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怎样评价藏族舞蹈

藏族舞蹈其风格特点体现在舞蹈形象的刻画与伴唱曲调的旋律特征和歌词上;又因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而增添不同的色彩。例如“孔雀吃水”这一形式,半农半牧区中甸“锅庄”的表演,牧区色彩较重;农区四川巴塘的“弦子”表演此舞时,农耕生活的气息更浓。对唱问答歌词近似,但模仿孔雀起舞时,其形象则明显不同。中甸锅庄“孔雀吃水”表演到最后,演员还要将双手背于身徐缓下蹲,俯身用嘴将地上的碗衔起,用左手接碗起身立直后,右手沾些碗中的水弹出,高呼“其林当巴萧”(“祝福”之意)。大家随之高呼“哦呀--”(好啊),随即互相扶腰,齐跳《其林皆模》的舞蹈,两脚交换作“低跨腿快踢出”的动作,以抒发欢快的心情。 孔雀是吉祥的象征,是人们喜爱的飞禽,像活佛一样出生在拉萨,像鹰一样盘旋在高空,像神鸟一样栖息在檀香树上,虽吃有毒的叶子,却能变得更美丽,寓意可把恶劣变成美好,把灾难化为吉祥。人们通过问答式的歌词,抒发对吉祥幸福生活的向往。在优美的曲调、动听的对歌中表演心目中的孔雀,其舞蹈形象自然是非常优美、安详,充满希望的。中甸锅庄“孔雀吃水”近尾声时,专由一两名男子表演孔雀,抓着长袍平伸两侧、交换屈抬一腿,向前、后作徐缓的旋转,在“热、瓦、冈、该、托、模”的吉祥唱词中起舞,犹如雄鹰展翅,更像神鸟飞翔。在歌颂孔雀的舞蹈中常有模仿鹰的动作,这是因为藏族心目中的鹰也是神鸟,两者在宗教文化基点上融入舞蹈,体现了藏族虔诚的宗教心理,尽情抒发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形成了融合农、牧、宗教三者为一体的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和高原农牧文化的舞蹈形式。 藏族民间舞蹈中,松胯、弓腰、曲背等是常见的基本形象,它和高原地区繁重的劳动生活,虔诚的宗教心理、宗教礼仪及习俗有密切关系,他们跳舞时,这些动作会自然地体现在舞蹈中,使动态形象带有明显的宗教心理因素。然而,这些动作主要来自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协调,从舞蹈角度来看,具有另外的一种劳动形成的身体各部分协调的美,带有艺术性的创造。如中甸锅庄舞者腰部多合着节奏,规律地起伏颤动,给人安详和谐的美感;膝部松弛和腰、胯动作的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动律。随着宗教意识逐渐淡薄,人的精神面貌在改变,但这种舞蹈的动律、风格已成为民族的审美特征保存下来。 我周日22点30看四川卫视的中国藏歌会节目时,感到藏族舞蹈味就是不一样,也喜欢上了藏族舞蹈!
藏族舞是模仿藏族人生活 从而以舞蹈形势出现,可以评价传神 以及舞蹈步伐很到位 膝盖的屈伸有力 以及那种塌腰的韵味体现出来了.
好,很好,非常好

怎样评价藏族舞蹈

2,藏族朗玛舞的起源和发展

西藏民族民间歌舞五光十色,风格各异,品种繁多,被称为"歌舞的海洋",根据西藏 所辖康、卫、藏、阿里四个地区民间歌舞分布的情况,从音乐的角度上讲,大体可分为"鲁"(静态的歌,泛指节奏不规整的歌谣,如山歌、牧歌)和"谐"(动态的歌,泛指节奏规整的歌舞曲)两大系。从舞蹈的角度上讲,大体可分为"谐"-歌舞;"卓"---舞蹈;"噶尔"---乐舞;"羌姆"---跳神即宗教舞四大类 朗玛谐据考证,这是18世纪末,西藏地方主事大臣竺仁。颠曾班久,在内地各地名胜游历,广泛接触内地兄弟民族特别是汉民族的歌舞音乐之后,带上扬琴返回拉萨,将内地音乐的某些音调融合于原上层人士兵喜爱的"朗玛"之中,是吸收了内地音乐文化发展起来的,原西藏"内大臣"们所喜爱的一种华贵典雅的歌舞音乐。 "朗玛"首先流传在拉萨,是以歌为主、歌舞结合的,它的歌和舞分为两大段:即"绛谐"(慢歌)和"觉谐"(快板歌舞)。朗玛的音乐比舞蹈更为丰富,运用与流传比舞蹈也更广。人们走在拉萨、日喀则等城镇的街头巷尾,林园湖边,不时会听到从内室阁屋、"林卡"篷帐中飘出的阵阵悠扬深情的歌声,这种自弹自唱抒情典雅的歌曲往往是藏族人民喜爱?quot;朗玛谐"。 果卓 即人们经常说的"锅庄"。"果卓"仍是圆圈歌舞的意思,"锅庄"一词由来已久,赵尔巽等撰写的《清史稿》卷一百一、志七十六乐八中记有"高宗平定金川,获其乐……曰大郭庄……司舞十人,每两人相携而舞,一服蟒袍,戴翎,挂珠。斜披黄蓝二带,交如十字"。这种对四川藏区锅庄的描述,解放初期尚见于昌都的寺庙锅庄。所谓披各种黄蓝紫色带子,实为彩色哈达,是一种在吉庆场合下跳的礼仪锅庄舞。"锅庄"分为农区锅庄和牧区(牧民舞)、林区(工布民间舞)锅庄三种,都有不同的风格。 "锅庄"和舞姿矫健奔放,男性着肥大的统裤犹如雄鹰的粗毛腿健壮有力,舞姿多模拟禽兽特别是大鹰的形态动作,如鹰展翅、鹰跳、鹰盘旋等等。女性动作优美开放、重姿态和情绪表现,歌词中有"雪山哟,快闪开,我们要展翅飞翔。江河哟,快让路,我们要迈开舞步……"的豪情报壮语,是藏族人民剽悍气质在舞蹈中的形体表现。 康谐 "康谐"指弦子舞。盛行于青海、云南、巴塘、昌都等藏区,西藏境内也颇为流传,以巴塘弦子最为有名,在巴塘和昌都每逢节日"耍坝子",男女聚集翩翩歌舞。一般是男操"白旺"(牛角胡)站立排头,拉起胡琴带领人群拂袖起舞,时而圆集,时而散开,时而绕行而舞,边唱边跳,唱词为"谐体民歌",也可即兴 创作男唱女和,借以抒发内心情趣。舞者随着胡琴晃动发出的阵阵"颤音",舞蹈上相应发出一股股"颤法",多以模拟孔雀姿态动作为其形体特征。舞姿圆润、舒展,曲调悠扬流畅,它的"拖步"、"点步转身"、"晃袖"、"叉腰颤步"告示动作,长袖飘飞很有特色。其中《孔雀吸水》是经过加工了的传统双人舞节目,是藏族人民祈愿吉祥幸福的形体写照。

藏族朗玛舞的起源和发展

3,藏族朗玛舞的起源和发展

西藏民族民间歌舞五光十色,风格各异,品种繁多,被称为"歌舞的海洋",根据西藏 所辖康、卫、藏、阿里四个地区民间歌舞分布的情况,从音乐的角度上讲,大体可分为"鲁"(静态的歌,泛指节奏不规整的歌谣,如山歌、牧歌)和"谐"(动态的歌,泛指节奏规整的歌舞曲)两大系。从舞蹈的角度上讲,大体可分为"谐"-歌舞;"卓"---舞蹈;"噶尔"---乐舞;"羌姆"---跳神即宗教舞四大类朗玛谐 据考证,这是18世纪末,西藏地方主事大臣竺仁。颠曾班久,在内地各地名胜游历,广泛接触内地兄弟民族特别是汉民族的歌舞音乐之后,带上扬琴返回拉萨,将内地音乐的某些音调融合于原上层人士兵喜爱的"朗玛"之中,是吸收了内地音乐文化发展起来的,原西藏"内大臣"们所喜爱的一种华贵典雅的歌舞音乐。 "朗玛"首先流传在拉萨,是以歌为主、歌舞结合的,它的歌和舞分为两大段:即"绛谐"(慢歌)和"觉谐"(快板歌舞)。朗玛的音乐比舞蹈更为丰富,运用与流传比舞蹈也更广。人们走在拉萨、日喀则等城镇的街头巷尾,林园湖边,不时会听到从内室阁屋、"林卡"篷帐中飘出的阵阵悠扬深情的歌声,这种自弹自唱抒情典雅的歌曲往往是藏族人民喜爱?quot;朗玛谐"。 果卓 即人们经常说的"锅庄"。"果卓"仍是圆圈歌舞的意思,"锅庄"一词由来已久,赵尔巽等撰写的《清史稿》卷一百一、志七十六乐八中记有"高宗平定金川,获其乐……曰大郭庄……司舞十人,每两人相携而舞,一服蟒袍,戴翎,挂珠。斜披黄蓝二带,交如十字"。这种对四川藏区锅庄的描述,解放初期尚见于昌都的寺庙锅庄。所谓披各种黄蓝紫色带子,实为彩色哈达,是一种在吉庆场合下跳的礼仪锅庄舞。"锅庄"分为农区锅庄和牧区(牧民舞)、林区(工布民间舞)锅庄三种,都有不同的风格。 "锅庄"和舞姿矫健奔放,男性着肥大的统裤犹如雄鹰的粗毛腿健壮有力,舞姿多模拟禽兽特别是大鹰的形态动作,如鹰展翅、鹰跳、鹰盘旋等等。女性动作优美开放、重姿态和情绪表现,歌词中有"雪山哟,快闪开,我们要展翅飞翔。江河哟,快让路,我们要迈开舞步……"的豪情报壮语,是藏族人民剽悍气质在舞蹈中的形体表现。 康谐 "康谐"指弦子舞。盛行于青海、云南、巴塘、昌都等藏区,西藏境内也颇为流传,以巴塘弦子最为有名,在巴塘和昌都每逢节日"耍坝子",男女聚集翩翩歌舞。一般是男操"白旺"(牛角胡)站立排头,拉起胡琴带领人群拂袖起舞,时而圆集,时而散开,时而绕行而舞,边唱边跳,唱词为"谐体民歌",也可即兴 创作男唱女和,借以抒发内心情趣。舞者随着胡琴晃动发出的阵阵"颤音",舞蹈上相应发出一股股"颤法",多以模拟孔雀姿态动作为其形体特征。舞姿圆润、舒展,曲调悠扬流畅,它的"拖步"、"点步转身"、"晃袖"、"叉腰颤步"告示动作,长袖飘飞很有特色。其中《孔雀吸水》是经过加工了的传统双人舞节目,是藏族人民祈愿吉祥幸福的形体写照。

藏族朗玛舞的起源和发展


文章TAG:藏族  玄子  什么  什么意思  藏族舞玄子什么意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