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李清照,李清照如梦令
来源:整理 编辑:风之神舞蹈 2025-04-29 03:26:12
本文目录一览
1,李清照如梦令
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2,如梦令 李清照 全诗
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人物,而且她的作品存世的比较多,所以仅仅以《如梦令》难以区分。事实上,《如梦令》就是一个词牌名,而词牌就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说简单点词牌就代表一个固定的曲子。换句话说,词牌是固定的,全部加起来,大概有八百七十多个,而词是不固定的,所以同样叫《如梦令》其内容和要表达的意识可以完全不同。李清照的《如梦令》简单举两个,《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翻译成白话就是:还记得那次溪边亭中游玩,玩得很尽兴,而且玩到很晚,最后都忘记了回家的道路了,大家乘着夜色调转船头,却迷路了,着急中惊起了一滩鸣鹭。《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昨天夜里雨下得不多,但是风却挺大,喝得酒比较多,好好地睡一觉,也没有解酒,问那个侍女,海棠花咋样了?侍女说:还那样。你要知道这个世界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的时候了。李清照这两首《如梦令》都是以游记为背景写的词,都是以酒、花、小清新为套路,谈不上什么高深的思想,其实就是他早期生活的情趣而已。我个人认为,这两首词就是代表了“文青”本质,属于没啥事乱呻吟那种调调,就像现在的朋友圈,看个大鹅也弄个“好喜欢哦!”,“好漂亮哦!”,“好好玩哦!”,就是自己觉得自己很有情调和招人羡慕嫉妒恨而已。

3,李清照 如梦令全篇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柳瘦。 如梦令 谁伴明月独坐? 我共影儿两个 灯书欲眠时 影也把人抛躲 天那, 好个凄惶的我!
4,李清照的如梦令原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译文: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译文: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扩展资料: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百度百科-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如梦令李清照
如梦令有两首来着的。
其一:《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其二:《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希望能帮到你。
6,李清照如梦令全诗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后人对此词评价甚高,尤其是“绿肥红瘦”一句,更为历代文人所激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译文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水鸟。注释(1)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2)溪亭:临水的亭台。(3)日暮:黄昏时候。(4)沉醉:大醉。(5)兴尽:尽了兴致。(5)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6)回舟:乘船而回。(7)误入:不小心进入。(8)藕花:荷花。(9)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hēng),怎样才能(10)惊:惊动。(11)起:飞起来。(12)一滩:一群。(13)鸥鹭:这里泛指水鸟。赏析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创作背景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作者简介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并能作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7,如梦令 李清照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8,李清照如梦令三首全诗
1、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2、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意思为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3、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二译文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4、李清照如梦令全诗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译文如下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5、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2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6、李清照的如梦令全诗1 如梦令 作者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7、如梦令1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今译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迷醉那种快乐而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8、一回答李清照如梦令有两首,以下分别列出 1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9、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10、李清照如梦令并没有三首,只有两首,具体如下1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翻译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11、如梦令1李清照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2李清照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12、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13、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14、如梦令1李清照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2李清照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15、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一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16、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其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 6李清照在不同时期写下的三首诗 1,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
9,李清照 如梦令诗句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代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话,却似一幅图。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 写景:“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其中尤以“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色泽浓艳,形象逼真,从来没有为人道过。甚至在用韵上,依律上、去可以互押。但作者哪怕在这方面也用心做到上去递换使用,象∶“骤”、“酒”、“旧”、“否”、“瘦”,抑扬相间,跌宕入耳。 再看词中的问答。“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问语省去,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问答显然不相称,问得多悄,答得淡漠。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知否”来。 《如梦令》小词,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然而这里的“知否?知否”,口气宛然,浑成天巧,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女主人公出于对花的关心,问得那么认真:出于惜花的心情,驳得那么恳切。 结句“应是绿肥红瘦”,是她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绿肥红瘦”四个字,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蕴积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心情;体现了女词人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
10,如梦令李清照南宋
《如梦令》李清照2 昨夜雨疏风骤②, 浓睡不消残酒③。 试问卷帘人④,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⑤。 【注释】 ①选自《漱玉集》。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宋代著名女词人。 ②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③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④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⑤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花朵凋零。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 此调原名《忆仙姿》,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度曲,因词中叠言“如梦,如梦”,故改为今名。又名《宴桃源》。单调,三十三字,仄韵。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着问那卷帘的侍女,她却回答说,海棠花依旧那样美丽。 知道吗?知道吗?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品评】 此词表现了作者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浓睡醒来,宿醉未消,就担心地询问经过一宵风雨,窗前的海棠花怎样了。卷帘人不免粗心,告慰说,幸好,无恙。得凭着敏感的心灵,她已感到经雨之后必然绿,叶丰润而红花憔悴了。全词仅三十三字,却巧妙地设置了同卷帘人的问答;问者情多,答者意淡,因而逼出“知否,知否”二句,写得灵活而多情致。词中造语工巧,“雨疏”、“风骤”、“浓睡”、“残酒”,都是当句对;“绿肥红瘦”句中, 以绿代叶、 以红代花,虽为过去诗词中所常见(如唐僧齐己诗“红残绿满海棠枝”),但把“红”同“瘦”联在一起,以“瘦”字状海棠的由繁丽而憔悴零落,显得凄婉,炼字亦精,在修辞上有所创新。唐韩偓《懒起》诗:“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李清照此词或许胎息于韩诗,但结句以对话出之,委曲精工,更胜韩作。因此,《梦园诗选》说此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自是圣于词者”。又,宋人爱海棠, 陆游曾有“为爱名花抵死狂”、“海棠已过不成春”(《花时遍游诸家园》)等句。李清照以海棠入词,并对它至为关切,当非偶然。 黄蓼园《寥园词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胡云翼《宋词选》: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这首词在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绿肥红瘦”,用语简炼,又很形象化。 《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用寥寥数语,委婉地表达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活泼、平易、精炼,极尽传神之妙。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小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vytfffyvyhhghcgcthctyycttcyhtccghhfggcfcvhydfwuyffueysfyjsfdyjsfdjysefydj上鹅
文章TAG:
如梦令 李清照 如梦 如梦令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