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西藏的宗教活动中僧人戴面具跳的舞叫什么

藏戏。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目前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藏的宗教活动中僧人戴面具跳的舞叫什么

2,关于藏族舞

如果不是太专业的话,建议去买有专门编排好的碟回来照编,再根据实际情况改动得更适合你所要的场景就好了!
裙子要长一些,如果没有下垂感在裙子就在裙子的下边钉一些漂亮的珠形纽扣就可以了;藏族舞要求节奏感强,多以踢踏为主,辅以甩袖的动作;音乐最好也选择动感强一些的如韩红的家乡、青藏高原都不错。
可以把几个一元硬币藏在裙子的下摆里,就是藏在裙子的下边缘缝里。这样既实惠又有效。音乐韩红的家乡,天路都不错,有动感,适合编舞。
藏族的解说词
腰饰可以起到让裙子下垂的感觉啊!
西藏舞的服饰 通常由帽子,袖子很长,有腰带,……裙摆可以向一些珠子之类的东西好友垂感,音乐可用《青藏高原》之类的

关于藏族舞

3,什么是裹装舞

银装素裹 发音: yín zhuāng sù guǒ 字意: 银:作银色讲;装:本意衣服,这里作动词,表示穿;素:朴素的意思;裹:意思是包起来。 词意: 银装素裹:在雪景中,户外的东西像被银白色包起来了一样,很漂亮。 形容从上到下没有一点彩色,非常素洁。 例句: 1 马蹄莲开了,白色的佛焰苞围住黄色的花柱,犹如一尊尊银装素裹的小小纪念塔,美得端庄,美得大方。 2银装素裹的泰山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妖娆。 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出自《沁园春 雪》 3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出自《我们爱你啊,中国》胡景晖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什么是裹装舞

4,藏族朗玛舞的起源和发展

西藏民族民间歌舞五光十色,风格各异,品种繁多,被称为"歌舞的海洋",根据西藏 所辖康、卫、藏、阿里四个地区民间歌舞分布的情况,从音乐的角度上讲,大体可分为"鲁"(静态的歌,泛指节奏不规整的歌谣,如山歌、牧歌)和"谐"(动态的歌,泛指节奏规整的歌舞曲)两大系。从舞蹈的角度上讲,大体可分为"谐"-歌舞;"卓"---舞蹈;"噶尔"---乐舞;"羌姆"---跳神即宗教舞四大类 朗玛谐据考证,这是18世纪末,西藏地方主事大臣竺仁。颠曾班久,在内地各地名胜游历,广泛接触内地兄弟民族特别是汉民族的歌舞音乐之后,带上扬琴返回拉萨,将内地音乐的某些音调融合于原上层人士兵喜爱的"朗玛"之中,是吸收了内地音乐文化发展起来的,原西藏"内大臣"们所喜爱的一种华贵典雅的歌舞音乐。 "朗玛"首先流传在拉萨,是以歌为主、歌舞结合的,它的歌和舞分为两大段:即"绛谐"(慢歌)和"觉谐"(快板歌舞)。朗玛的音乐比舞蹈更为丰富,运用与流传比舞蹈也更广。人们走在拉萨、日喀则等城镇的街头巷尾,林园湖边,不时会听到从内室阁屋、"林卡"篷帐中飘出的阵阵悠扬深情的歌声,这种自弹自唱抒情典雅的歌曲往往是藏族人民喜爱?quot;朗玛谐"。 果卓 即人们经常说的"锅庄"。"果卓"仍是圆圈歌舞的意思,"锅庄"一词由来已久,赵尔巽等撰写的《清史稿》卷一百一、志七十六乐八中记有"高宗平定金川,获其乐……曰大郭庄……司舞十人,每两人相携而舞,一服蟒袍,戴翎,挂珠。斜披黄蓝二带,交如十字"。这种对四川藏区锅庄的描述,解放初期尚见于昌都的寺庙锅庄。所谓披各种黄蓝紫色带子,实为彩色哈达,是一种在吉庆场合下跳的礼仪锅庄舞。"锅庄"分为农区锅庄和牧区(牧民舞)、林区(工布民间舞)锅庄三种,都有不同的风格。 "锅庄"和舞姿矫健奔放,男性着肥大的统裤犹如雄鹰的粗毛腿健壮有力,舞姿多模拟禽兽特别是大鹰的形态动作,如鹰展翅、鹰跳、鹰盘旋等等。女性动作优美开放、重姿态和情绪表现,歌词中有"雪山哟,快闪开,我们要展翅飞翔。江河哟,快让路,我们要迈开舞步……"的豪情报壮语,是藏族人民剽悍气质在舞蹈中的形体表现。 康谐 "康谐"指弦子舞。盛行于青海、云南、巴塘、昌都等藏区,西藏境内也颇为流传,以巴塘弦子最为有名,在巴塘和昌都每逢节日"耍坝子",男女聚集翩翩歌舞。一般是男操"白旺"(牛角胡)站立排头,拉起胡琴带领人群拂袖起舞,时而圆集,时而散开,时而绕行而舞,边唱边跳,唱词为"谐体民歌",也可即兴 创作男唱女和,借以抒发内心情趣。舞者随着胡琴晃动发出的阵阵"颤音",舞蹈上相应发出一股股"颤法",多以模拟孔雀姿态动作为其形体特征。舞姿圆润、舒展,曲调悠扬流畅,它的"拖步"、"点步转身"、"晃袖"、"叉腰颤步"告示动作,长袖飘飞很有特色。其中《孔雀吸水》是经过加工了的传统双人舞节目,是藏族人民祈愿吉祥幸福的形体写照。

5,中国舞蹈分为几种类型

【民间舞蹈】 各族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自己创造并广泛流传的舞蹈形式。一般表现为自娱性与表演性、舞蹈性与歌唱性的统一。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专业表演舞蹈创作的重要依据。其主要形式如下: 【踏歌】 中国古代的群众歌舞形式。多于节日集会时众人手拉手以脚踏地、边歌边舞。有的地方,一直流传至今。 【秧歌】 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主要在中国北方地区流行,多在节日集会时表演。按地区和风格不同,又分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等。一般是舞蹈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彩绸、手帕、扇子等道具而舞。形式欢快热烈,生活气息浓烈。有的地方将民间的高跷、旱船、花鼓等歌舞形式也统称“秧歌”。 【腰鼓舞】 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多在节日集会时表演。原流行于中国陕北地区,以安塞等地腰鼓最为著名。舞者腰挂椭圆形小鼓,双手各持鼓槌边敲边舞。节奏强烈粗犷,动作奔放有力。后在许多地区流行。  【花鼓灯】 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及淮北地区。男角称“鼓架子”,动作粗犷大方、幽默风趣,多筋斗技巧;女角称“兰花”,动作洒脱泼辣,俏丽多姿,欢快热烈。多在节日集会时表演。许多已加工成为专业艺术团体保留的表演性舞蹈。 【狮子舞】 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广大地区。历史悠久,汉代已有记载。一般由两人合演一头大狮,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引。表演上分“文狮”、“武狮”两种。多用打击乐伴奏。后经加工提高,采用许多高难度动作,成为舞蹈与杂技结合的艺术舞蹈形式。 【龙舞】 又称“龙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广大地区。历史悠久,汉代已有记载。“龙”的造型形状各异,但分节均为单数。由一人持彩球引龙作舞。形式热烈欢腾。一般以锣鼓伴奏,舞时多放鞭炮助兴。 【花灯】 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西南等地区。多为欢快的载歌载舞形式。各地跳法不一。如云南花灯就以身体的崴动变化,形成其特殊风格。 【安代舞】 蒙古族民间歌舞形式之一。舞者双手各持一巾,边歌边舞。动作热烈奔放,节奏感强。常用于节日集会的表演。 【热巴】 藏族的一种以歌舞为主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表演时男持铜铃,女持手鼓,边歌边舞,节奏强烈鲜明,动作粗犷热情,不时加入一些杂技技巧。有的把从事这一表演的艺人也称“热巴”。 【赛乃姆】 原为维吾尔族古代舞曲名。维吾尔族民间歌舞形式之一。流行于新疆广大地区。形式自由,动作灵活。常在节日或劳动后即兴歌舞。 【扁担舞】 壮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广西地区。舞者为双数,手持扁担互相敲击,打出变化多端的节奏音响,边歌边舞。动作多表现农业劳动。 【芦笙舞】 苗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西南、中南苗族居住地区。以边吹芦笙边舞蹈为特点。常带有表演性和竞赛性。 【阿细跳月】 彝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多在自称“阿细”和“撒尼”人的云南彝族聚居地区流行。为青年男女的一种社交舞蹈。男舞者一般弹大三弦或吹笛子与女舞者对舞。节奏欢快。节日时常在月光下或围着火把跳至深夜,故得名。 【农乐舞】 朝鲜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形式自由。有的男舞者常在头顶系一细长纸条用力甩动,使纸条绕身体旋转,气氛热烈。 【孔雀舞】 傣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云南傣族聚居地区。孔雀为傣族人民吉祥的象征。舞姿多模仿孔雀形象,动作优美。有的经过加工成为专业演员的表演舞蹈。 【雅舞】 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的舞蹈。源于周代。后历代均有加工发展。 【宫廷舞蹈】 指各国历代皇室显贵用于宫廷朝贺、宴享、娱乐或祭祀的舞蹈。多由民间舞蹈素材加工改编而成。一般表现形式华丽严谨、精致典雅、讲究技巧。 【祭祀舞蹈】 指祭祀天地神鬼或祖先仪式的舞蹈。源于原始宗教仪式,有以歌舞娱神之意。后渐成为娱神亦娱人的民间舞蹈形式。如中国古代的“巫舞”、“六舞”等。

文章TAG:藏族以什么舞蹈为主  西藏的宗教活动中僧人戴面具跳的舞叫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