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编导怎么编,舞蹈编导课怎么上
来源:整理 编辑:风之神舞蹈 2025-02-13 01:00:18
本文目录一览
1,舞蹈编导课怎么上
舞蹈编导课要掌握舞蹈的结构,舞蹈力度的变化、节奏的变化、队形的变化、舞台的调度、舞蹈语汇的组成等等。
2,舞蹈编导课
编舞蹈首先会数拍子,一般的舞蹈全套动作下来只有四个八拍,一个一个八拍地编,凭自己强厚的舞蹈功底自由发挥去编
3,怎样编街舞
编舞要注意遍出层次出来,具体点就是要有序幕 过程 高潮 最后到结束。最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比如开PARTY,挤公交车,泡妞等等,那么便出来的舞,就要顺着剧情的发展来编排。还有你选的音乐你一定很熟,记熟里面的每一个节奏,音效`````然后根据音乐来编,一定要卡好音乐,将音乐里面的东西表达出来。这就是编舞的基本东西,一个编舞的框架
4,怎么样编舞根据音乐跳然后创造自己的思想么
首先选曲了,根据曲子的风格结合你想用舞蹈表达出来的东西,用鼓点去配合力量和速度节奏。如果是初学的话,可以试着找些MV,看看学习别人编舞的思路你要结合意境,每首歌有不同的内涵,如果你把歌曲串起来,这些歌曲必须是相同风格的如果你动作都有了,那就可以根据音乐编,如果动作还没有,那就先想动作呗。初学倒是需要模仿了,可以给个主题,然后设定音乐,根据音乐编排。其实这个问题挺难回答,去看一些舞蹈编导的书吧
5,舞蹈编导都要考哪些内容
有不少初学舞蹈编导的网友要求能登载一些有关舞蹈创作方面的文章,其实舞蹈的创作手法多种多样,如交响编舞法,撞击编舞法还有动态编舞法等等许多的创作手法,但是舞蹈创作并非一成不变,关键还要看编者对舞蹈的感悟能力和自身文化的修养以及如何灵活运用舞蹈创作手法进行编舞。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创作,特别是初学者,都要掌握一些舞蹈创作的最基本规律,本文就是从这些最基本的创作规律出发,抛砖引玉,为一些初学舞蹈编导的舞蹈爱好者起一个桥梁作用,也希望能有更多的网友共同交流您的舞蹈创作方面的心得和体会。将来我们还将陆续推出一些其它创作方法的文章。就是一个舞蹈作品的编者和导演。2.戏剧导演与舞蹈编导有哪些不同:戏剧导演是把文学剧本搬上舞台演出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工作。但这不是一般的工作,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即把文学剧本变成表演节目的再创造(也叫二度创造)。 在戏剧艺术中,剧作家只负责写出剧本就可以了。而进行舞台艺术的再创造(演出),则是导演的事。在舞蹈艺术中,舞蹈编导本身既是全部剧本和“台词”(舞蹈动作)的创作者,又是把它搬上舞台的导演。肩负着编和导的双重使命。对舞蹈作品来说,不参加“编”就无法“导”,导演也就是编者。 由于舞蹈的特殊性,一个舞蹈创作从一开始就不能不同时考虑,原本是属于“导演构思”中的很多部分,如:形体、表情、台词、场面调度,对作曲、美工和舞美的特殊要求。 作为一个舞蹈编导,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舞蹈表现技能和舞蹈创作知识以后,才可能开始创作工作。首先,必须透彻地理解舞蹈艺术特征,舞蹈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手法,舞蹈的类别等,才能掌握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进行编排舞蹈节目,否则将无法入手。二、舞蹈的起源中国的舞蹈艺术历史是最年轻的,解放初期才真正有了舞蹈的专业工作者。49年以后,上海舞院54年办从事舞蹈的人女11-13岁,男12-14岁,文化水平低,舞蹈的理论薄弱。 舞蹈起源于劳动:在原始社会,远古的先民们在没有文字和完善语言之前,就学会了手舞足蹈。如:狩猎、祈祷、恋爱、南朝鲜模仿仙鹤的动作、傣族模仿孔雀的动作等等。后来,为了娱乐,逐渐从劳动中向上层社会发展,如“交谊舞”。劳动生活创造了舞蹈,而舞蹈又用来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并为社会服务。没有社会生活就没有舞蹈的存在。
6,怎么根据一首歌来编舞
舞蹈动作的来源:如前几章所说,一是来自生活动作的提炼,二是来自古今中外的“舞蹈素材”(也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听到的、学习到的基本的一些对东西)。要使它成为作品中的“舞蹈语言”,就必须根据内容、人物的需要去提炼雕琢,而不能生搬硬套。 如何着手编舞呢? 1、感情是动作的信息:编舞首先要弄清的是你要表现人物的什么感情和性格,首先按舞蹈结构的线索设计出人物连绵不断的心情、意识甚至潜台词,循者这个脉络去雕琢动作。能让自己首先进入角色,让作品中的人物在自己的身上活起来。然后在深入角色的基础上,从自己积累的生活舞蹈素材中物色、提炼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所需要的舞蹈形象来,把体验感情作为动作的原动力。 2、动作的典型性:成功的作品它都有典型的动作。典型的舞蹈动作不是综合的越宽越好,而是个性越强越好,而是要有突出的性格,要有明晰的感情。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设计舞蹈动作首先要说清楚什么是感情。但人有男女老少,古代和现代,这个民族和那个民族之分,他们表达的感情各异,因此动作还要性格分明。 3、舞蹈的“意境”:山不在高有水则灵,舞蹈的动作不在“繁”与“简”,能突出“意境”则灵。舞蹈作品的“意境”是把主题思想转化为“诗情画意”的艺术构思,是“情”和“意”与“景”和“境”的统一,它是人的理想。舞蹈作品“意境”是大局,编舞要从大局着眼,小处(动作)着手,围绕着动作去考虑意境。 4、舞蹈的主题动作:就是要塑造作品舞蹈形象的代表性动作,这种做法在民间舞蹈中是常见的。各地区的民族民间舞蹈跳起来有千变万化,但总离不开那么几个最有代表性的动作。它们成为舞蹈作品中“舞蹈语言”(动作组合)的基础和反复出现的贯穿动作。 动作组合要编排得生动、流畅、感人。应注意: A、要有对比性的变化:对比有时间(节奏)上的快与慢,强与弱,延长与短暂等;有空间(造型)上的大与小,高与矮,方(线条凌厉,有棱有角)与圆(柔和,圆润),放(伸)与收(缩),动与静等。对比性的动作加大了情绪变化的起伏,使各种情感在相对中显得更鲜明、突出,所以,能使舞蹈语言更生动。 B、必要的重复、再现:舞蹈和音乐同属时间性的艺术,舞蹈虽然还只有空间的形象,但不能象“雕塑”那样永远静止在那儿尽人观赏。为了使舞蹈形象和“意境”留在观众心上,重复、再现手法同样是不可少的。其做法可有多样: (1)主题动作贯穿始终。 (2)主题动作在不同的情节、段落,不同的节奏下变换出现。 (3)主要的舞蹈组合(段落)反复出现。 (4)开头和结尾是同样的舞蹈处理或“意境”的再现。 5、构图:构图是编舞中一个重要组成因素。构图包括舞台调度和画面。构图是随着登场人物的行为和感情发展而设计的。没什么固定的“程式”。关键是要通过队行图案的变化把舞台衬托成作品所需要的空间、境界。 对于舞台的构图,我国传统审美习惯是“均衡”、“匀称”。“均衡”就是常说的“不要偏台”。均衡的构图有两种,一种是对称均衡,一种是不对称的均衡。不同的构图会给观众留下不同的直感:圆形使人感觉丰满;方形显得严肃、整齐(但极少用);而三角形介于两者之间,较灵活,易组成多种图形的小单位;弧形有纵深的感觉;纵队有逼近、压迫的感觉;横排——平和;斜排——前程远大。 在舞台调度上:走直线显得距离近,路途短;走曲线显得距离较远,路途长;走“8”字,距离无限,可以从早走到晚,这样可造成自后向前、由远而近的感觉;“V”字向前,有冲击、压力之感;交叉队形能渲染紧张、火热等气氛;由密集到扩散的队形,能造成一种占领的欲望,可造成气势、力不可挡的强烈气氛;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的队形,给人以动荡不安、瞬息万变得感觉,可表示风浪中行船、心潮起伏的幻觉、激烈的战斗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舞蹈的构图不能孤立的设计,必须和舞蹈动作组合结合起来,且与服装、道具也是分不开的。 6、选择演员排练舞蹈:选择演员时必须考虑(1)是否能担负起塑造角色所必须的舞蹈技能和技巧。(2)是否吻合或接近角色的身份,性格和外形,(3)符合节目体裁对演员所要求的特色,如:演员是喜剧型的或是悲剧型的,是抒情的还是武打型的等等。 确定了演员以后,编导要向演员解剖作品的主题、内容、人物、情节、场次(段落)、图景,使演员对作品有一个明确的、完整的概念。再进一步分析角色,明确演员的任务后,熟悉舞曲,然后一个个的教动作,一段段的排练(用钢琴或简单的乐器伴奏),直到将全舞完成。 A、排练:可先粗排(即搭架子)、可分组动作,重头至尾 B、适当请观众看排练,可以高涨演员情绪。 C、在排练中一定要注意:演员必须进入角色。 7、合乐:合乐与动作同步,教完以后合乐。 8、舞台合成:也就是我们说的彩排,把作品搬上舞台是“合成”的阶段。合成之前,编导必须向舞台工作的各方面人员——布景、灯光、服饰、道具、音响效果等,介绍作品内容并提出设计要求,最后确定方案。 (1)舞蹈布景要说明作品的时代,创造特定的环境。布景应简练、明确。 (2)舞台的灯光要显示舞蹈的时间早晚,天气变化,吉祥和厄运的预兆,人物内心的渲染等。 (3)服饰帮助表明人物身份,民族的属性,服饰色彩还能突出人物性格。要求轻便而合体,美观而有特色,夸张而不失真。 合成包括:走台、走光、化妆连排、彩排。 A、走台:是舞台上的场、景和舞蹈的结合实验。让演员熟悉舞台面和置景的地位,要从头至尾把舞蹈的调度、队形、画面的位置都固定下来。同时,检查场景与舞蹈的构图是否协调。 B、走光:是灯光设计与舞蹈的实验。要随着舞蹈内容的展现和演员的调度把灯光固定下来。 C、化妆连排和彩排:都是属于总合成(包括乐队、演员、布置、灯光、服装、化妆、道具、音响效果等)的排练。编导指导化妆连排时,可以随时停下来,协调舞台个方面的配合,一段段、一场场的进行,当“合成”完成以后,进行彩排时就要一气呵成,以便检查、发现问题,再作进一步的调整。至此,一个舞台演出的舞蹈作品诞生了。
文章TAG:
舞蹈 舞蹈编导 怎么 编导 舞蹈编导怎么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