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藏族舞基础训练与其训练方法

藏族舞蹈是我们民间舞课程中的必修课,“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 藏族舞基础训练请参考 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4869920/

藏族舞基础训练与其训练方法

2,请问藏族舞的几种体态及基本动作

藏族舞注意体态自然放松,重心微微向前倾,脚位一般都是小八字位.你说的弯腰是往前还是往后?
一方面因为他们的气候原因,地势高,气压低,他们弯着膝盖容易感觉身体好受些。另一方面,历史原因,曾经长期受到压迫(不是有个叫“百万农奴大翻身”),习惯了低头哈腰,所以就成体态那样了!还有长期是小农经济啊,经常种地劳动什么的,也总是那种体态。

请问藏族舞的几种体态及基本动作

3,怎样跳好藏族舞

跳好藏族舞蹈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即:肢体的训练、舞蹈风格的把握、动作节奏的处理。首先,从肢体训练上掌握藏族舞蹈的体态和动律。藏族舞蹈独特的体态共同特征,中心偏前,身体微前送或九十度的前俯。藏族女性的形态特征,前倾、含胸、垂臂、懈胯,在运动中习惯于将多流动、多变化的下身动作与上身动作相随,形成自然悠摆的舞蹈特点。藏族男性是以膝部以下的外开行到懈胯、垂臂的体态特征,结合下肢动作的主动,带动上肢动作的随动,形成特有的舞蹈动态。 在藏族舞蹈中,女子舞者的上身动作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觉。女性“全身姿态要柔软”、“体态轻捷如身上无肉,舞姿柔软如腰上无骨,从背影看好像没有臂部,从前面看好像无腹肚。”而男子舞者的上身动作则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关于藏族的形态美,藏文古籍对舞蹈者的形体要求有:“上身动作像雄狮,腰间动作要妖娆。四肢关节要灵巧,肌腱活动要松弛。全身姿态要柔软,表演表情要傲慢。举止要像流水缓步,膝窝曲节要颤动。脚步脚尖要灵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壮。”其次,从肢体动态特征上把握舞蹈的风格特征。跳某个民族的舞蹈。就是演绎某个民族的文化。在把握藏族舞蹈的“风格”上,加强对藏族文化的了解,感受生活环境、民俗民风、宗教信仰,了解与该民族生存意识相关的东西。柔、屈、颤是藏族舞蹈内在的风韵,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同时肢体动作与节奏配合也十分重要,重拍是脚步轻快的向上提起,而不是用力的向下跺脚,在提起的同时加上身体自然的摇摆,膝部随之微微的颤动。舞者要体味气息在身体中流动,肢体动作和气息在节奏中恰到好处的融合。最后,从表演技巧上艺术化处理动作节奏。舞蹈离不开节奏,正如生命离不开呼吸。以恰当好处的处理动作节奏去构造舞蹈,就如调整了呼吸,使生命稳键而顺畅。另外处理节奏,不仅要从舞蹈本体下功夫,还要增强对音乐理论素质的培养、对充满节奏韵律生活的关照。
步法。

怎样跳好藏族舞

4,藏族的踢踏舞有什么动作要领

1、齐眉晃手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2、晃盖手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3、髋前划手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平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4、前后摆手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5、横向摆手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6、平面摆手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扩展资料:踢踏舞术语:1、自然位“自然位”是指人在生活中的自然站姿,位置相当于“正步位”和“小八字位”之间,脚尖不靠拢,两脚尖分开不大。2、扶胯五指自然合拢,双手掌心扶在腰胯两侧,肘与身体平行。这是藏族舞蹈的一种特殊叉腰姿势。3、小颤“自然位”,双膝比较松弛地上、下屈伸。是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律。4、退踏步“踢踏舞步”。站“自然位”,身体轻松自然。(以右脚为例)右脚前半脚掌向后踏一步,左脚原地轻踏一步,右脚再向前重踏一步,重心仍在左脚。三步均应踏地有声,前两步较最后一步略轻些。“退”和“踏”中间,间隔一脚距离。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藏族舞
堆谐,汉语称“踢踏舞”。舞蹈时膝关节松弛,脚下灵活,以踢、踏、悠、跳等脚部动作踏出有规律,有变化的各种节奏点来表达情感,形成堆谐朴实自如,轻捷灵活的风格特点。藏族民间舞蹈共同动律特点:膝关节分别有连续不断,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或连绵柔韧的屈伸。而有颤动或屈伸的步法形成重心移动,带动了松弛的上肢运动,使手臂动作多系附随而动,不能有丝毫的主动。*藏舞常用的脚位:自然位、丁字步位。常用手位:双手在胯旁或前后悠摆(踢踏舞)踢踏舞基本舞步1、第一基本步2、退踏步3、拾踏步4、嘀嗒步5、连三步6、七下退踏步7、悠踢步
藏族舞最基本的就是颤膝,在藏族舞里面几乎每个动作都有颤膝,这也是它的基本动律~你可以去看一些藏族舞的基本教学视频,文字的话比较难讲明白

5,怎样划龙船最快

教你如何划龙舟 1.动作名称 从划龙舟运动员的职能来划分,可分为划手、鼓手、锣手、舵手。 划手的身体姿势大概可以分为坐姿、站姿、单脚跪姿。从力学角度讲,坐姿较为合理,站姿、单脚跪姿多在民间的比赛中出现。合理的身体姿势可以减少划水的阻力,有利于两臂的活动,使得动作配合更协调、更有力,但其他姿势在民间比赛过程中出现可以增加比赛的趣味性和气氛。 鼓手的姿势可分为站立打鼓、坐打鼓、单脚跪姿打鼓。鼓点、鼓法各有不同,与当地传统有很大关系。 锣手的姿势可分为站立打锣、坐着打锣。民间比赛中锣手常男扮女装。但正式比赛锣手要和运动员统一着装,不许做多余的动作。 舵手的姿势有站立把固定舵、站立把活动舵、坐着把活动舵。民间比赛的舵长短不一,舵手还可以参加划水,但正式比赛的舵有统一规格,舵手不能参加划水。 2.动作方法 划手动作方法由坐姿、握桨、入水、拉手、御水空中移桨和集体配合、节奏等技术组成。 (1)握桨。右排的划手左手先放在桨把的上端,四指从外向内并拢,掌心紧贴桨把上端,大拇指从内向外包住桨把。右手在桨的下端(桨叶与桨把的交界处),四指从外向内并拢,大拇指从内向外包住桨把(图3-6-1)。划行时要自然放松,不能握得太紧,以免手心起泡。左排坐姿的握桨要领与右排一样,只要左、右手换位就行了。 (2)坐姿。右排划手的身体保持坐姿,右大腿外侧紧靠船边,右腿弯曲,脚掌后自己座位下的隔板,左腿半屈,脚掌前撑前排隔板(左、右腿也可互换)。左排划手的坐姿与右排相反。(图3—6—1) [动作关键] 合理利用两腿前蹬后撑的力量,稳定身体重心。利用身体前俯,躯干扭转,充分做伸肩动作。拉水时脚要前蹬,移桨时脚要后撑。 (3)入水。左排划手划水时,身体前倾,转动躯干,右肩前伸。背部、肩部发力传给左臂,左肘关节微屈,抬肘,形成高肘动作。在桨入水瞬间,左臂用力向下压桨至拉水完毕。桨入水时右臂向前伸直,桨入水的角度为80—90*比较合理,桨入水后,右臂后拉,肘关节不能向外伸,整个动作类似火车轮的传动臂(图3—6-2)。 [动作关键] 桨入水的角度一定在80°—90°之间。桨入水时,左臂下压,右臂后拉。 (4)拉水。桨入水后划手马上要拉水,拉水时右臂后拉,左臂向下压桨,右腿(或左腿)前蹬隔板,躯干有后移动作,拉水距离为1~1.2m,拉水时桨要垂直水面。 [动作关键] 拉水距离要尽量长,拉水时间尽可能短而快。 (5)桨出水。在桨拉水结束后的出水动作。出水时,左臂放松,上抬提桨。右腕内扣,上抬提桨,使桨叶御水。 [动作关键] 左、右臂放松上抬提桨,桨不能提得太高,刚过水面就可以了。 (6)前推移桨。比较常用的有以下两种方法: ①左手下压,使桨几乎与水面平行,接着右臂往前推桨,然后入水。这种方法适合风浪较大的比赛场地,运动员身体不高,但手臂力量大。 ②左、右臂上抬前推。前推过程中桨叶不能碰着水面,以免产生阻力。也不能提得太高,影响向前伸展手臂、入水时间以及划行的速度。 [动作关键] 移桨过程中左、右臂一定要放松,为拉水过程作准备。 我们采用坐姿,主要记住以下三点: 1. 插桨,重心前倾,尽力向前插。桨全部入水。 2. 拉桨 左手用力,垂直拉过水面。 右手扶住桨柄即可,不要向前推。(坐在左边的队员,右边的反过来) 3. 转桨 ,身体后仰,桨拉至腰后。桨叶转出水面。转至与水面平行。 4. 重复第一步向前插桨

6,求舞蹈笔记

芭蕾的基本标准是:轻、高、快、稳。轻即体态轻盈,高即挺拔向上,快即舞姿娴熟,稳即老练稳健。另外,挺拔向上是贯穿芭蕾演员所有动作的基本体态,演员水平的高下,往往并不反映在旋转的多寡、跳跃的高低,而在轻盈、稳定、规范、纯净之余,举手投足都遵循“开、绷、直、圆”的要素,动作之间没有任何多余的“零碎”。   1.芭蕾的手位   学习手的位置之前必须学好手的形态:大拇指尖要轻轻地碰到中指的指根处,其它的手指稍弯一些挨在一起放好。这种形态只是在初学时才要求这样做。因为那时学生还不能有意识地支配,控制自己的动作,因而手指容易紧张。以后,手的形态变得比较自然,大拇指不必碰中指,而是朝向手心既可。我国至今延用的是下面介绍的七个手位:   一位手   手自然下垂,胳膊肘和手腕处稍圆一些。手臂与手成椭圆形,放在身体的前面,手的中指相对,并留有一拳的距离。   二位手   手保持椭圆型,抬到横隔膜的高度。(上半身的中部,腰以上,胸以下的位置)但在动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胳膊肘和手指这两个支撑点的稳定。   三位手   在二位的基础继续上抬,放在额头的前上方,不要过分的向后摆,三位手就象是把头放在椭圆形的框子里。   四位手   左手不动,右手切回到二位,组成四位。它已是舞姿了。   五位手   左手不动,右手保持弯度成椭圆形。从手指尖开始慢慢向旁打开。在过程中胳膊肘和手指两个支撑点要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手要放在身体的前面一点,不要过分向后打开,起到一个延续双肩线条的作用。   六位手   右手不动,左手从三位手切回到二位,组成六位,形成舞姿。 七位手   右手不动,左手打开到旁边,双手相同地放在身体的两边。 结束   双手从七位(手心朝前)划一个小半圈,手心朝下,向两边伸长后,胳膊肘先弯曲下垂,逐渐收回到一位。结束。   在简单热身后开始基本素质的训练,先从压腿开始。压腿其实并不只是为了舞姿的优美,而是它在健身方面还有许多好处,例如: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可以减轻肌肉的疲劳感、可以塑造肌肉的线条等等。压腿属于静力拉伸,每次压过之后,还要进行动力拉伸(踢腿)的练习。由于踢腿是比较剧烈的动作,所以还有提高力量和减肥的效果。   芭蕾的站立姿态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要求肩部下沉,从而突出胸部和颈部的美好线条;要求腿部收紧腰部直立,以使姿态挺拔仪态端庄……这个简单的动作除了美观,它对健康和减肥也有直接的帮助。一些学员由于不良习惯给形体造成了伤害,例如:很多人喜欢长时间用一侧肩膀背包,结果使两个肩膀发展得不平衡(一肩高一肩低);再如,很多人错误理解“抬头挺胸”的动作,做成了“塌腰撅臀”,结果使得腰肌软弱无力、腹部日渐突起,而且由于错误用力极可能导致腰部过早老化。   而芭蕾的站姿则能让你感觉人长高了几厘米,可以让你的身线看上去更柔美。教练会在你练习的时候嘱咐你:想象自己是一位公主,很清高,很美丽……通过这样的“内外兼修”,形体与气质都练就出来了。   一、藏族舞蹈上肢动作类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齐眉晃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2、晃盖手   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髋前划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平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4、前后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5、横向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6、平面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二、藏族舞蹈下肢动作类   踢踏类   (一)、颤踏动律训练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碎踏   规格及要领:双脚全脚交替踏步,双膝颤动,踏脚节奏均等。   可进、退、转体。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进。   [2]-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退。   [3]-4:(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七方向。双手由外及里“抹”。   5-8:(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五方向。双手由里及外“摊”。   [4]-8:反复[3]-8动作。体对三、一方向。   2、颤踏   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动作腿重拍踏地伸直膝盖颤动(变   支撑腿),同时抬起另一只腿。动作时,踏地与抬起另一只腿同步,颤时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6:右脚“颤踏”(抬左脚),同时左转腰,里“横向摆手”。   7-8:体对一,原地左右“碎踏”二步。外“横向摆手”。   [2]-8:做[1]-8反向动作。   [3]-4:做[1]-8动作。   5-8:做[2]-8动作。   [4]-8:反复[3]-8动作。   3、抬踏颤 (抬踏亦叫“冈打”)   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同时抬起前脚掌,重拍膝关节带动,踝关节发力,脚掌快速击打地面,同时颤膝。可双脚亦可单脚做。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双脚“抬踏颤”四次。   [2]-2: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右脚“抬踏颤”一次。   3-4:做1-2反向动作。   5-8:反复1-4动作。   [3]-2:原地右、左脚“抬踏颤”各一次。   3-8:反复1-2动作。   [4]-8:原地右、左交替“抬踏颤”八次。   4、吸颤步   规格及要领:动作腿吸腿时,支撑腿蹭踮颤膝一次,再落脚“碎踏”二次。注意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2:左“吸颤步”进(吸左脚),右“前后摆手”。   3-4:做1-2反向动作。   5-8:反复1-4动作。   [2]-8:反复[1]-8动作退,双手上位左、右摆手。   5、退踏步   规格及要领:动作腿后撤半步,脚掌着地,同时支撑腿微离地面,da拍支撑腿踏地,再动作腿踏地颤膝。动作时,它具有退颤分离颤,踏地后顺势滑的特点。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右“退踏步”四次,“前后摆手”四次。   [2]-8:反复[1]-8动作,同时左转一周(7、5、3、1方向)。   \基本动作加强训练   1、颤踏组合   音乐 2/4 中板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4:保持体态,双手向上晃手至“斜上位”。   5-8:保持手位,前弯腰90°,又脚勾脚“旁虚步”敬礼。   [2]-4:收右脚正步位,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颤膝。   5-8:保持体态,(右始)原地“碎踏”四次。   [3]-3:保持体态,原地右“颤踏”(踏右脚颤膝,抬左脚),里“横向摆手”。   -4:原地左右“碎踏”,外“横向摆手”。   5-8:做1-4反向动作。   [4]-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前行。   [5]-8:反复[3]-8动作。   [6]-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后退。双手曲肘经肩向上抽再向前抛出,还双手垂于体侧。   [7]-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左转四个方向(二拍移转)。   手1-2:双手体前内“抹”,3-4:双手外“摊”,5-8:反复1-4动作。   [8]-2:(右始)向左横“踏”四步,双手体侧“摊手”。   3-4:原地右脚“踏”二次,双手体前内“抹”外“摊”.   5-8: 做1-4反向动作。   训练提示:   1、颤膝时强调重拍向下,松弛、自如、灵活。   2、组合节奏准确,动作协调、连贯。   一)东北秧歌——哏俏脆幽默、热情爽朗它是广泛流传于我国各地城乡、为刚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汉族民间舞蹈。   它的基本动律特征是:身体始终保持前倾。出脚时,踢抬有力,收回时,迅速且扎实。常用的步伐有:前踢步、后踢步、旁踢步、颤步等。膝盖部分呈规律性提、顿可分为硬屈伸和软屈伸,与腰胯的扭摆要求和谐一致。上肢动作主要由左右摆动和前后扭动绕腕,即前后画横“8”字而形成。   东北秧歌常用的舞蹈道具是手绢,手绢花的动作技巧可谓丰富多彩、秒不可言,常用的有:挽花、缠花、胸花、片花、抖花、上旋花、顶花、立花、立旋花、甩旋花等等。   ①东北秧歌体态的基本特征:始终保持前倾,出脚时,踢抬有力,收回时,落地快而扎实,使膝部规律性的顿性和手绢花翻转时的爽利结合起来,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殊的体态律动,即人们称之的“哏劲”,这种“哏劲”与本地人民刚强不屈的性格相吻合。东北秧歌的体态特征与原来秧歌表演中踩高跷的动作技术亦有关.   秧歌的基本律动表现在“走相”、“稳相”、“鼓相”及手绢花等主要动作元素中。属于“走相”的步伐有前踢步、后踢步、旁踢步、颤步、顿步、自由步等,这些舞步的动律大多不太强烈,动作幅度不大,表现出稳重、健壮、大方、开朗、淳朴、豪爽之风。“走相”里还有矮子步、前踢步等,表现的则是风趣、幽默、滑稽、诙谐的情调,给人以眼、俏等美的慰藉。“走相”里的走场步,是一种流动步伐,该步伐不同于中国古典舞的圆场步,特点在于其动作膝步松弛、脚腕略勾、后踢、落地同时膝部略加控制,形成带有“衬劲儿”的一步一顿的动感特点;步伐可以收得很小,也可以放得很大,甚至跑起来,舞蹈表演中在这种步态中变换各种路线,两者的结合,体现出一种洒脱、流动的美感。   “稳相”在秧歌中称为静态性动作,这类动作稳而俏,有着把外在动作瞬间转化为内在节奏的动感,给人以既稳重又俏浪的美感。常见的舞蹈动作有:单扶肘、胸前立掌、双扣手等。   “鼓相”是表达人物思想的重要手段,不同性格人物运用不同的叫鼓。鼓相动作多由叫鼓、连鼓、翻身、鼓相组成,是一个综合体。叫鼓有“一鼓”、“二鼓”、“五鼓”、“十二鼓”,其中“五鼓”最具动作的典型性。   ③东北秧歌的节奏特点:其节奏特点在于体动节奏和音乐节奏通过错位形成一种节奏落差,它具体表现在东北秧歌的主要步法“踢步”上。踢步的做法是:一脚踢出时快而有力,快出快回,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要短,收回时,双腿着地时间要长,这踢出去的“短”和收回时“长”形成了东北秧歌的节奏差异,形成了该民间舞韵律特点—哏俏劲。   ④东北秧歌的音乐特点因其多样的节奏变化和丰富的曲牌传送多样的感情,因而使得东北秧歌舞蹈感情丰富、性格多样。

文章TAG:藏族  划手  怎么  基础  藏族舞宽前划手怎么做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