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蒙古舞的基本动作有那些最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是什么

最具代表性的是肩部动作,如,抖肩,耸肩,绕肩基本动作分上肢和下肢,上肢有压腕提腕,硬腕,软手,甩手,弹拨手,抖手,拉背,肩等;下肢有拖步,蹭步,踮步,吸腿步,马步,等还有手位脚位,体态,转,等很多内容不同地区的蒙古族也有差异,要看你条什么类型的了!我就是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的!~
抖肩吧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按身体分:手腕:硬腕、软手臂;肩膀:揉肩、硬肩、笑肩、碎抖肩等;腰:板腰;步伐:马步;道具:盅碗、筷子;
基本动作多了,最有代表的,马步,软手,摔交,筷舞,盅碗,都应该算组合吧,

蒙古舞的基本动作有那些最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是什么

2,蒙族舞的技巧

蒙族舞蹈的舞蹈技巧 蒙族舞蹈中的太平鼓舞、盅碗舞、筷子舞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蹈。这些舞蹈具有很多很复杂的舞姿,例如立姿、坐姿、麓姿、跳姿、转姿等。随着节奏的变化,舞者也应该从身体的每个细节发生相应的变化,变化一定要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然后民族舞蹈中有很多步伐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八字步、搓步、拖步等。舞者一定要做到这些步伐在舞蹈中运用自如。蒙舞中的太平鼓舞主要是由妇女来表演的,多数舞姿是以腰为轴来支撑做仰俯等有力的动作,这些动作一定要富有弹性,一些小技巧要运用得当,这样观众看了才会随舞者融入其中。蒙舞之中的蛊碗舞,这种舞蹈的技巧性动作是碎步,以前为男子表演,而现在多为女子表演,女子的动作流畅,将身体舒展开,在夹杂这其中带有技巧性动作的碎步和以“板腰”、“旋腰”为技巧的动作,直接带观众进入演出的高潮。
蒙族舞蹈中的太平鼓舞、盅碗舞、筷子舞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蹈。太平鼓舞多在丰年节日由妇女表演,分集体舞和单人舞两种表演形式。舞时,她们左手横握鼓柄,右手持一带穗木棍,边击边舞。身段动作一般比较夸张,基本舞姿多是以腰为轴心的仰俯、倾、侧,舞步奔放有力,富有弹性,杂有跳转等技巧,技艺娴熟者可同时舞耍四、五面鼓,在身体不同部位盘绕回旋,带有竞技色彩。盅碗舞,亦称“打盅子”。过去由男艺人表演,本世纪20年代以后,盅碗舞多由女子表演,动作舒展流畅,柔美端庄,高潮时多做“板腰”、“旋腰”等技巧,技艺高超者,还头顶燃灯起舞。筷子舞多于喜庆欢宴的场合由男子单人表演。舞者原地单手或双手握一把筷子,随着腿部韧性屈伸,身体的左右晃摆,快而碎地抖动双肩,两臂松弛流畅地用筷子击打手、腰、腿等各个部位。舞者时而转身打地,时而蹲跳打脚,由慢转快,最后在快速表演的高潮中结束。

蒙族舞的技巧

3,青海蒙古族育儿习俗是什么

蒙古民族极为重视对新生儿的哺育。据方志《青海》载:"婴孩临盆,即以两页轻软温暖之山羊羔滑皮包裹其腰部,以护脐带。"因系草原,棉布较少,裹以皮或毡。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更古远。明《夷俗记·生育》载:"产时即裹以皮或毡,越三日方洗。" 蒙古民族重视喂乳。青海的蒙古、藏族的"授乳时间,大概日哺三次。母乳缺乏时,多以牛羊乳和水以代之;即如产妇于稍事休养精神恢复后,离幕工作时,婴儿亦多授以牛羊乳,迨及断乳,即完全饮以牛乳,使其发育。渐次给与炒面、肉类以助长牙齿及消化能力。"蒙古民族对包孩子很重视。自初生到会坐前都包着。包法是用大一点的一块方布,向里折一角,把孩子的两腿并拢,两膝靠紧,两臂向下伸直,用方布包紧,在脚膝、胸部用布条扎结。这种包法,专门纠正或防止小儿膝部向外弯曲的毛病,便于长大后练习骑马  蒙古民族育婴使用一种特殊的工具--摇篮。摇篮,古时称"摇车"。据《蒙古秘史》第60节载"帖木真九岁,拙赤合撤儿七岁,合赤温额勒赤五岁,帖木格斡惕赤金三岁,帖木伦还在摇车上。"《蒙古黄金史纲》载:"济农的姐姐多古兰公主,决定打发巴尔斯博罗特济农回去,使鄂尔多斯库伯古特的特穆尔太师等七人护送,途中绝粮,拾沙葱以喂养摇车中的小儿,因此浑号′库米勒′。"这里所称的摇篮指的是一块二尺多长的木板,下面有两张弓形的木条使它易摇荡,两旁有孔,可以穿带,把婴儿拴在板上,摇撼催眠。正如《蒙古吉林风土记》所云:"令卧板上韦束其两臂,倚毡庐壁间,啼则摇之,徒居则悬之驼装之后。"彭大雅《黑鞑事略》所记:"孩时束以板,络之马上,随母出入"的那种板子,指的就是摇车。  近代蒙古民族用的摇篮与古代稍有区别,是用皮条或绳子吊在房梁上的婴儿睡眠用的船形小床,称为"卧鲁格伊"。卧鲁格伊是由七部分组成的:  ①哈拉:摇篮前端的挡头,是把柳条弯成弓状,然后用红布、蓝布蒙好制成的。②厚布琪:前端有三个头的皮绳,一头系在摇篮末端的横档上,在上面蒙上纱或巾,皮绳上还系七个结,以示由北斗七星护佑着婴儿;③阿日拉:摇篮的栏木。④塔突尔:襁褓上的捆带。⑤高格超:带铁环的绳扣。⑥伊鲁:用柳条弯成的连接阿日拉的月牙型轱辘。⑦浩老宝苏:摇篮两头的横档。  摇篮是用开花结果的山丁子树制成的,取其子孙繁衍、繁荣兴旺之意。制做摇篮的一般是年纪较长、老伴健在、子女双全、德高望重的人,以示对孩子的祝福。摇篮一般由姥姥家送,但如姥姥家没孩子,则忌送摇篮。  有的地方在婴儿出生后七天就开始放入摇篮。放入摇篮,要举行摇床宴,有的地方称为祭篮仪式,请亲朋好友参加,并用黄油涂抹摇篮祝福。祝福女孩美丽聪慧,祝福男孩勇敢顽强。一般在摇篮前边的挡头上为女孩挂上镜子,为男孩挂上小蒙古刀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青海蒙古族育儿习俗是什么

4,蒙古族的民俗有哪些

我也要问这题呢,蒙古族 [民族简介] 蒙古族,现有人口约4800,00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卫拉特、马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 [饮食习惯]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 [建筑特色]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 .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服饰特色]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民族禁忌]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那达慕大会

5,裕固族舞蹈有那些特点

裕固族与蒙古、藏族相邻,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除了受蒙古、藏族舞蹈影响外,和所有游牧民族一样,具有相似的精神风貌和舞蹈特点。裕固族舞蹈在迁徙融合过程中大多已经失传,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流传下来的舞蹈样式主要主要有这样几类:一是劳动舞,主要体现裕固人民勤劳朴实的民族性格,来自日常生活场景,比如剪羊毛、捻毛线、擀毡子、割草等;二是欢庆舞,主要是喜获丰收、欢庆节日、朋友相聚时表演,这种形式相对自由随意,尽情发挥,大多在篝火和猎物周围,节奏由弱到强,充满气势和激情,在集体呼号声中围圈跳舞;三是宗教舞,主要是“护法舞”,大多在寺院祭祀鬼神时跳,驱魔祛邪、消除病魔,表演者头戴牛、马、鹿等十二种面具,手持法器跳各种动作。裕固族人民喜欢借舞抒情,歌舞是生活中十分重要的表达和娱乐方式,在基本形体动作方面,主要接近藏族舞蹈和蒙古族舞蹈,比如膝关节做重拍向上的屈伸、泼跳步、退踏步就类似于藏族舞,比如粗犷、豪迈、典雅的特点,以及男性动作刚健有力,女性动作灵动柔和,擅长用腕、肩、臂,还有马步动作,都类似于蒙古舞。综合裕固族历史和舞蹈特点,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在精神品格上乐观开朗、刚健向上,同时带有一丝的忧伤和追怀,尤其是辉煌之后长久颠沛的沧桑感,以及如何重建精神世界的困惑和希望;在舞蹈样式方面,主要是生活场景、节庆活动和宗教祈福,与整个裕固族生活世界相关;在舞蹈元素上,最主要受藏族和蒙古族舞蹈影响,具有相似的特点,但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不能因为相似而简单归于藏族舞或蒙古舞的大类之中;在舞蹈动作方面,最典型的动作是身体直立、挺胸立腰,上体是右手在上的顺分旗位,或手掌心向上、向下,中指稍向里收,好像按着帽顶,左手掌心向前,这几个动作主要是为了按住帽子。  裕固族不仅在建国获得固定的名称,而且裕固族文化的挖掘整理、裕固族舞蹈的发展等方面,都真正走上了健康的道路,创编的《隆畅河畔春光好》、《迎亲路上》、《奶羊羔》、《甜甜的泉水》、《裕固婚礼》、《欢腾的祁连》等等,大多源自裕固族日常生活和劳动习俗。但是,这些创编舞蹈大多为小型舞蹈,是对某一方面的呈现,对于民族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尤其对于裕固族这样人口极少、特色鲜明、历史悠久的甘肃特有少数民族,急需推出一部大型综合性舞剧。据悉,甘肃省民族歌舞团正在以裕固族历史上最著名的东迁为背景,以史诗《西至哈至》为原型,创排一部大型史诗性舞剧,全面梳理裕固族舞蹈元素和精神内涵,结合当代审美特点,运用现代舞台手段,这对弘扬裕固族文化,定型裕固族舞蹈语汇,都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
由于经常在一起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再加上历史的原因和游牧生活,裕固族有些生活习俗和藏族、蒙古族相仿。也形成了他们舞蹈的许多共同点。   一是他们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都善于以歌抒怀,借舞抒情,歌舞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二是裕固族舞蹈同藏族舞蹈一样,要求膝关节松弛,富有弹性和韧性,再做动律时要求膝关节作重拍向上的屈伸,而且在裕固族舞蹈中,也常见藏族舞蹈的一些步伐,如,退踏步等。三是裕固族舞蹈具有蒙古族舞蹈粗犷、豪迈、典雅的特点,男性动作刚健有力,女子动作则柔软灵活。也擅长用腕、肩、臂的动作,并且马步动作基本跟蒙古族相同,都是来自于游牧生活中对骑马姿势的模拟,也常用走马步、跑马步、摇篮马步等,而且也常用蒙古族的点步、错步等步伐。 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的生活习俗,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创造、创编的民族舞蹈也就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特点。   裕固族世代生活在大草原上,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在生活和劳动中创造了裕固族民间舞蹈。它还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如服饰、婚礼、禁忌等,这也就形成了他自己的舞蹈特色,以及自己独有的动律。综观裕固族的优秀作品,发现它们有一个最典型的动作:身体直立,挺胸立腰,上体是右手在上的顺分旗位,或女右手掌心向下,中指稍向里收,好像中指按着帽顶,左手掌心向前(裕固族妇女的帽子形如喇叭、顶尖、上束红缨穗,舞蹈的时候有时需要按住帽子,避免其掉来)
舞蹈同藏族舞蹈一样,要求膝关节松弛,富有弹性和韧性,再做动律时要求膝关节作重拍向上的屈伸,而且在裕固族舞蹈中,也常见藏族舞蹈的一些步伐,如,退踏步等。三是裕固族舞蹈具有蒙古族舞蹈粗犷、豪迈、典雅的特点,男性动作刚健有力,女子动作则柔软灵活。也擅长用腕、肩、臂的动作,并且马步动作基本跟蒙古族相同,都是来自于游牧生活中对骑马姿势的模拟,也常用走马步、跑马步、摇篮马步等,而且也常用蒙古族的点步、错步等步伐。

6,蒙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和特点关于蒙族舞蹈的资料越详细越好 搜

蒙古舞基本动作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肩部动作,如:抖肩、耸肩、绕肩。肢体动作分上肢和下肢,上肢有压腕提腕、硬腕、软手、甩手、弹拨手、抖手、拉背、肩等;下肢有拖步、蹭步、踮步、吸腿步、马步等,还有手位脚位、体态。其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蒙古族舞蹈产生于民间,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舞种主要分为:盅碗舞、筷子舞、安代舞、查玛、科尔沁“博”舞。想要跳好这一舞蹈的话,要注意动作的规范和体态的轻盈,当然,面部表情也要贴合舞蹈来展示。
学好蒙古舞。先是通过肢体训练达到肢体的解放,肢体的解放是把握蒙族舞气质的基石;其二是把握民族气质;其三是在把握气质的前提下恰到好处的处理动作节奏。
蒙古族舞蹈对于肢体的力量是非常讲究的,蒙古族舞蹈热情奔放,在肢体的动作上面气质坚入磐石,稳健有力。他们的舞蹈节奏上非常的欢快,非常的粗矿彪悍,但是在彪悍中有带一点点的质朴。  在蒙古舞蹈的风格中,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蒙族舞中有柔肩、耸肩、弹肩、甩肩、抖肩六种“肩功”,练就一番炉火炖青的肩功同样不应寻求什么捷径,而应一步一个脚印的从单一的硬肩训练起。如从硬肩到柔肩,柔肩即具有对硬肩的“夸张化”的特征,在相同的动态中柔肩应发力缓慢,形成对硬肩的聚集规律,通过训练在松弛自如的状态中具有力度韧性、弹性和灵活性。同样,在训练臂腕的过程中,也应以单一的提压腕开始练习。在肢体的训练中,除了讲究稳扎稳打,还应注意一点就是舞者在心理上产生美感效应。对柔肩的审美体验应该是一种概念性的反射,即延续慢发力、幅度大、呈连绵不断的波浪状,充满延伸的质感,而对弹肩、硬肩则应有快发力、幅度小、有棱有角、瞬间静止的审美意识。在训练当中要一直要保持一种蒙古族的基本形象和精神气质,透过这种情感、形态、运气、发力的典型表现,涵概出一种“圆形、圆线、圆韵”。  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表现为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反映在舞蹈中,应该要折射出“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如双臂延伸动作的象征意义,宽阔的胸怀、坦荡的性格;肩部的动律呈现出流动性质,而身体习惯于侧向,眼睛时而极目远眺,时而俯临前方,表情明朗豁达而又坚毅,这一切体现出一个文化传统悠久的民族舞的素质。  处理好蒙族舞的节奏是为了突出蒙族的精神气质。并且是舞蹈意义上的再升华,具体来说,在舞蹈中,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强、弱、快慢、高低、大小、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交替与重复,导致含有各种感情动作姿态的体现,注意通过节奏把各种动作按照表达情意的需要有机地组织联系起来,为表现舞蹈的内容服务,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  小结:想要跳好蒙古族舞蹈,是需要一定的体能的,蒙古族舞蹈的肢体语言是非常强的。只有练好肢体的气势之后,之后就是当地舞蹈的气质,之后才是舞蹈的动作分解,舞蹈动作上节奏的把握。
1、基本动作:(1)动作韵律:肩部动作丰富、灵活、富有弹性;腕部动作主要是在掌与腕平直的姿态上,以脆韧相间地上提、下压手腕来带动整个手臂的舞动。头要稳,上身端庄,身体多为摆身、推身和靠身的动律。做各种步伐时双膝的屈伸要沉而柔韧,双脚落地扎实,脚下稳重,强调下沉的力量。(2)基本体态:挺胸立腰,上身略后倾,后背略后靠。仰头,颈部稍后枕。(3)手型:四指伸直、并拢、拇指稍翘自然旁开,五个手指在一个平面内,形成“板手”。叉腰为一字叉腰。2、蒙古族民间舞的风格特点: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特点。拓展资料: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的蒙古族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牛斗虎舞”、“摔跤舞”等。蒙族舞蹈中的太平鼓舞、盅碗舞、筷子舞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蹈。这些舞蹈具有很多很复杂的舞姿,例如立姿、坐姿、麓姿、跳姿、转姿等。随着节奏的变化,舞者也应该从身体的每个细节发生相应的变化,变化一定要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然后民族舞蹈中有很多步伐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八字步、搓步、拖步等。蒙舞之中的蛊碗舞,这种舞蹈的技巧性动作是碎步,以前为男子表演,而现在多为女子表演,女子的动作流畅,将身体舒展开,在夹杂这其中带有技巧性动作的碎步和以“板腰”、“旋腰”为技巧的动作,直接带观众进入演出的高潮。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蒙族舞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以能歌善舞著称。蒙古族人善于用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牧人的生活,表达牧人的美好情感,有了高兴事就要跳舞。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说蒙古族是以歌舞为伴的民族一点都不为过。怎样跳好蒙古舞呢?首先是通过肢体训练达到肢体的解放,肢体的解放是把握蒙族舞气质的基石;其二是把握民族气质;其三是在把握气质的前提下恰到好处的处理动作节奏。在蒙古舞蹈的风格中,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蒙族舞中有柔肩、耸肩、弹肩、甩肩、抖肩六种“肩功”,练就一番炉火炖青的肩功同样不应寻求什么捷径,而应一步一个脚印的从单一的硬肩训练起。如从硬肩到柔肩,柔肩即具有对硬肩的“夸张化”的特征,在相同的动态中柔肩应发力缓慢,形成对硬肩的聚集规律,通过训练在松弛自如的状态中具有力度韧性、弹性和灵活性。同样,在训练臂腕的过程中,也应以单一的提压腕开始练习。在肢体的训练中,除了讲究稳扎稳打,还应注意一点就是舞者在心理上产生美感效应。对柔肩的审美体验应该是一种概念性的反射,即延续慢发力、幅度大、呈连绵不断的波浪状,充满延伸的质感,而对弹肩、硬肩则应有快发力、幅度小、有棱有角、瞬间静止的审美意识。在训练当中要一直要保持一种蒙古族的基本形象和精神气质,透过这种情感、形态、运气、发力的典型表现,涵概出一种“圆形、圆线、圆韵”。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表现为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反映在舞蹈中,应该要折射出“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如双臂延伸动作的象征意义,宽阔的胸怀、坦荡的性格;肩部的动律呈现出流动性质,而身体习惯于侧向,眼睛时而极目远眺,时而俯临前方,表情明朗豁达而又坚毅,这一切体现出一个文化传统悠久的民族舞的素质。处理好蒙族舞的节奏是为了突出蒙族的精神气质。并且是舞蹈意义上的再升华,具体来说,在舞蹈中,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强、弱、快慢、高低、大小、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交替与重复,导致含有各种感情动作姿态的体现,注意通过节奏把各种动作按照表达情意的需要有机地组织联系起来,为表现舞蹈的内容服务,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1、蒙古族民间舞的风格特点: 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特点。 2、动作韵律特点: 肩部动作丰富、灵活、富有弹性;腕部动作主要是在掌与腕平直的姿态上,以脆韧相间地上提、下压手腕来带动整个手臂的舞动。头要稳,上身端庄,身体多为摆身、推身和靠身的动律。做各种步伐时双膝的屈伸要沉而柔韧,双脚落地扎实,脚下稳重,强调下沉的力量。 3、基本体态: 挺胸立腰,上身略后倾,后背略后靠。仰头,颈部稍后枕。 4、手型: 四指伸直、并拢、拇指稍翘自然旁开,五个手指在一个平面内,形成“板手”。 叉腰为一字叉腰。 三、基本动作练习 硬腕:(1)双手同时提压腕 (2)双手交替提压腕 揉臂:以肩背肌肉推动锁骨,肩胛骨、肋骨做前后圆形揉动,同时向肘、腕、手指做大波浪形传导。肩背揉起,肘、腕、手指连续相跟揉起。 揉肩:左肩向前拱,左肘向后摆,同时右肩向后摆,右肘向前拱,左右交替前后扭动,同时肩略耸。 硬肩:动作基本与柔肩相同,动作要硬,干脆,节奏分明有棱角。常用脚位 蒙古族舞蹈的脚位有:正步位、八字步位、丁字步位、大八字步位、弓箭步位、踏步位(一脚在前,一脚在后,用脚掌踏地)、大踏步位(在踏步位基础上,双腿拉开距离,成为前腿屈膝半蹲,后步绷直的动作)、点步位(双脚站八字位,但一脚稍前于另一脚,用脚尖点地)、大点步位(在点步位基础上,两腿拉开距离,后路屈膝微蹲,前腿伸直点地)。(三)基本舞步1,平步:如同平步走路,但又不同于平步走路,它要求挺胸、立腰、后背挺直,双肩随同步伐前后自然晃动,男性全脚着地,以显示质朴、稳健、粗犷的风格,女性则以前脚掌着地走路,以显示轻盈、活泼的风格。2,踏踮步:前脚掌踏地到全脚落地,屈膝微蹲,重心在下,后脚以脚掌着地,动作进行中,身体随着舞步上下起伏,起伏动作要有弹性、不可僵硬。3,马步 ●软骑马步:正步位站好,左手臂伸直于胸前,握虚拳,虎口朝里,右手叉腰,躯体稍向右后斜方靠,然后双脆交替屈伸。动作时,左脚尖于右脚足弓处点地,右膝屈伸两次,同时左手做勒马动作两次,身体随之上下起伏,然后再换脚做。 ●硬骑马步:两脚正步位站好,一手勒马一手叉腰,身体面对正前方。动作时,左脚先干脆、利落地踮起脚跟。膝盖弯曲,身体在右脚上,接着跃起的左脚跟在带有棱角地落地同时绷直膝盖。同时、右脚跟再胎起,腿部弯曲,重心移向左脚、接着踮起的右脚跟在有棱角地落地同时绷直膝盖。动作时,每压脚跟一次,手做一次压腕动作,身体随两脚交替动作而左右摆动。 ●跑马步:两脚正步位站好,动作时,右脚先向正前方跳迈出一大步,接着左脚向前迈一步,紧接着右脚再上一小步,后脚追前脚,显示马的奔跑。动作中身体向前倾,双手做勒马动作, ●踏点马步:双腿正步位站好,右手叉腰,左手勒马,动作时左脚掌着地屈膝,右腿屈膝,脚掌离地,然后右脚前脚掌着地,膝盖绷直,提重心,左脚离地。双脚交替连续进行。 ●进退马步;双腿正步位站好,动作开始时,有脚先迈向8点用前脚掌点地,同时左脚离地,腿向上屈膝提膝。然后左脚掌落地,右脚掌着地,接着右脚后撤到4点,以脚掌点地,同时,左脚离地,腿内上屈膝提膝,然后左脚掌落地,再右腿向上做提膝脚离地动作,双腿动作文替进行,以动作的速度显示马儿奔跑的速度。 ●摇篮马步:双腿小腿前后交叉,两脚踝紧靠,双脚外侧着地。右脚全脚着地,重心在右脚,经过双膝屈伸动作之后,重心移向左脚,左脚全脚掌落地,右脚外缘着地,同时双腿屈膝,动作边续做。 ●跟马步:左脚在前右脚稍后、动作时,右脚经擦地向左脚后跟靠拢,微屈膝同时右脚立即提起,然后再做另一脚。双脚交替动作。 ●滑步马步:双脚正步位站好,双腿并拢,自然屈膝,右脚z掌原地踏一步,紧接着左脚掌再原地踏一步,然后右脚落地屈膝、重心在右腿,同时左腿向旁伸腿踢起,紧接着迅速收回成自然位,动作可连续做。(四)腕与肩的基本动作 1,腕的动作有硬腕与柔腕。硬碗动作至干脆有力,有棱角地上下提压腕,硬腕有单手,也有双手,还可双手交替提压碗、横腕;柔腕:手腕柔韧地上下提压腕。 2.肩的动作: ●硬肩:双脚一前—后踏步,双手叉腰、动作时,双肩有节奏、有棱角地前后摆动,一拍一次,动作要求快而有力。 ●软肩:双脚一前一后踏步,双手叉腰,动作要柔韧,双肩摆动时,左肩先向前拱,左肘向后摆,同时右肩向后摆,右肘向前拱、双肩一前一厉交替摆动,动作均匀连贯。 ●耸肩:双脚—前一后踏步,双手叉腰,动作时,单肩或双肩每拍上下耸动。 ●笑肩:双肩同时上下快速耸肩。 ●圆肩:双脚一脚在前一脚在后做踏步,双膝微屈,双肩按前、上、后、下的顺序做绕圆运动,节奏可快可慢。 ●碎抖肩:双脚一脚在前一脚在后做踏步功作,双膝微屈,双手松弛叉腰,上身松弛,以脊柱为轴点,使肩、背快速、小而碎地前后抖动。 ●甩肩;肩向上用力甩出,接着肩随之扣下,动作幅度一定要大。 ●收肩:双手臂伸向前,手心朝下,肩向后快速收问,再快速还原位,然后再做另一肩。 ●软于:双脚一前一后踏步,身体面向正前方,双手臂两旁抬举与肩平,五指并拢,动作时,双肩上下起伏并连续向肘部、腕部手指各关节部位推及,整个肩、臂、肘、腕、手指关节的起伏动作做起来如同连绵起伏的波浪,但动作幅度不要大。 ●揉臂:双脚一前一后踏步,双手平举至身体两旁与肩平、动作时,以肩背带手臂、肘部、腕、手指做交替揉动动作。动作要有柔韧性,像大雁展翅飞翔。附:脚形:丁字点位手型:三种,自然、稍微打开、空心拳脚位:丁字点位 ,小八字位、中八字位、大八字位、前丁字点位、小丁字点位、中丁字点位、大丁字点位(重心向后靠)、后丁字点位、小丁字点位、中丁字点位、大弓箭位。手位:7位,准备位,小八字位。1位(手空心拳大拇指叉腰),2位(肚子前方,手指尖相对,五指并拢),3位(比2位手稍微打开一点),4位(侧平与肩旁,也就是旁平位),5位(双手上举,手心向下),6位(双手在胸前,手指相对),7位(臀部后方,手心向上。)

文章TAG:蒙族  摇篮  怎么  蒙古  蒙族的摇篮步怎么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