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什么是古典舞

就是听着古代的音乐 然后你跟着感觉跳舞
中国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

什么是古典舞

2,孔雀舞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傣族孔雀舞是中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圣鸟"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不但许多的人们在家园中饲养孔雀,而且把孔雀视为善良、智慧、美丽和吉祥、幸福的象征。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傣族民间传统的孔雀舞有着很长历史,并被纳入了宗教的礼仪之中。孔雀舞是傣族人们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在傣族聚居的坝区,几乎月月有"摆"(节日),年年有歌舞。在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赶摆"等民俗节日,只要是尽兴欢乐的场所,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敲响大锣,打起象脚鼓,跳起姿态优美的"孔雀舞",歌舞声中呈现出丰收的喜庆气氛和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

孔雀舞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3,什么是中国舞

也不完全等于民族民间舞,印度舞不属于民族舞,应该算代表性舞蹈吧中国古典舞China classic dance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古典舞创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 戏曲和武术是建立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基础,中国古典舞的基础训练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基训中的技术、技巧有着独具一格的民族特性,与其它舞种中的技术、技巧有着很大的不同。
中国舞蹈 就像中国话一样,有独特的词汇、语意和文 法结构。 中国舞蹈起源於文字记 载以前,早在纪元前四千年 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先 民已创造附有乐器伴奏,动 作相合,连臂踏歌的集体舞 蹈。 中国舞蹈的形式,在纪 元前一千年商周时期,曾区分为「文舞」与「武舞」二种,这是中国舞蹈 的基本要素。 而中国舞蹈又可区分为民俗舞蹈、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等。

什么是中国舞

4,古典舞有哪些

古典舞的种类就一种啊,不像体育舞蹈那么多。还是你要找的是具体的古典舞蹈,比如桃夭 楚腰 踏歌什么的?补充:(只说名字,视频楼主自己搜搜哦)女子古典独舞:1、《橘子红了》2、《相思引》3、《龙儿》4、《轻轻的》 5、〈汉风丽影〉 6、〈家.梅表姐〉7、武昭仪 8、爱莲说 9、碧雨幽兰 10、婉儿事件 11、胡笳十八拍 12、昭君出塞13、庭院深深 14、九歌.山鬼 15、小破阵乐女子群舞:1、俏花旦 2、楚腰 3、挽扇仕女 4、玉兔浑脱 5、桃夭 6、英台初妆 7、竹枝词 8、踏歌上面几乎都是得过奖的
你问的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吗?主要有印度古典舞、中国古典舞、古典芭蕾;如果单指中国古典舞,每个时期不同,现在我们接触到的主要是汉唐古典舞。
舞蹈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古典舞是艺术舞蹈按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的一重,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古典舞可分中国古典舞和外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又可分为汉族古典舞和少数民族古典舞,而汉族古典舞流传下来的舞蹈动作,大多保存在戏曲舞蹈中;一些舞蹈姿态和造型,保存在我国极为丰富的石窟壁画、雕塑、画像石、画像砖、陶俑,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上的绘画、纹饰舞蹈形象的造型中;我国丰富的文史资料也有大量的对过去舞蹈形象的具体描述。我国舞蹈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的对中国古典舞的研究、整理、复现和发展的工作,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古典舞风格的舞蹈和舞剧作品------

5,婆罗多舞的介绍

婆罗多舞(Bharatha-natyam)是最具代表的印度古典舞,是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传统舞蹈,为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婆罗多舞在南方的发展,与南方各庙宇里的神奴有密切关系,传说仙人婆罗多是这个舞蹈的祖师。婆罗多代表Bhava(情绪)Raga(音乐)Tala(节拍)Natyam(动作),非常清楚的表明婆罗多舞蹈是由情绪、音乐、节拍组合的舞蹈艺术。
婆罗多舞是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传统舞蹈,为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印度学者认为,这个舞蹈渊源于北印度的雅利安文化,但在南印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婆罗多舞在南方的发展,与南方各庙宇里的神奴有密切关系,传说仙人婆罗多是这个舞蹈的祖师。   婆罗多舞(bharatha-natyam)是最具代表的印度古典舞,发源于印度南部的泰米尔那都省邦。婆罗多代表bhava(情绪)raga(音乐)tala(节拍)natyam(动作),非常清楚的表明婆罗多舞蹈是由情绪、音乐、节拍组合的舞蹈艺术。   婆罗多舞历史悠久,远在公元3世纪就有关于这种舞蹈的描述。进入20 世纪后,经过无数艺 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和大胆创新,他们不仅从印度古老的庙宇里保存下来的石刻、壁画、碑文 文里,临摹再现了湿婆神(lordshiva)- 宇宙舞之神的108种舞蹈动作,经过创新,使古老 老的婆罗多舞 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   婆罗多舞蹈服饰非常精致讲究,常被视作是用金子制成的服饰,非常华丽,舞蹈包括祈愿和奉 敬奉神的舞蹈段子外,还有纯舞蹈类的“查帝-史瓦尔玛”(jathi-swarma)和抒情诗歌为主的“ “沙巴达玛士”(shabdamas)和纯 舞蹈类的“欧比希那亚”(obhinaya)、“堤拉那”(thi-llana)等,舞者要在不同的情景里十分熟练而优雅的交替转换动作、配合丰富的面部表情、情 情绪和各种手语,彰显婆罗多舞蹈的精致和难度。由于观众完全可以通过舞者的手势、眼睛 睛、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音乐节拍的快慢来读懂舞者所要叙述和表达的思想、情绪和故事事 ,因此,也有人称婆罗多舞蹈为“哑舞”。 来历 编辑本段  关于婆罗多舞的来历,说法不一,但不管哪种说法,都与阿周那有关。有一个故事说,在阿周那寄居他乡时,他把这个舞蹈教给了摩德斯耶(维拉特)国的公主乌特拉。后来,这个舞蹈又从维拉特(今天的斋普尔)传到全印度;另一个故事说,阿周那在羯陵伽国京城马勒格·巴登摩时,把这个舞蹈教给国王吉特拉瓦亨的女儿吉特朗格达(她后来同阿周那结了婚)。所以在南印度,一般认为,吉特朗格达后来当了神奴,阿周那回国时,她没有和他一起走

6,谁知道芦笙舞的文化介绍一下

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等地的侗族,分别系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壮傣和侗水两个语支。其先民是古代“百越”中“骆越”支系“西瓯”的后裔。隋唐时期至宋代,曾被称作“峒”和“洞”,以后才以“侗”为该民族的族称。   广西柳州地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要举行具有丰富多彩内容的盛大民族活动。   《踩堂》   侗族从古至今无论年长年幼,人人都能歌善舞,有着事事以歌对答、以舞寻偶的传统。在他们的歌咏中,有单声部的“小歌”、多声部的“大歌”、迎客时的“拦路歌”、婚嫁时的 “伴嫁歌”、青年人自弹自唱的“琵琶歌”等数不胜数。以至连相互闹矛盾时也用唱歌来进行争吵。侗族在歌舞时都离不开芦笙的伴奏,歌舞和芦笙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和内容。在侗族统称的《芦笙舞》中,包括着多种内容和形式的舞蹈,其中有节日时的自娱性舞蹈、有青年男女之间进行交谊的舞蹈、还有为展现芦笙高手边演奏芦笙、边做舞蹈高难技巧的表演和竞赛性舞蹈。   过去,侗族跳《芦笙舞》、“对歌”或举行村寨“集会”,一定要在特定的地点“鼓楼”前进行。在广西、贵州等侗族集聚的村寨,都会建有一座高大、古朴、典雅,造型各具特色的木结构建筑“鼓楼”。鼓楼的建筑形式除以下大上小似高塔状为原则外,真是千姿百态各具一格。它的多角屋檐可建为四边、六边或八边形,座座飞阁重叠,高达三至十五层耸立于村寨的最高处。但此外建于本世纪二十年代的三江县侗寨“马胖鼓楼”虽只建有一层,但却以它的精雕细刻、拥有九层飞檐、雄伟宽敞形如庙宇的殿式方塔形建筑而闻名遐迩。殿内立有需双合抱的四根大柱,板壁绘彩色传统的壁画,是侗族古代建筑的精华与骄傲。鼓楼为侗家公共活动的场所和集会中心,凡有紧急情况,村寨中德高望众的头人将敲击悬挂在殿内梁上的“款鼓”,集合全寨侗胞。此外,若有贵客进寨,也可击鼓通报全寨而表示欢迎的隆重。鼓楼内大厅青石铺地、设火塘、四周摆有长凳,是侗胞在任何时节聊天、做活、演戏、对歌、踩堂和赛芦笙的场所。   《芦笙舞》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舞蹈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农闲期间和各喜庆佳节时,由青年男女参加被称作《踩堂》或《踩芦笙》的自娱性、求偶舞蹈。   每逢节日,成年的侗族未婚男女青年,都不会放过“踩堂”机会。因为这些男女青年中的不少人,要通过集体共舞的机会来选择自己的心上人。而且参加“踩堂”的少女不但要身着闪闪发亮的蓝靛色礼服,还个个力所能及地在头、耳、脖颈、手臂各处戴满银饰,因为这是向男青年展示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的无声语言。在过去,由于经济水平的低下,一家中若同时有一个以上的女儿都进入成年,但因没有起码的银佩饰,只能由年长的女儿参加“踩堂”活动而使全家陷入窘境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进行“踩堂”的舞圈以村寨为单位,每个舞圈被人们称作“一堂”,节日期间来自各个村寨、各怀绝技的若干堂“芦笙舞”将会聚一堂,齐展风姿。届时,每堂芦笙在作舞前首先要在圆圈中心高高竖起一根芦笙柱,柱顶悬挂芦笙队队旗,并围绕芦笙柱特设由4—6人担任为《踩堂》舞蹈进行低音伴奏的“芒筒”演奏。一切准备停当后,手持小芦笙的男青年与持彩巾或花伞、佩戴银饰的盛装少女,分别站成内外两层圆圈,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作舞。舞蹈动作与节奏,依照芦笙头所领奏的曲调更换舞姿。女子以原地旋转和两臂上下、前后的摆动为主要动作;男子在边吹奏芦笙,边做幅度较大的蹲步、跳跃、点步踢腿等动作。整个舞蹈沉浸在抒情与细腻之中,但又不少萧洒与活泼。而且,每当若干堂舞队同时作舞时,“芦笙曲”此起彼伏,姑娘们舞姿翩跹,真是构成一片歌舞海洋,热闹非凡。更有意思的是,在广西三江县《踩堂》的最后,有时还会加入更为激烈和引人注目,似拔河游戏的娱乐活动“拉鼓”。所有作舞的男女分为两边,拉拽着系有粗绳的长形木鼓,以一方胜利为舞蹈活动的终止。   《拉鼓》   此外,在侗族凡希望成为被人赞扬的青年男子,不但必须是生产能手,同时也要吹得一手好芦笙和掌握芦笙舞的高难技巧。所以每当有展现舞蹈才能的机会,青年男子必跃跃欲试绝不会放弃任何时机。因在集体“芦笙舞”中,只要条件允许,就会穿插由高超技艺的男子表演单人、双人和 4人的竞技性“芦笙舞”。这也是未婚男青年显示自己吹奏芦笙水平和展示舞蹈力度、技巧,提高自身价值,赢得姑娘们赞许和青睐的重要举措。   除每年的传统民族节日外,在当年丰收后的新年时,将会由优秀芦笙手组成“芦笙队”到其他侗族村寨进行“串寨”活动。每当这时,被村寨公认的芦笙头,便盛装打扮地率领芦笙队前往各寨进行芦笙表演。侗族是十分热情的民族,只要有芦笙队进寨表演芦笙,都会受到极为丰厚的款待。而且在表演过程中,一旦一表人才的芦笙头被该寨的“寨花”看中,那这一对情人难解难分的缠绵细语,将会给整个芦笙队带来被盛情挽留的难得运气。   也称“跳芦笙等。苗、彝、佤、怒、傣、拉祜、纳西、哈尼、傈僳等族的传统舞蹈。芦笙,通常用六根白笮管组成。每逢喜庆节日,人们欢聚在传统的跳芦笙坪上,围绕中央竖立的芦笙柱起舞。一般有两种形式:   (1)围成圆圈,两个芦笙队在圈中轮流表演;   (2)由数人吹芦笙领舞,其余人跟随起舞。   芦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
芦笙舞是一种历史久远的舞蹈形式,在上古传说中,常常把人类的生存、繁衍和葫芦联系在一起,《诗经》中的:“君子阳阳,左执簧”,是关于吹奏笙簧起舞的最早描述。后来慢慢发展成现在芦笙的样子。芦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名人倪骆著《南韶野史》中有“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在《黔苗诗说》中更有诗为证:“晓妆斜插木梳新,班驳花衣紧裹身。吹动芦笙铃响处,陌头踏月唱怀春。早筑霜场合牡牛,争言善祝赛丰收。童男童女齐施彩,嘹亮芦笙舞不休。”可见,芦笙舞早已是苗族人民传统节日中的重要活动内容了。 苗族芦笙舞基本上可分三类: 1.群众性的芦笙舞。苗语叫“究给”。每当节日,苗胞都涌上芦笙场跳芦笙,芦笙舞队由一支庞大的芦笙队伴奏或领舞,芦笙队呈“一”字型排开,原地吹奏,群众围着芦笙队舞蹈或是由芦笙队带头行进,边舞边吹,群众跟在后面形成圆圈舞蹈。有的芦笙队中还配有芒筒,使芦笙舞曲更加浑厚雄壮。这种形式的芦笙舞,不限人数,男女老少均可参加,舞蹈动作跟随芦笙乐曲变化,一般比较简单。男的动作矫健潇洒,女的轻快柔美,随着苗家姑娘身体的跳动,佩带的银饰发出和谐悦耳的声响,更增添了浓郁的苗族风格。 2.表演性芦笙舞。苗语叫“丢捞比给”。这是一种男子竞技性的芦笙舞,多半在传统节日里举行,舞曲明快,节奏强烈,动作的技艺性较高。舞中动作非一般人能掌握,多半由各村芦笙能手参加比赛。黔西北地区这类舞蹈最有代表性,比赛时,多为一人独舞或两人一组边吹边舞,有斗鸡步、老虎下山步、快步等,还在快速中作出跳跃、旋转、矮蹲等动作,尤以蹲转技巧为最。每逢比赛时,群众围观者甚多,情绪十分热烈。 3.风俗性芦笙舞。这是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一种群舞形式。这种舞蹈也只有未婚男女青年参加。各地跳法不同,其中以黔东南丹寨、凯里等县的“讨花带”和黔中地区的“牵羊”最有特色和代表性。“讨花带”是在男女共舞中,男青年边舞边吹着优美的芦笙曲,乐曲表达的内容是:“好朋友,好朋友,给我花带,给我花带,拴在芦笙上,拴在芦笙上”。然后,姑娘也边舞边把自己绣好的精美花带,拴在自己相爱的小伙子的芦笙上。“牵羊”的形式也饶有风趣,舞时,男青年在前面边舞边跳,姑娘们在后面踏着节奏舞蹈。与此同时,男女青年们也在相互观察和试探着,绕场数周后,姑娘们就开始把自己的花带系在自己看中的男青年的后腰上,然后,姑娘牵着花带的另一头,跟着男青年后面继续舞蹈。这时,有趣的场面出现了:有的男青年身后同时牵着四五位姑娘,队形好似孔雀开屏,优美别致,十分好看;而有的男青年身后却空无一人。这时,英俊善舞的小伙子,就可以从中选择到心爱的姑娘了。
苗族芦笙舞 “参差六竹管,长芦黄钟涛,短声清微散,舞来随节施,吹去别促缓,苗女共苗男,明月花满山。”这是宋代有关对苗族芦笙文化的记叙。芦笙在苗家人的观念中是“母亲”(始祖母)创造出来的,其声音是“母亲”的声音。在“母亲”的招唤下,至今三大方言的苗族,无论居住何地,都以芦笙文化用为本民族的一种表现形态,作为本民族精神 意识的一种凝聚与弘扬。苗家人喜吹芦笙,每吹笙必舞蹈, 芦笙舞从功能上可分为祭祖、庆典、娱乐与友谊等舞。前者 庄重严肃、规模盛大,用大中芦笙。后者轻快活跃,可用中小芦笙。舞蹈形式有群舞、集体舞到双人或单人舞,体现出苗族人民的各种生活与文化形态。芦笙演奏与舞蹈的形式可分为笙伴舞、笙领舞与笙自舞等,动作表现或庄重肃穆,或节奏紧骤,或轻松明快、或活跃敏捷,都因场所与适用的不同而有异。
芦笙舞是雷山县苗族人民祭祖或节日、喜庆的主要舞蹈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相当一部分苗族村寨已失传,现尚保存芦笙舞蹈较好的有雷山、交下、巫忙、党道、南宫、反排、番召、革东、宝贡、台盘等地。芦笙与芦笙舞在雷山苗族地区的历史源远流长,苗家人认为它是始祖母创造出来的,象征苗家人的母亲,它的声音也是母亲的声音。芦笙的创造和芦笙舞蹈的起源,传说均源于两位女性。相传远古时雷公山脚有一苗族姑娘长得很漂亮,一天忽然被一野鸡精抢入洞穴中。在姑娘万般无奈之时,连续两天听见洞外有竹管声,姑娘在洞中用口哨声和竹管声对吹,最后被这个吹竹管的青年男子寻声找到洞内,并将竹管交给这个女孩吹奏娱骗野鸡精,男孩侍机将野鸡精杀死救出女孩。之后,就将那根救了女孩性命的竹管制成了芦笙。这是芦笙制作的传说。而芦笙舞蹈的起源。传说是某苗寨有一姑娘,名叫葛仰香;长得很漂亮,已与一个穷苦青年相播相亲相爱,然而有一财主想去霸占。一天葛仰香与相播双双相约远离他乡。被财主知道了,带家丁尾追二人。当追至一山崖时,相播摔下悬崖身亡。葛仰香为此悲愤不已,便在大年初一邀约同伴一起吹笙舞蹈,以悼相播在天之灵。当大家舞蹈至天黑时,葛仰香倒地,气绝身亡。后来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两位苗族男女青年的纯真爱情,每每在过年过节吹笙舞蹈以示纪念。

文章TAG:大传统  传统  舞蹈  是什么  大传统舞蹈是什么舞蹈  
下一篇