐或登记活动,场面壮观,别具一格,有较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在必背镇,有一座具有浓厚瑶族特色的接待楼,游客在这里可饱尝瑶族风味,畅饮瑶胞自制的苦桑酒,也能欣赏到瑶家小伙子和瑶族姑娘为你表演的瑶族竹杠舞、顶杠、丰收舞和瑶族婚嫁等民族节。 壮族竹竿舞 壮族竹杆舞是一种可以与客共舞的娱乐性较强的舞蹈,一般是由十多几十个演员敲击竹竿,在演员的领舞下让客人参与,规模较小。从1985年起,在我国壮乡——广西武鸣县,每年都举办“三月三”歌圩,每年都吸引数万人参加,千名壮家青年男女以跳竹杆舞来庆祝自己的节日,形成了千人齐跳竹杠舞的壮观景象。 佤族竹竿舞 佤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在中、缅、泰三国都有分布。中国佤族近三十万人,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等县和西双版纳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中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两县的佤族人口约占我国佤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中国境内的佤族分布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展布的地段。在这一地段里,山峦重叠,平坝极少,故又称阿佤山区。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竹竿舞,过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后跳的一种舞蹈,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舞蹈形式与我国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竹竿舞,一般在寨中有威望、有影响的老人死后举行,以碓杵击打竹竿而舞,寨中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当地老人说:“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不死,它到另一个世界后同样离不开歌舞,所以人们要唱歌跳舞欢送他。”正是这种旷达的生死观,造就了佤族诸多的丧事舞蹈。 苗族竹竿舞 竹竿舞是贵州省南部罗甸县董王乡一带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主要是表现苗族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追求与理想,一般在重大节庆日与迎接贵客时演出。 苗族竹竿舞 竹竿舞的演出要求并不十分苛刻,道具要求也相对简单化。只要有一块平坦的草地,就可以进行演出。一般是8对男女青年进行,演出时男子著短衣,腰系红绸缎;女子著苗族特有的手工大摆裙,由苗族大堂鼓伴奏打节拍,和以一阵阵的欢呼声,与红绸缎、彩裙一起烘托出一种朴素洒脱的美。 竹竿舞一般分山间偶遇、搭桥过河、相恋、抬新娘回家四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都流露出苗族青年男女真挚的情感与饱含着许多原生态的审美元素,古朴自然。 黎族竹竿舞 “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数百年前,当黎家人经过辛勤耕作,换得新谷归仓时,村里男女老少就会穿上节日盛装,家家户户炊制新米饭、酿造糯米酒,宰杀禽畜,祭祀祖宗和神灵。酒酣饭饱后,众人就会来到山坡上,点燃篝火,跳起竹竿舞。竹声叮咚,庆祝稻谷丰登,祝愿来年有更好的收成。“跳柴”每年从开春之日起,直至元宵,几乎夜夜篝火通明,欢跳不息,热烈气氛充溢着山坡村寨。 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在黎族中逐渐流传演变。如今,它的祭祀色彩逐渐消失,已成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健身活动。过去那种只限“女打男跳”的习惯,如今也换成“男女混合打跳”。跳竹竿已经成为“三月三”黎寨山恋节中一项健康的活动内容。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增进情谊。小小竹竿为青年男女架设起了“鹊桥”。 畲族竹竿舞 据说畲族在立夏或平时亦会身着漂亮的民族服饰,跳竹竿舞。且节奏为:“开、合、开、合、开开合。”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竹竿舞,过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后跳的一种舞蹈,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舞蹈形式与我国青海省黎族竹竿舞相同。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跳的人要跟拿竹竿的人有默契,拿竹竿的动作可以一成不变,主要的是看那个跳的人~~苗家年轻小伙和姑娘花坎肩后背的方帕上,大多绣着京都城楼的图案,并世世代代往下传,是苗民心目中的京都,要进九道门楼。九道门楼雕龙画凤??传说以往跳“竹竿舞”,男。 ??? “竹竿舞”中,男舞者以“探路步”为基本舞步。 竹竿舞又叫打柴舞 别的少数民族也有竹竿舞,由于外部敌人的攻打以及其它原因,当地苗族青年还将它搬上了舞台,并到县城,过去人们要到京城里,各人双手各握住两根竹竿的两端,时而横摆,而女舞者多用向左右两则横挪微颠及动作幅度较小的“开荒地”为基本舞步,苗族的祖先居住在黄河流域,和其它兄弟民族一样,共同创造着灿烂的华夏文化,男舞者要钻过“门楼”,否则就会被竹竿击中头部。 ?? 又传说。以后由于参舞者减少。远古时代的苗族还没有文字,记事只是用口传或者其它办法记下。如为了记住自己的京都、时而直推、时而将竹竿击地又翻身举竿,现已缩减为四男四女起舞。男舞者则吹起芦笙,往来穿行于竹竿群之间,女舞者共需三十六人。 ?? “竹竿舞”是喜庆的舞蹈,多在逢年过节时跳?? 舞蹈时,小伙子吹起芦笙跳起舞,一对对从门楼下穿过,进到了城里边,直到如今。 。近年来、玉溪、禄丰等地演出过。 ? 舞蹈中,小姑娘两人一对,同持两根缀满鲜花的竹竿代表彩画门楼,九对竹竿代表九道门楼,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较清晰地展现出来。 ,苗族先民从北方逐渐南迁。 ?,场面宏大,较为壮观、首府。后来,女舞者两人一组。传说很早的时候。“过门楼”一段舞蹈,你可以在百度里输入“竹竿舞”就能查看了? “竹竿舞”描述的是苗族先民进京城游玩的情景,一对对苗族青年男女吹着芦笙跳起舞蹈穿过九道门楼,来到了日夜向往的地方。京城,是苗民仰慕的地方,要求男女舞者配合十分默契,竹竿击地向上举时,金点漆描、宏伟壮观“竹竿舞”是歪头山花苗较喜爱的舞蹈之一。它叙述的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6,民 族 舞 分 为 哪 几 种
汉族
- 少 数 民 族 舞 蹈 -
苗族的舞蹈 畲族的舞蹈 水族的舞蹈 土家族的舞蹈 瑶族的舞蹈 仡佬族的舞蹈 维吾尔族的舞蹈 布朗族的舞蹈 白族的舞蹈 仫佬族的舞蹈
黎族的舞蹈 柯尔克孜族的舞蹈 鄂温克族的舞蹈 朝鲜族的舞蹈 乌孜别克族的舞蹈 壮族的舞蹈 拉祜族的舞蹈 纳西族的舞蹈 俄罗斯族的舞蹈 鄂伦春族的舞蹈 门巴族的舞蹈 珞巴族的舞蹈 佤族的舞蹈 蒙古族的舞蹈 傣族的舞蹈 傈僳族的舞蹈 藏族的舞蹈 锡伯族的舞蹈 土族的舞蹈
德昂族的舞蹈 满族的舞蹈 阿昌族的舞蹈 保安族的舞蹈 彝族的舞蹈 哈萨克族的舞蹈 怒族的舞蹈 哈尼族的舞蹈 基诺族的舞蹈 布依族的舞蹈 赫哲族的舞蹈 高山族的舞蹈
- 秧 歌 -
东北秧歌 山东鼓子秧歌 山东海洋秧歌 胶州秧歌 河北秧歌 花鼓秧歌
等等
秧歌,蒙古舞,新疆舞....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是呀,太多了。蒙古族舞蹈大多气势磅礴,雄健有力,朴实奔放;同时也有优美的抒情舞如《盅碗舞》。藏族的《锅庄》,舞轻盈洒脱。苗族的《芦笙舞》,娴雅、端庄。彝族的《阿细跳月》,节奏奇特、热情奔放。维吾尔族的《赛乃姆》,灵巧热情。壮族的《扁担舞》,节奏强烈、清脆高亢。傣族的《孔雀舞》,快速轻巧、动作细腻。
……我国少数民族向来是以能歌善舞著称,它们的舞蹈艺术,在我国的舞蹈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兄弟民族舞黑熊搏斗舞
鄂伦春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舞者双腿半蹲,双脚跺地,前后扭动双肩,以模拟黑熊搏斗、赞颂鄂伦春人民勇敢、好胜的民族性格。
参加人数不限,三人为一组,站成“品”字形,其中的两人面对面站立,上身略向前倾斜,相对虎视眈眈;两膝略向前屈,两手放在膝盖上,两脚跳跃不停,同时两肩随着节奏左右扭动,头部左右摇摆,嘴里边连呼喊“哈莫,哈莫”(熊的呼叫声)的粗壮声音,此起彼伏。两人半得难角难分,都想压倒对方取胜。第三人在旁也以同样的动作参加进去,在二人中间蹲跳以表示劝解,直至一方认输,一方宣告胜利。
舞蹈充分显示出猎人们在猎获野兽时,定要取胜的顽强拚搏精神;同时赞颂熊力大无穷、异常勇猛的特性。《黑熊搏斗舞》有的地区用“哼呣,哼呣”喉音作伴舞,情绪非常高昂,动作勇健有力。
兄弟民族舞蹈盅碗舞
蒙古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为欢宴节庆、亲月团聚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后又形成群舞,搬上舞台,于第8届世界青年友谊联欢节上荣获金质奖章。
此舞的舞姿特点,温雅婉约,以琵琶、胡琴、筝伴奏弹唱和之。因受蒙古包场地及手执灯碗的限制,基本上以跪、坐、立等动作在原地起舞。舞者主要凭借手、腕、臂、肩的弹、挑、拉、揉、和以腰为轴的前俯、后仰进行表演。技艺精湛者,可头上顶一叠碗,双手各执一道具或各托一燃灯,一边快步奔走,一边作流星似的盘旋绕动,这时灯焰摇曳飘忽,舞姿轻曼优雅,器乐婉约流畅,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观众带来极大的欢愉。
兄弟民族舞蹈锅庄
藏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锅庄”是藏语“果卓”的谐音,即圆圈歌舞的意思。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和青海的藏族地区。
《锅庄》分农区锅庄和牧区锅庄两种。农区锅庄流行于藏东昌都地区,牧区锅庄(即牧民舞)流传在当雄、黑河和索县等广大牧区。
农区锅庄的结构分两大段,即从慢板歌舞到快板歌舞,速度又有慢、中、快之分。开始时男女分别拉手成圈,轮班唱和,甩脚踏步,唱完后齐声喊“哑”,顿时舞步加快,越跳越快,在热烈的快板中结束。《锅庄》的动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舞姿热烈、奔放。动作多模拟动物形态,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这正是藏族人民悍气质在舞蹈中的体现。
牧区锅庄的层次及表演形式和农区锅庄大体相同,但动作差异很大,多在胸前晃手跳跃,前顿步接左、右翻身,顺手顺脚(同边手足)的舞是牧区锅庄的一大特点。
兄弟民族舞蹈芦笙舞
又称“踩芦笙”,苗语叫“究给”。是一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流传于贵州、云南、广西、湖南苗族地区。按其活动内容和性质,一般可分为自娱性、习俗性、表演性、祭祀性和礼仪性五种。
自娱性芦笙舞最为普及,舞者不受年龄、性别和人数限制,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男的吹小芦笙、女的持花手帕,男一圈、女一圈的把一群吹大芦笙的舞者围在中间,踩着有节奏的乐曲,轻轻摆动身体绕圈舞蹈。另一种是由一对以上的芦笙手作领舞,大家跟在后面围圈舞蹈,动作跟随领舞者吹奏的乐曲而变化。舞姿特点,有“踩”、“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屈伸,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显得端庄、娴雅。“跳”,是由跳动的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抬脚踹动,上身随后自然地摆动为特色,显得柔和、潇洒。
表演性芦笙舞一般以竞技的方式进行集体比赛,以吹奏乐曲多,舞蹈时间长,声音谐和、优美、动作和步法丰富取胜。个人竞技,或以动作的节奏多变,疾急激烈见长,或以能否完成高难度动作取胜。表演性芦笙舞内容非常丰富,有的以炫耀高难度技巧以博取观众的赞叹。如“滚山珠”、“蚯蚓滚沙”、“猴子上树”、“滚地龙”等。有的以模仿禽兽的习性、神态以表现生活的谐趣,给人欢愉。如“牛打架”、“半鸡”等。
兄弟民族舞蹈塞乃姆
维吾尔族民间歌舞形式之一。主要发源于民族聚居、从事农业生产、文化发达的南疆各绿洲,也是维吾尔族古代舞曲名。
《赛乃姆》是多在节日或劳动后表演的集体歌舞。形式自由活泼,没有固定的程式,舞者可即兴表演,合上章乐节奏就行,也可一人独舞、两人对舞和三五人群舞。节节奏一般由中速逐渐转快,当歌舞进入高潮时,大家常用热情高亢的声音呼喊“凯--那!”(“加油啊”之意)这时人声、鼓乐声欢腾异常,把气氛推向高潮,所有的舞者都无比兴奋、激动。
此舞舞姿抒情优美、婀娜多姿,动作特点表现在头、肩、手、腕、腰、小腿的运用配合巧妙。如关部有移颈、摇头;手腕有绕腕、翻腕、揉腕,腰有胸腰、侧腰、后腰;小腿动作更加丰富,有点、踢、跺、辗、转等。舞姿大多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如托帽式、拘袖式、拉裙式、抚胸式等。当表演出现高潮时,舞者一腿蹲跪,手在腹前击掌耸肩,然后双手向下打开,右手抬至头上方绕腕,左手指扶于膝上,轻轻移颈,这里有击掌、耸肩、绕腕,最后的移颈则起到突出主旨的作用,有力地表现了舞者心情舒畅的乐观情绪。
此舞有不同的地方风格:南疆明快活泼,优美情深,步伐轻巧,手腕和舞姿变化丰富;北疆动作潇洒豪放,利落轻快;东疆动作端庄稳重,单步较多。此舞音乐曲调优美、深情,节奏鲜明,伴奏乐器中的手鼓响亮流畅,有渲染气氛和鼓舞人心的作用。
兄弟民族舞蹈扁担舞
又称“打虏列”、“谷榔”、“打榔”(均为壮语译音),是壮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文本马山、都安等县的山乡村寨。
舞者至少四人一组,多则十人、八人均可,围在长板凳或舂米木槽,每人手拿一根扁担互相敲击,或敲击长凳,或敲击木槽,打出各种各样和谐的声响,节奏变化无穷,律动强烈有力,声响清脆高亢,势闹非凡。每逢节日,晒谷场上,街头巷尾,都可以听到扁担的敲击声,尤其在晚上,到处有灯火,整个村寨都沸腾,扁担敲击声合着轻快悦耳的竹筒伴奏声,人们的欢笑声、呐喊声,汇成了一片欢乐的声浪,那场面震撼山谷,激荡人心。
舞蹈动作多表现播种、插秧、收害虫、打谷、舂米等劳动过程和欢乐情绪。边歌边舞,舞时仅以竹筒的敲击声作伴奏,其形式如同高山族的杵舞。
《扁担舞》没有更多的舞姿和队形变化,唯有以独特的打扁担节奏,上、下、左、右交织不同的打法和强烈的音响效果,博得观众的热烈喝采。
文章TAG:
壮族 什么 舞蹈 朝鲜 壮族什么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