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舞蹈踩山是什么民族的,请问 插花节 三月三 圣纪节 踩花山 分别是哪些民族的节日
来源:整理 编辑:风之神舞蹈 2024-06-02 01:51:45
本文目录一览
1,请问 插花节 三月三 圣纪节 踩花山 分别是哪些民族的节日
插花节:彝族;三月三:壮族;圣纪节:回族;踩花山:苗族。插花节--彝族吃立节--壮族圣纪节--回族踩花山节--苗族插花节——彝族三月三——壮族圣纪节——回族踩花山——苗族
2,重庆苗族踩山会地点在哪里时间活动介绍
重庆最近有一个很有趣的活动,就是苗族踩山会,小编不是少数民族的,对于这个词也不太懂,了解了一下觉得还是蛮有趣的,在重庆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下面小编就来跟大家说一说这个活动的信息。重庆苗族踩山会地点在哪里地点:重庆万盛石林风景区时间:年4月29日—5月27日门票:50元/人【踩山会】踩山最胜是“红苗”,多存于湖南湘西与重庆万盛一地;其中,又以万盛苗族聚居地最为热闹;每逢节日,苗家男女老幼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芦笙,聚集在山坪上杂耍演义。苗家儿女男者淳厚,女娃有情,加之外来人闻风而至,更传出了一幕幕广为传唱的爱情故事。【主要活动】欣赏苗族非遗文化展演,体验苗族传统文化,还能现场聆听万盛民谣歌会。【看点】看点一:苗人擅艺踩山会上,苗家男女老幼都穿上了节日盛装,带来惊险民间绝活表演,多有火海伏魔、刀架脖子拉车等绝技表演。看得你心“砰砰”直跳!看点二:苗人乐舞会有芦笙舞、板凳舞、锦鸡舞、反排木鼓舞等舞蹈,以及葫芦丝独奏、芦笙合奏等红苗歌舞表演。看点三:苗人手巧苗族刺绣、服饰的精美早有盛名,踩山会上,会举行苗族民族特色产品集市暨重庆“非遗”展演。现场将展示苗家服饰、刺绣、蜡染、剪纸、银饰工艺、苗药、土特产等。看点四:万盛民谣歌会时间:4月30日18:30地点:万盛黑山谷青年汇巅峰乐园嘉宾:田馥甄、张磊、左立、河马先生等交通指南自驾游路线:1.重庆城区/遵义→渝黔高速→綦万高速→万盛2.万州/恩施/道真→南万高速→万盛公共交通:

3,踩花山是哪一个族的传统节日
踩花山是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四、五三天,是苗族的盛大节日——踩花山。这三天,苗家男女老少,都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山脚下,吹芦笙,弹响篾,踢脚架,耍大刀,斗牛,斗画眉……特别是倒爬杆更是引人注目:一个咪朵腰扎彩带,头箍布帕,背贴花杆,伸出两只手,举过头顶,反扳住花杆,两只脚轻轻向上一举,就头朝下,脚朝上,一纵一跃,向花杆顶端爬去,一个爬了另一个接上。顿时,叫好声此起彼伏。

4,采山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风俗活动
苗族节日除与当地民族一致外,特殊的是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六举行的“采花山”节,进入腊月中旬,花山主办人就要在举行花山盛会的地方高高地竖起一根木杆,称为花杆。在离杆顶一米左右的地方,挂有红、黄、蓝、白色彩带,以及象征喜庆和将要奖给爬花杆优胜者的芦笙、糖果等。花山节不论是哪个民族,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主办人准备一些酒,招待前来采花山的客人。花山场上,举行武术、斗牛、赛马、射弩和打毽子等比赛活动。获胜者由主办人挂红戴花,给予物质奖励。青年男女对唱山歌,寻爱寄情,互订终身。过去,花山节往往由无嗣求子者筹办。现在,各地政府为发扬民族文化,每年都拨专款资助,各地花山场日益兴旺。
5,万盛苗族踩山会是什么
“踩山会”又叫“踩山坪”,是苗文化代表性的苗族传统节日,“万盛苗族踩山会”被列入首批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名录。踩山会距今有300多年历史,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初五,苗家男女老幼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芦笙,聚集在山坪上,举办传统庆典活动。 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的万盛,原是古代巴国的领地,也曾一度属夜郎国的势力范围。在万盛的土著先民们伐林开荒,向深山高谷拓展时,这里便形成了民族杂居,苗族就是其中之一。万盛苗族以红线束条裹头,故有“红头苗”之称,是万盛最多的少数民族。 踩山会上,火辣辣的苗家情歌一唱一合,一问一答,亦庄亦谐,极富情趣。小伙子吹起芦笙,敲起桶鼓;姑娘们唱起情歌,翩翩起舞,纯洁的爱情在歌舞中升华。伴着笙歌鼓点,缘于劳动的《舂米舞》、祈盼丰收的《梭椤舞》、喜庆胜利的《咂酒舞》以及被誉为“东方迪斯科”的《反排木鼓舞》、苗家绝技《高跷芦笙舞》等众多展示苗家风情的传统节目,相聚、寻友、对歌、迎亲、拜堂、闹新房等苗家婚俗与打牛、祭山神等习俗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苗文化长卷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6,苗族的踩山节是什么时候举行
节 日:踩山节
流行民族:苗族
流行区域:流行于四川省叙永县苗族,其中以合乐的宝佤山最热闹、人数最多。
举办时段:时间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各地时间不一。
活动内容:
踩山节,是苗族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其时间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各地时间不一,如白蜡乡高漆林是初一到初四,黄坭乡的柏扬河是初一至初八,落卜镇的草坝是十五,合乐的宝佤山是十三至十五。其最热闹、人数最多的当数宝佤山。
宝佤山,距县城二十多公里,海拔1200多米。山势是平缓慢坡,周围有茂密的森林和众多的村寨。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五,来至全县各个乡镇的苗族男女聚集山上,临近县份的苗族同胞也结伴来参加。
第一天上午,要举行立花竿仪式。就是在山坡中央竖起一根系着松柏枝条和鲜花彩旗的花杆,作为采花山的标志。立花杆由年长者主持,花杆定好后年长者向人们敬酒祝福,随即锣鼓声,鞭炮声齐鸣,芦笙悠悠,在人们欢笑声中,踩山活动就拉开了序幕。男女老少在悠扬的芦笙音乐中,跳起蹬脚舞,耍狮灯等,一派欢腾的景象。吹芦笙者有的边徜吹边舞,有的对吹对舞,或 着花杆边跳边吹,或作半蹲状吹跳,同时伸出一脚步作旋转状,左右脚交替更换,难度最大的,要数在地下倒立者,吹奏者头着地,脚朝天地吹奏。在苗族男人中,大多能吹奏芦笙,但能蹲吹或倒立者却为数不多。舞蹈结束之后,老年人在一起喝酒拉家常,谈农活,青年男女一群一对地向树林中或山坡上走去。或对歌,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到晚上,山上燃着篝火,人们围在篝火旁喝酒谈天,通宵达旦。在踩山活动中,男女青年通过交往,也有产生感情的,回去禀报父母后,也有结成终生伴侣的。
第二天下午,要举行倒花杆仪式,就表示一年一度的踩山节结束了。
踩山节,是苗族同胞迎春踏青和交流生活的场所。在节日期间,除了四面八方的苗族同胞前来参加外,城内的商贾也挑着针头百货五色丝线等前来销售,形成了经贸文化的交流,使踩山活动更增添了几分热闹。
7,民 族 舞 分 为 哪 几 种
汉族
- 少 数 民 族 舞 蹈 -
苗族的舞蹈 畲族的舞蹈 水族的舞蹈 土家族的舞蹈 瑶族的舞蹈 仡佬族的舞蹈 维吾尔族的舞蹈 布朗族的舞蹈 白族的舞蹈 仫佬族的舞蹈
黎族的舞蹈 柯尔克孜族的舞蹈 鄂温克族的舞蹈 朝鲜族的舞蹈 乌孜别克族的舞蹈 壮族的舞蹈 拉祜族的舞蹈 纳西族的舞蹈 俄罗斯族的舞蹈 鄂伦春族的舞蹈 门巴族的舞蹈 珞巴族的舞蹈 佤族的舞蹈 蒙古族的舞蹈 傣族的舞蹈 傈僳族的舞蹈 藏族的舞蹈 锡伯族的舞蹈 土族的舞蹈
德昂族的舞蹈 满族的舞蹈 阿昌族的舞蹈 保安族的舞蹈 彝族的舞蹈 哈萨克族的舞蹈 怒族的舞蹈 哈尼族的舞蹈 基诺族的舞蹈 布依族的舞蹈 赫哲族的舞蹈 高山族的舞蹈
- 秧 歌 -
东北秧歌 山东鼓子秧歌 山东海洋秧歌 胶州秧歌 河北秧歌 花鼓秧歌
等等
秧歌,蒙古舞,新疆舞....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是呀,太多了。蒙古族舞蹈大多气势磅礴,雄健有力,朴实奔放;同时也有优美的抒情舞如《盅碗舞》。藏族的《锅庄》,舞轻盈洒脱。苗族的《芦笙舞》,娴雅、端庄。彝族的《阿细跳月》,节奏奇特、热情奔放。维吾尔族的《赛乃姆》,灵巧热情。壮族的《扁担舞》,节奏强烈、清脆高亢。傣族的《孔雀舞》,快速轻巧、动作细腻。
……我国少数民族向来是以能歌善舞著称,它们的舞蹈艺术,在我国的舞蹈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兄弟民族舞黑熊搏斗舞
鄂伦春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舞者双腿半蹲,双脚跺地,前后扭动双肩,以模拟黑熊搏斗、赞颂鄂伦春人民勇敢、好胜的民族性格。
参加人数不限,三人为一组,站成“品”字形,其中的两人面对面站立,上身略向前倾斜,相对虎视眈眈;两膝略向前屈,两手放在膝盖上,两脚跳跃不停,同时两肩随着节奏左右扭动,头部左右摇摆,嘴里边连呼喊“哈莫,哈莫”(熊的呼叫声)的粗壮声音,此起彼伏。两人半得难角难分,都想压倒对方取胜。第三人在旁也以同样的动作参加进去,在二人中间蹲跳以表示劝解,直至一方认输,一方宣告胜利。
舞蹈充分显示出猎人们在猎获野兽时,定要取胜的顽强拚搏精神;同时赞颂熊力大无穷、异常勇猛的特性。《黑熊搏斗舞》有的地区用“哼呣,哼呣”喉音作伴舞,情绪非常高昂,动作勇健有力。
兄弟民族舞蹈盅碗舞
蒙古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为欢宴节庆、亲月团聚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后又形成群舞,搬上舞台,于第8届世界青年友谊联欢节上荣获金质奖章。
此舞的舞姿特点,温雅婉约,以琵琶、胡琴、筝伴奏弹唱和之。因受蒙古包场地及手执灯碗的限制,基本上以跪、坐、立等动作在原地起舞。舞者主要凭借手、腕、臂、肩的弹、挑、拉、揉、和以腰为轴的前俯、后仰进行表演。技艺精湛者,可头上顶一叠碗,双手各执一道具或各托一燃灯,一边快步奔走,一边作流星似的盘旋绕动,这时灯焰摇曳飘忽,舞姿轻曼优雅,器乐婉约流畅,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观众带来极大的欢愉。
兄弟民族舞蹈锅庄
藏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锅庄”是藏语“果卓”的谐音,即圆圈歌舞的意思。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和青海的藏族地区。
《锅庄》分农区锅庄和牧区锅庄两种。农区锅庄流行于藏东昌都地区,牧区锅庄(即牧民舞)流传在当雄、黑河和索县等广大牧区。
农区锅庄的结构分两大段,即从慢板歌舞到快板歌舞,速度又有慢、中、快之分。开始时男女分别拉手成圈,轮班唱和,甩脚踏步,唱完后齐声喊“哑”,顿时舞步加快,越跳越快,在热烈的快板中结束。《锅庄》的动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舞姿热烈、奔放。动作多模拟动物形态,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这正是藏族人民悍气质在舞蹈中的体现。
牧区锅庄的层次及表演形式和农区锅庄大体相同,但动作差异很大,多在胸前晃手跳跃,前顿步接左、右翻身,顺手顺脚(同边手足)的舞是牧区锅庄的一大特点。
兄弟民族舞蹈芦笙舞
又称“踩芦笙”,苗语叫“究给”。是一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流传于贵州、云南、广西、湖南苗族地区。按其活动内容和性质,一般可分为自娱性、习俗性、表演性、祭祀性和礼仪性五种。
自娱性芦笙舞最为普及,舞者不受年龄、性别和人数限制,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男的吹小芦笙、女的持花手帕,男一圈、女一圈的把一群吹大芦笙的舞者围在中间,踩着有节奏的乐曲,轻轻摆动身体绕圈舞蹈。另一种是由一对以上的芦笙手作领舞,大家跟在后面围圈舞蹈,动作跟随领舞者吹奏的乐曲而变化。舞姿特点,有“踩”、“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屈伸,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显得端庄、娴雅。“跳”,是由跳动的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抬脚踹动,上身随后自然地摆动为特色,显得柔和、潇洒。
表演性芦笙舞一般以竞技的方式进行集体比赛,以吹奏乐曲多,舞蹈时间长,声音谐和、优美、动作和步法丰富取胜。个人竞技,或以动作的节奏多变,疾急激烈见长,或以能否完成高难度动作取胜。表演性芦笙舞内容非常丰富,有的以炫耀高难度技巧以博取观众的赞叹。如“滚山珠”、“蚯蚓滚沙”、“猴子上树”、“滚地龙”等。有的以模仿禽兽的习性、神态以表现生活的谐趣,给人欢愉。如“牛打架”、“半鸡”等。
兄弟民族舞蹈塞乃姆
维吾尔族民间歌舞形式之一。主要发源于民族聚居、从事农业生产、文化发达的南疆各绿洲,也是维吾尔族古代舞曲名。
《赛乃姆》是多在节日或劳动后表演的集体歌舞。形式自由活泼,没有固定的程式,舞者可即兴表演,合上章乐节奏就行,也可一人独舞、两人对舞和三五人群舞。节节奏一般由中速逐渐转快,当歌舞进入高潮时,大家常用热情高亢的声音呼喊“凯--那!”(“加油啊”之意)这时人声、鼓乐声欢腾异常,把气氛推向高潮,所有的舞者都无比兴奋、激动。
此舞舞姿抒情优美、婀娜多姿,动作特点表现在头、肩、手、腕、腰、小腿的运用配合巧妙。如关部有移颈、摇头;手腕有绕腕、翻腕、揉腕,腰有胸腰、侧腰、后腰;小腿动作更加丰富,有点、踢、跺、辗、转等。舞姿大多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如托帽式、拘袖式、拉裙式、抚胸式等。当表演出现高潮时,舞者一腿蹲跪,手在腹前击掌耸肩,然后双手向下打开,右手抬至头上方绕腕,左手指扶于膝上,轻轻移颈,这里有击掌、耸肩、绕腕,最后的移颈则起到突出主旨的作用,有力地表现了舞者心情舒畅的乐观情绪。
此舞有不同的地方风格:南疆明快活泼,优美情深,步伐轻巧,手腕和舞姿变化丰富;北疆动作潇洒豪放,利落轻快;东疆动作端庄稳重,单步较多。此舞音乐曲调优美、深情,节奏鲜明,伴奏乐器中的手鼓响亮流畅,有渲染气氛和鼓舞人心的作用。
兄弟民族舞蹈扁担舞
又称“打虏列”、“谷榔”、“打榔”(均为壮语译音),是壮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文本马山、都安等县的山乡村寨。
舞者至少四人一组,多则十人、八人均可,围在长板凳或舂米木槽,每人手拿一根扁担互相敲击,或敲击长凳,或敲击木槽,打出各种各样和谐的声响,节奏变化无穷,律动强烈有力,声响清脆高亢,势闹非凡。每逢节日,晒谷场上,街头巷尾,都可以听到扁担的敲击声,尤其在晚上,到处有灯火,整个村寨都沸腾,扁担敲击声合着轻快悦耳的竹筒伴奏声,人们的欢笑声、呐喊声,汇成了一片欢乐的声浪,那场面震撼山谷,激荡人心。
舞蹈动作多表现播种、插秧、收害虫、打谷、舂米等劳动过程和欢乐情绪。边歌边舞,舞时仅以竹筒的敲击声作伴奏,其形式如同高山族的杵舞。
《扁担舞》没有更多的舞姿和队形变化,唯有以独特的打扁担节奏,上、下、左、右交织不同的打法和强烈的音响效果,博得观众的热烈喝采。
文章TAG:
少儿 舞蹈 是什么 少儿舞蹈踩山是什么民族的 请问 插花节 三月三 圣纪节 踩花山 分别是哪些民族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